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肖晨

“又漲價了。”
“是啊,換了個包裝就貴了這么多,再這樣漲下去每個月的工資還不夠奶粉錢。”
超市里兩個媽媽“喂不起”的背后,是洋奶粉在大陸地區瘋狂漲價的五年。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讓媽媽們對于國產奶粉的信任感降到冰點。洋奶粉瞄準時機,趁機迅速擴張大陸市場,鯨吞蠶食著原屬于國產奶粉的市場份額。從開始的市場份額的百分之三十,到巔峰時期占到奶粉行業的七成江山,角色順利進行了大逆轉。
在開出了五糧液、茅臺的巨額罰單之后,發改委把目光也投向了一直只漲不跌的洋奶粉行業。從合生元爆出被發改委約談之后,洋奶粉紛紛進行了集體降價,多美滋、美贊臣、惠氏、雅培等奶粉總體降價幅度在10%左右。洋奶粉企業在中國“躺著也掙錢”的時代結束了么?
山雨欲來
其實早在2011年,發改委就對于洋奶粉行業進行過一次“約談”。針對外界質疑奶粉行業提價和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利潤過高,惠氏、雀巢、美贊臣、雅培、多美滋以及澳優等主要洋品牌被要求對價格構成、成本、定價等方面做出一個報告上交發改委。
在中國“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后的五年,洋奶粉大發國產奶粉危機財。每次國產奶粉一爆發質量事件,洋奶粉就趁勢漲價。每年的例行漲價成了洋奶粉行業的潛規則。你方“漲”罷我登場,往往一家洋奶粉漲價之后,其他洋奶粉行業緊接著跟上。從2008年到現在,雅培、多美滋、美贊臣、惠氏、雀巢五大洋奶粉普遍每年以百分之十左右的漲幅領跑,累計漲價幅度已經超過60%,中國奶粉售價儼然成了全球最高。
據《每日經濟新聞》2012年的一份報道透露,進口嬰幼兒奶粉在中國的毛利率普遍在60%~80%,高端奶粉則可達到80%~90%,而凈利潤率普遍達到30%~40%。洋奶粉行業在中國成為暴利行業。為了保持產品價格的穩定性,洋奶粉品牌往往用“饑餓”式營銷手段來控制市場供應量。
龐大的利潤,饑渴的市場使得中國成了洋奶粉行業心中的香饃饃。一時之間,各種真假洋奶粉紛紛涌入中國,以求分得龐大嬰兒奶粉市場的一杯羹。
如果說上一次洋奶粉行業還以原材料、人工成本的持續上漲,配方升級的理由躲過監管,那么這次在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第10次常務會議“重塑消費者對國產乳粉的信心”的大背景下,洋奶粉行業是怎么也躲不過去了。
7月2日,多家國際品牌奶粉廠商證實,正在與發改委接洽反壟斷調查。確認接受調查的9個奶粉品牌均已全線宣布降價,其中8個為洋品牌。這份集體降價可以說坐實了壟斷嫌疑,承認了自己的行業內幕。發改委利劍之下,一張對于洋奶粉行業的大罰單勢必將要開出。
質疑重重
并不是所有人對發改委的這套出擊洋奶粉行業的組合拳感冒,在大面積歡呼叫好的背后,也有人對發改委的做法提出了質疑。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就公開質疑發改委的立案理由。和針對五糧液,茅臺的壟斷調查一樣,對洋奶粉行業的調查也是涉及《反壟斷法》第十四條“縱向壟斷協議”。洋奶粉企業通過各種手段控制經銷商轉售價格,希望維持市場高價。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排除和限制競爭的負面影響,但走精品路線的商品實施某些定價策略、控制終端銷售價格理所當然。
在開放市場中,消費者完全擁有著選擇產品的自由。消費者選擇哪個產品,不選擇哪個產品完全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何況在這種技術并非高不可攀的奶粉行業中,替代品牌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一些品牌憑借口碑在消費者心中獲得信任感,自然可以掌握進一步的議價權。如果產品價格定得過高,正常消費者自然會轉向另外一個品牌。
涉案奶粉企業對經銷商私自降價進行罰款,停止供貨,《財知道》特約經濟學家胡釋之認為政府部門以此為理由進行罰款更是可笑。經銷商覺得洋奶粉企業提出的條件太苛刻,無利可圖自然可以選擇不合作。政府部門有著管上癮的計劃經濟傳統,應該“管好自己的事”。
更有人認為為了振興國產奶粉的反壟斷調查,反而會讓國產奶粉更加無路可走,市場份額更加降低。在國產奶粉沒有獲得消費者信心的前提下,洋奶粉不是因為產品質量問題而降價,在發改委壟斷調查背后的降價反而會讓更多的媽媽們去關注、選擇洋奶粉,勢必會進一步擴張市場。本來就以性價比見長的國產奶粉,在洋奶粉降價之后更加沒有優勢可言。
漫漫復興路
洋奶粉不是沒有品質危機,洋奶粉迅速擴張的歷史時時刻刻丑聞纏身。從雅培奶粉活蟲事件、美贊臣“金屬門”到央視年初爆出來的“美素麗兒”摻雜過期奶粉事件,洋奶粉中國也并不安全。
面對著洋奶粉安全事件,國產奶粉本應該趁勢追擊,奪回被洋奶粉搶占的市場,重塑國人對于國產奶粉的信任,可是國產奶粉卻一次次給觀眾打了耳光。消費者看到的是丑聞、丑聞還是丑聞,“早熟門”“致癌門”,甚至蒙牛也公開表明“香港大陸是兩個標準”。本應從三聚氰胺事件吸取教訓,反躬自省,嚴把質量關口,然而國產奶粉行業,絲毫沒有一點對國人安全負責的誠意。
國產奶粉選擇了繼續糊弄內地消費者,消費者自然不會對國產奶粉買賬。從不信任國產奶粉,到不敢去信任國產奶粉,國產奶粉總是無情地摧毀著消費者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任。畢竟在計劃生育的年代,對于自己的唯一一個孩子,消費者沒人敢玩得起。消費者選擇了用購買投票而已。
指責消費者不理性,盲目崇拜洋奶粉的背后,是否應該反問一下:“究竟是媽媽們放棄了國產奶粉,還是國產奶粉放棄了媽媽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