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鑒于近來中印之間外交開放、軍事緊張的不尋常局面,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的印度之行顯得更為重要。這是李克強出任中國總理后首次出訪。據中國媒體報道,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表示,李克強在履新之后立即聯系了自己,并選擇印度作為自己出訪的首個外國目的地。顯然,李克強將中印關系視為了個人優先考慮的事務。
邊界風波再起
然而,總理個人的側重似乎并不能保證中印之間順暢地建立起關系。在李克強訪問印度之前,發生了中國侵入中印實際控制線以西位于印度國境內區域的事件,新德里聲稱,有一個排的中國部隊越過實際控制線十公里,進入了印度境內,并在領土爭議地區設置了五個帳篷。此后的事態發展對中印關系蒙上了一層陰影。
這并非首次出現此類可能損害中印關系的事件。人們應當想起,當兩國正在準備安排兩位領導人之間的會面時,4月15日中國入侵拉達克的消息甚至可能使得這次會晤夭折。不出意外的是,印度媒體對這一邊界糾紛進行了連篇累牘的報道,為公眾的不安情緒推波助瀾。
要想正確地看待這一問題,必須注意到,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邊界爭端依然懸而未決。據印度方面估計,兩國毗鄰的邊界長達3480公里。盡管在1962年的中印戰爭前后數十年間,兩國都試圖解決領土爭端,但目前看來距離這一天依然遙不可及。
坎坷和平路
雖然爭議仍未解決,但邊界地區依然處于和平狀態,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兩國達成的大量雙邊協定和制度化機制。在李克強訪印、中國跨越邊界的雙重背景之下,參考雙邊協定的核心特征對于理解當前局勢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兩國之間雙邊關系最為重大的突破是聯合工作組機制的建立。這項成就是在拉吉夫·甘地總理1988年標志性的訪華期間達成的。拉吉夫·甘地愿意放棄此前堅持將邊界爭端的解決作為改善雙邊關系前提條件的立場。接下來另一建立互信的標志性措施是納拉辛哈·拉奧總理于1993年12月訪華期間簽訂的《關于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協定規定如下:
雙方認為,中印邊界問題應通過和平友好方式協商解決。雙方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在兩國邊界問題最終解決之前,雙方嚴格尊重和遵守雙方之間的實際控制線。
雙方的一切活動不得超過實際控制線。如果一方人員越過實際控制線,在另一方提醒后,越線人員應立即撤回到實際控制線本方一側。
必要時,雙方將在對實際控制線有不同認識的局部地區共同核定實際控制線的方向。
這些條款顯然規定,兩國不僅有尊重協定的義務,還要遵從實際控制線,但這條界線的劃分并不明確。兩國對于實際控制線的看法往往不同,因此,該協定要求雙方共同解決對于實際控制線的爭議。兩國進一步同意,參考實際控制線并不對各自對邊界問題持有的立場構成損害。
盡管這些機制的目的在于防止邊界爭端的發生,但兩國均不時地出現跨越實際控制線,入侵對方領土的情況。不過,這些糾紛都得到了友好的解決。然而,前文所述這次跨境事件在分量和持續時間上都是史無前例的。
戰略和安全專家正在絞盡腦汁,試圖確定此次事件之所以發生在一次國事訪問來臨之際的準確原因。專家之間并未達成共識,決定這到底是中國自信的反映,還是對印度防御能力的試探。另外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這是中國對印度的基礎設施發展——包括調動部隊、建立新的前哨、重新啟用機場跑道等——太過靠近中國邊界感到不滿的一種宣泄。有些專家甚至認為,中國的越境行為是施壓策略的范例,目的在于占據優勢地位,從而加速邊界爭端的解決。
無論中國行為背后的動機為何,兩國都以十分精巧和成熟的方式應對這次危機。在新德里,印度外長會見了中國大使,提出了官方的抗議。據印度媒體報道,馬塔伊向中國大使表示,中國的姿態無助于在總理訪印之際營造良好的氣氛。新德里表態時既有力又有節,希望這一問題能夠得到迅速的解決,即中國部隊必須從駐扎的位置后撤。然而,中方堅稱“中國邊界的防御部隊一直嚴格遵守著兩國政府達成的相關協定,并致力于維護中印邊界地區的和平與安寧”。北京還否認中國部隊越過了邊界,并稱希望以和平協商的方式解決爭端。中國在此事上的緩和態度表明,中國處于防御地位,并準備接受解決僵局的可能方式。
印度外長原定將訪問北京,為李克強訪印做準備。印度可能通過威脅取消這次訪問,加速了僵局的解決速度。據信,印度駐華大使也敦促中國外交部盡快給出解決方案。最終在5月5日,在僵持不下長達三周之后,中國和印度部隊各退一步,撤出了爭議地區,從而為接下來的印度外長訪華和李克強訪印鋪平了道路。在隨后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表示,通過邊界相關機制、外交渠道和國防會議,兩國保持著密切的聯系與協商。
新歷史節點:合作抑或博弈?
過去幾年間,兩國的青年代表團已經開始展開交流。在訪問印度之前,李克強在中南海會見了100位印度青年。李克強與他們親切地交談,分享著27年前作為共青團領導訪問印度的回憶,他還表示,“幾天之內,我即將把印度作為我擔任總理后出訪的第一站。這個決定不僅僅因為印度是重要的鄰國,人口眾多,還因為在我青年時期就已經種下了兩國友誼的種子”。
中國總理的魅力攻勢還在繼續。他在一份有聲望的英語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面向印度讀者的文章,再次提及了自己早先的一次印度之行。然而,正如人們所預料的,從與印度總理辛格會談的第一天開始,4月15日的邊界爭端就成了主導議題。無論是在代表團級別的對話中,還是在公開聲明里,辛格都明確表示,邊界地區的和平與安寧是兩國關系的“基礎”。
其他問題如水資源、貿易赤字等問題也得到了討論。據消息人士透露,中方認真地考慮向印度商品和勞務開放中國市場,但印度卻對中國建立雙邊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愿望有所保留。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一再表達了對印度規模龐大的鐵路網絡進行投資的意愿,包括為印度引入高鐵系統。但是,如果注意到印度與日本發布的類似聯合聲明就會發現,日本在這場競爭中處于更有利的位置:日本和印度將共同進行孟買—艾哈邁達巴德一線的高鐵可行性研究。
兩國總理能夠坦率地談論棘手的問題,這一事實反映出中印關系仍然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彈性。新德里方面的信號是,只有互相體諒彼此的核心利益,中印關系方能建立在可持續的基礎之上。
盡管邊界糾紛表明,兩國之間的安全困境這一痼疾依舊揮之不去,但此次陰影籠罩下的印度之行還是為李克強提供了與包括辛格總理在內的印度領導人建立私人關系的機會。此外,與此前歷次邊界糾紛不同,這次僵局再度突顯了加強應對此類危機的軍事準備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印度政府目前正在積極地考慮國防部的建議,以8100億盧比(約合136億美元)的成本建立一支45000人的部隊,無疑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
當然,這一事件對于印度的外交姿態也會產生影響。自從2006年印度與日本結成了戰略伙伴關系以來,印度一直注意著中國可能對此抱有的敏感情緒。然而,印度和日本近來似乎要進一步加強戰略合作的力度。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于5月4日邊界局勢最為緊張之時造訪了印度,并且談到了兩個“海洋民主國家”的聯合。隨后,今年早些時候因日本內閣解散而未能訪問日本的辛格在5月對日本進行了回訪。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近來戰略環境的變化”,兩國簽署的聯合聲明“表達了在未來幾年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日本、印度之間戰略和全球伙伴關系的決心”。兩國領導人還啟動了雙邊海洋事務對話這一全新的動議。
除此之外,印度國防部還訪問了澳大利亞、新加坡和泰國;外交部則訪問了新西蘭。在新加坡,兩國達成了允許新加坡軍隊在印度陸軍體系內額外再訓練五年的協議;在泰國,印度國防部長再度重申了對航行自由和海洋安全的關注。由此可見,印度正在用細致入微的方法應對中國。不過,有一件事是可以確認的,新德里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意愿遏制中國;印度也許能夠選擇自己的盟友,但無法選擇自己的鄰邦。
遏制中國
然而,印度和日本近來似乎要進一步加強戰略合作的力度。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于5月4日邊界局勢最為緊張之時造訪了印度,并且談到了兩個“海洋民主國家”的聯合。除此之外,印度國防部還訪問了澳大利亞、新加坡和泰國;外交部則訪問了新西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