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俊榮
隨著大教育觀日益深入人心,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是一種合作和互補的關系,這種同步共育的觀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所以,對幼兒成長有著重要影響的人——家長與教師的和諧共育,是幼兒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一環。工作中常常有教師訴說不被家長理解的苦惱,家長也有對教師不滿的抱怨,通過多年的觀察記錄和家長問卷,了解并整理了影響我園家園和諧的大致因素。
一、家園不和諧的表現
1.來自教師方面的不滿
(1)家長以自己的孩子為中心,不作橫向比較,總認為自己的孩子最好。接受不了對自己孩子的“負面”評價和批評;
(2)家長不做縱向比較,看不到教師的辛勤付出;
(3)家長對孩子包辦過多;
(4)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堅持一貫性,時松時緊,出現問題時怨天尤人;
(5)家長不熱心支持幼兒園的工作,需要配合時無動于衷,甚至偶有怨言;
(6)家長的教育觀念落后。
2.來自家長方面的不滿
(1)教師沒有笑容,語言生硬,缺少溫情;
(2)教師責任心不足,照顧不周,呵護不夠;
(3)教師不欣賞孩子,看不到孩子的閃光點;
(4)教師處事不公;
(5)教師業務水平有待提高;
(6)教育環境營造的欠缺。
二、影響家園和諧的原因
幼兒園教師的工作面對各種各樣的人,一個孩子有幾位家庭成員,他們年齡不同、閱歷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教育觀念也不盡相同,有多少個孩子就有多少種家庭教育;家長和教師是一對矛盾的綜合體,兩方面的大目標是基本一致的,都是為孩子好。但是,兩者的立場、角度不一樣,若各自只以各自的角度出發,就會各說各的理,自然難以協調,作為幼兒園、作為教師都要全部協調好這些因素,協調不好,工作無法開展,自己增添煩惱,甚至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做好家長的溝通工作、贏得家長的信任、理解和支持,確實是一個不簡單的問題,那么,針對上述的問題,怎么協調家園間的關系呢?
三、構建家園和諧的做法
1.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使家長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愛
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有其獨立的特性,教師要承認幼兒個體差異的客觀存在。對一些能力相對薄弱、沒能養成好習慣的幼兒,教師要善于發掘“閃光點”,根據孩子的特點說話,不可一味的“告狀”,只有通過教師持續仔細的觀察,才能客觀的了解孩子,當你敏銳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時候,家長會心悅誠服的接受教師的建議,明白教師真正為孩子著想并愿意幫助他們的良苦用心,而不是“揭孩子的短”“嫌棄”他們的孩子。
2.學會換位思考,在與家長的交往中不斷成熟
首先,教師要與家長真誠相待,當出現問題時,教師要大度,避免與家長發生直接沖突或口舌之爭。學會靈活藝術的說話,將要說的話換成另一種說法表達,讓人心平氣和地接受。“哎呀,你終于趕到了!天晚了,孩子焦急想你了,我打電話給你也不通!還好你趕來了”話語間把教師剛才的做法和教師自己焦急情緒委婉的傳達出來,家長會心平氣和的解釋遲到原因。其次,當幼兒園的課程設置更寬泛時,要求家長配合的方面會隨之增多,不免出現家長的不理解和抱怨“幼兒園真是事多!要求這,要求那,真是麻煩”。平心而論,對于專業的我們要轉變教育觀念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何況許多家長是教育的門外漢,他們的不解和抵觸是正常的,唯有教師做好宣傳引導,讓家長理解我們、支持我們,爭取家長心誠悅服地配合,才能齊心合力的實現教育目標。
3.協調家長間關系,幫助家長解決一些問題
幼兒園的特點決定幼兒工作的瑣碎,孩子一天的活動中免不了磕磕碰碰,產生小矛盾,在“旁觀者”看來不是問題,而在有些“當事者”看來不但是問題,甚至關乎“尊嚴”。有時處理不好會引起家長間的怨氣甚至大動口角,造成不良的影響。此時,教師首先要平息孩子的“紛爭”,安撫孩子,讓孩子相互消除“隔閡”,重新合好。其次,教師面對家長誠懇的承擔責任,解釋事情發生的過程和結果,引導家長冷靜的看待孩子成長的必須過程,家庭成員之間由于教養態度和想法導致矛盾產生引起家庭氛圍不和諧的現象時,教師要細心耐心講求方法,富有策略的根據不同情況幫助溝通協調,提醒年輕家長看到年長家長的苦心,注意說話的方式和場合,既要照顧年長家長的面子,又要將科學的育兒觀傳達,共創利于孩子輕松成長的和諧環境。
4.做好與老年家長的溝通工作,調動老年家長的教育力量
生活中,接送孩子的任務和太多的對外活動都由“銀發一組”承擔,與教師日常工作打交道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直接關系到家園互動的質和量。老年家長的知識經驗和時間正好互補幼兒園教育中教師的薄弱之處,教師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參與班級的活動,增進老年家長與幼兒園共育工作的主動性,為幼兒園工作出謀劃策,提高家長的參與度,形成和諧的共育環境。
5.重視環境創設對幼兒教育的影響
幼兒感受環境的能力很強,環境的變化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往,我們在創設環境時比較注意童趣和年齡特點,而往往欠缺環境創設的目的性和延續性。其實在環境創設當中,不僅孩子與環境產生互動,激發學習動機,主動接受教育,家長們也在教師所創設環境的不斷連續變化中,更直觀更深刻的理解教育教學內容的漸進和課程改革的本質。特別是使用綜合性主題教育的教材后,我們圍繞主題教學創設各種區域,根據各主題的子目錄在區域中投放各種物品材料,建立各種欄目,觸發孩子自己去想,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發現,自己去解決。在這樣氛圍中,家長意識到我們教師提供的這些不起眼的圖片、實物和廢舊物品等所創設的環境在孩子的成長中的作用,意識到孩子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從另一角度“潤物無聲”地給家長一指引,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提高他們的教育技能。由此,家長從協助中的埋怨者到主動的材料提供者,乃至教育思想的涌動者。
6.靈活多樣、多渠道實現家園溝通
首先,教師不可忽視日常的家長工作,教師應做“有心人”,在“迎來送往”中有計劃做好家長工作,根據家長的不同情況進行交流、溝通;通過家訪、電話、班QQ群聊天室、家園聯系欄、留言條、定期更換家長宣傳欄,刊登有關幼兒教育的信息,公布教學活動安排和表揚進步幼兒及熱心幫助班集體的家長名單等多種形式,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在關注著每個幼兒的成長、進步,并愿意與他們分享孩子成長的快樂。其次,幼兒園要做到開放辦園,平等的面對家長,真誠傾聽家長的意見和建議,讓家長真正體驗到來自幼兒園和教師方面的尊重。在接送幼兒和服務家長方面,采取一些熱情接納的實際行動和措施,如建立起家長管理委員會、園長接待日、家長信箱、幼兒園網站等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保障家園對話渠道的暢通,提高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建設的積極性,實現家園共育。
我們相信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努力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合作和主動參與,積極幫助家長提高教育技能和轉變教育觀念,促進幼兒全面、主動發展的教育目標逐步變為現實,邁進從“家園同步”“家園共育”到“家園同構”的幼兒教育的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