劉佳 葉喜
摘要:傣族佛塔原是古代印度佛教徒為了分散保存釋迦牟尼的“舍利”而在各地興建的一種半圓形墳墓,印度稱這種墓為“塔婆”,我國古代稱它做“浮屠”,我國各地就是根據“塔婆”形式創造發展而建成現如今多種形式的佛塔。作為邊境口岸,瑞麗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經濟、文化、宗教等交流活動的前沿。南傳佛教在此十分盛行,伴隨著宗教產生的虔誠信仰和文化習俗貫穿在當地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并在當下逐漸被全省、全國乃至世界所關注和研究,這其中,個人認為又以南傳佛教特有的佛塔建筑最具代表性。說到底,這是傣族人民寄托美好愿望的圖騰,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就如許多現代化城市里的廣場一樣,云南傣族的佛塔同樣是人們日常集會、娛樂的地方。因此,在這里,佛塔并不僅僅是宗教建筑,在它所彰顯的華麗、唯美、高貴和神秘之外,她更是傣族人民的生命寄托。
關鍵詞:宗教建筑;姐勒佛塔;藝術價值;情感觀照
眾所周知,世界三大教派之一的佛教源自古印度。據記載,公元前三世紀,由阿育王的兒子馬興德長老組成的第九弘法使團把佛教正式向南傳入斯里蘭卡,這也就是佛教的一個重要派系——南傳佛教的開端。南傳佛教又稱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小乘佛教,當下盛行于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以及我國云南省的傣族地區,狹義上,可以說盛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這其中,個人認為以中國國家級邊境口岸——瑞麗最具代表性。作為邊境口岸,瑞麗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經濟、文化、宗教等交流活動的前沿。南傳佛教在此十分盛行,伴隨著宗教產生的虔誠信仰和文化習俗貫穿在當地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并在當下逐漸被全省、全國乃至世界所關注和研究,這其中,個人認為又以南傳佛教特有的佛塔建筑最具代表性。
本文就主要結合南傳佛教的相關教義,主要以瑞麗比較著名的姐勒佛塔為例,系統的梳理和探討此類宗教建筑的造型藝術以及南傳佛教賦予它的審美需求,同時結合信眾的情感觀照得出個人對此類宗教建筑的藝術價值的界定。
瑞麗地區的佛塔在云南少數民族建筑藝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為佛教建筑但也彰顯“禪家”的審美藝術趣味。有人提過,在中國的建筑藝術史里大多能載入史冊的往往是民間建筑或者一些宗教建筑,瑞麗地區的佛塔就是這樣一些建筑的典型。南傳佛教發展演變至今,其獨特的教義和信仰已經得到扎實的社會文化基礎和系統、全面的發展,如同藏傳佛教的神秘一樣,它如今也被世人所研究和關注并且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和誘惑力。隨著政府以及學者、研究人員等近年對南傳佛教的關注和研究探索,南傳佛教在普通大眾的視野中漸漸清晰和明朗,關于伴隨著南傳佛教而產生的佛塔建筑自然也得到許多人的關注。
總體上來說,宗教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它通過哲學、藝術、歷史、文學、道德、習俗等影響著社會生活和社會的發展,同時,宗教也是伴隨著人類發展演進而必然出現的一種社會存在,它們是人們心靈的寄托和人們得以與萬物通靈的媒介。傣族是一個全民信教的我國少數民族,從南傳佛教傳入德宏至今,傣族的經濟、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無一不滲透著佛教的思想理念,傣族人民和諧安定的社會形態和互辦互惠、幸福美滿的生活形態就是最好的佐證。我們知道,任何民族,無論強大或弱小、富有或貧窮,都在人類歷史的發展演進中擁有自己的原始崇拜和宗教信仰,有自己本民族的精神支柱,傣族也是如此。善良、溫柔、熱情、熱愛自由、渴望和平幸福是傣族人民心目中美的愿望。在惡勢力面前忍讓,不與世相爭,這是佛教衡量美的標準,也是當下傣族人民固有的生活態度。佛教的思想影響著傣族人民,佛教的倫理道德又順應了傣族民眾的心愿,所以南傳佛教被傣族自然而然的接受并且成為這個民族最主流的宗教信仰。最終,因為傣族全民信佛,家家設有佛龕,各個村寨都有佛寺,因此才處處都能看到傣族地區如今標志性的、綺麗的佛塔建筑。
傣族佛塔原是古代印度佛教徒為了分散保存釋迦牟尼的“舍利”而在各地興建的一種半圓形墳墓,印度稱這種墓為“塔婆”,我國古代稱它做“浮屠”,追溯歷史,傣族地區是根據“塔婆”形式創造發展而建成現如今多種形式的佛塔。據德宏傣族的文史資料記載,云南德宏傣族的佛塔建塔歷史已有1100多年。德宏地區的佛塔,較為著名的有瑞麗姐勒塔,隴川景坎佛塔,盈江允燕佛塔,還有潞西的風平佛塔,遮放廣母、芒丙佛塔等。這些佛塔都具有造型奇妙,結構精美,氣勢宏偉,層次分明的宗教建筑特征,同融合了東南亞南川佛教佛塔的造型特征和云南省德宏州傣族佛塔建筑的藝術風格。佛塔建筑一般都會選址竹林蔥蘢、環境清新奇秀的地方,同時配以較大面積的廣場供人們日常集會和娛樂之用,部分佛塔建筑也是當地主要宗教場所的標志性建筑。這些佛塔都采用磚石砌成,主塔高數十丈,四周有若干小塔相圍。佛塔塔基呈正方形,大小按佛塔的建筑規模定,東面塑一佛龕,往內是平臺,有的一層,有的數層。塔基和平臺四周塑小塔,不僅把主塔襯托得更顯高大,而且加強了塔的動勢,佛塔塔身由八角形的須彌座上的碩大蓮瓣承托,形如覆缽,俗稱寶瓶。塔剎一般稱塔帽,德宏傣語稱“提廣姆”,是用黃銅片鏤空,四周吊以纓絡、銅鈴精制而成的。懸掛的銅鈴,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隨風搖晃,叮咚作響,分外清脆悅耳。同時,如前文所提,德宏地區的佛塔,也具有鮮明的云南傣族的生活和審美關照,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它造型玲瓏華麗,構思新穎,錯落有致,別具一格,是我國南傳佛教建筑中的精品,也是古代云南德宏傣族建筑藝術水平的一個標志。當然,在這其中要以是聳立于瑞麗的姐勒佛塔最為著名,它雄偉精湛的建筑藝術,神奇的民族傳說,在當下吸引著大量中外游客前往膜拜和觀賞研究。
就瑞麗姐勒佛塔來說,她的傣語名字叫“廣姆賀卯”。意思是“瑞麗城首之塔”。數百年前,減卯地區已成為當地傣族政治、經濟的中心,傣族人民便在現在的減卯鎮修建了德宏地區的第一座城市,為減卯歷代土司的所在地。隨著南傳佛教的傳入,許多村寨都興建了傣族廣姆(佛塔),其中就以姐勒廣姆最負盛名。該塔每逢傣族的重大節日,如“趕朵”(趕擺)的日子,不僅有瑞麗遠近村寨的傣族群眾來朝奉,就連緬甸、泰國等地的僧侶也經常跋涉千山萬水到廣姆賀卯來朝拜。據考證,該塔是德宏最古老的廣姆之一。該塔落成后曾進行過多次維修,歷史上罕蓋發當政時,曾花重金加以修繕,對塔身進行貼金處理。除大主塔外,四周還有16個小塔環繞四周,宛如群星烘月,非常壯觀。塔基用大小不同的長方青石組成,中層為正八棱形,塔身呈圓錐體,頂尖置有銅冠,系有近百個風鈴,微風吹來,鈴聲悅耳。整個金光閃閃的金塔,掩映在大青樹群之中,顯示出傣族工匠獨特的造型風格與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反映出傣族工匠在數百年前的建筑構思與藝術成就。
姐勒佛塔在傣族人們的心目中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她是瑞麗地區傣族人民虔誠信仰南傳佛教的標志,也是人們心靈寄托的圖騰。在瑞麗的傣族中盛行著這樣的一種習俗:姑娘在童年時代頭上的發式要結成塔形,認為這樣今后會給姑娘帶來幸福;另外,每個村寨的水井,都要用青石砌成塔狀井臺。從這兩件事中,不難看出姐勒佛塔在瑞麗傣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幾百年來,這座金光閃閃的姐勒佛塔,曾飽經風雨滄桑,卻巍然屹立在瑞麗江畔,解放后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之一,可惜也曾在十年浩劫中毀于一旦。近年來政府又專門撥款按照原來式樣重建,并將該塔塔身加高,塔基底座加大。1983年春節,佛塔依照原樣重建完工,巍然屹立于瑞麗江畔。這座歷史悠久的金塔又重放異彩。
總之,云南瑞麗的佛塔建筑能取得這樣的藝術成與傣族人民虔誠的宗教信仰和東南亞古印度的佛塔建筑審美情感關照是密不可分的,智慧的傣族人民在古印度的建筑模式上融合了地方特色加以改變,例如增高塔身,增建小塔環于四周,加大蓮花底座等都體現了傣族人民濃郁的信佛、敬佛、愛佛之情。但說到底,這是傣族人民對自己的熱愛和尊重,因為這是他們心中寄托美好愿望的圖騰,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就如許多現代化城市里的廣場一樣,云南傣族的佛塔同樣是人們日常集會、娛樂的地方。因此,在這里,佛塔并不僅僅是宗教建筑,她是傣族人民生命的一部分,是他們心中無比神圣之地。
因此,擁有如此恢弘大氣、華麗高貴、神圣典雅的佛塔建筑是云南瑞麗傣族人民的驕傲,同時是中國少數名族建筑藝術史的驕傲。
作者簡介:劉佳(第一作者),女,山東臨清人,碩士,西南林業大學藝術學院學生,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
葉喜(第二作者),男,西南林業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