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利靜
摘 要: 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高低將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學業的順利完成,影響其自身的全面發展,影響其今后的職業選擇。民辦高校大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著不容樂觀的問題,本文就民辦高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偏低現象進行了深入分析,進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學習 積極性 提高
民辦高校憑借其先進的辦學理念、靈活多樣的辦學機制和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辦學模式和運行機制,大大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但由于民辦高校由于發展時間短,制度有待完善,在某些方面尤其在學風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它直接影響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也關系著民辦高校的生存和發展。本文就民辦高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偏低現象進行了分析,并嘗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學習現狀
(一)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
很多大學生從高中階段緊張的學習中一下子放松下來,缺少了老師近乎全程的監督和指導,不能盡快地適應大學相對寬松的學習生活,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對于“為什么學?為誰學?怎么學?”等認識不夠清楚。民辦高校的學習環境又相對特殊,很多學生缺乏學習競爭意識,不追求文化知識和技能,只圖能畢業混個文憑,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整天忙于被動地應付作業和考試,考慮最多的是“老師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什么”,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偏低。
(二)功利心強,學習態度不端正
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學習任務,沒有必要像準備高考那樣努力地學習了,普遍表現出偏低的學習熱情,對學習成績的好壞并不關心,不少人甚至本末倒置,把學習拋在一邊,而把娛樂、戀愛以及學習以外的事情放在了首位。另外,當下社會彌漫著一股急功近利的風氣,存在種種不公平的現象,大學生耳濡目染,漸漸認為學知識對未來沒有多大用途,社會需要的不是擁有知識的專才,而是懂得精通“世道”的通才。于是,部分學生開始學習社會上的“處事方法”,遲到早退、作業抄襲、考試作弊等不良現象屢見不鮮,嚴重影響了良好學習習慣和態度的養成。
二、影響民辦高校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因素分析
(一)自信心不足,意志薄弱
90后學生抗挫折能力差,面對新環境缺乏適應能力,在學習上缺乏刻苦鉆研的精神與戰勝困難的毅力。加之民辦高校學生入校的分數較低,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較差,很多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困難,當他們在經過一番努力后發現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效,便失去了信心,久之引發了持續性的挫折感,逐漸滋生了厭學情緒。另外,民辦院校與公辦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差距會使部分同學產生自卑情結,甚至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這種情緒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化解和宣泄,長此以往的郁積會導致一種心理失衡,行為上表現為孤僻、厭學、逃避現實等。
(二)學習方法不得當
大學前后學習模式的巨大差異,導致部分學生不能盡快適應大學學習生活。大學里主要以學生自學為主,學生需多思考多討論,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但很多大學生依然沿用中學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方法,缺乏閱讀和思考,習慣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講授,也不會充分利用圖書館和其他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導致自學能力較低。而大學里的課程門類繁、課時多,教師講課又不拘泥于一本教材,這樣一來,不能掌握大學學習規律的學生便產生了學習適應困難。另外,大學教師與學生課下交流較少,學生易因疑難問題得不到及時解答,從而聽不懂授課內容而產生苦惱,以致失去學習興趣和信心。
(三)就業壓力過大
與公辦高校學生相比,民辦高校學生更能主動地接受用人單位招聘,提前進入人才市場,其社會化、職業化進度比公辦高校大學生要快。但是,目前國家對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擇業范圍,社會對民辦高校畢業生的認可程度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加上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民辦高校學生在就業時四處碰壁就在所避免。同時,社會就業存在不公平現象也消減了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學習熱情,“他們渴望平等,希望社會能給予他們一個相對公平的就業競爭環境,但對自身又缺乏足夠的信心,這種矛盾與困惑加劇了他們對學習目標的疑慮”導致“學習無用”、“重在關系”等消極心理的滋生蔓延。
(四)學校周邊環境的不良影響
高校周邊環境是高校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學校周圍一些商家為了商業利益,在學校周圍開設了電子游戲館、臺球館、網吧、旅館等場所,給部分晚歸甚至夜不歸宿的學生提供了駐留的地方。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又不夠成熟穩定,很難持理性思維去看待問題,而且,民辦高校的部分學生本來就對學習缺乏興趣,而這些場所對民辦高校學生的吸引力又相當大,于是,很多學生抵制不住這些誘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學習成了輔修課,網絡、游戲、戀愛成為主修課。實用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思想嚴重腐蝕著學生的心靈,使他們日漸滋生了浮躁心理。
三、提高民辦高校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對策
(一)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學生進入大學以后,如果沒有任何相關的職業規劃引導,很容易迷失自己。所以,民辦高校要重視對不同年級、專業的學生特點,進行持續的不同形式、內容的職業規劃教育。對新生可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包括開展勵志講座、職業生涯規劃探討、優秀校友見面會等勵志教育來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盡早制定學習目標和職業生涯規劃,從而較快步入大學的學習軌道;對高年級學生要加強就業指導教育,幫助學生及時了解就業形勢和用人單位選才標準,以便學生在社會中擺正位置。“通過多方面、多渠道、多形式的思想教育,逐步形成‘規劃一實踐一再規劃的良性循環,使同學們在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形成全面、客觀的自我認知和崗位認知,體驗崗位需求與自身素質的差距,”不斷調整和完善職業生涯規劃,從而激發內在的求知欲望,進一步增強學習動力。
(二)完善民辦高校特色的教學體制
民辦院校要順應時代要求,不斷調整其教學培養計劃,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技能,使其更加符合市場的需求。
改革課程教學體系。以學分制為基礎,執行柔性教學計劃,開展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適應不同學生需要的必修課程;擴大選修課比例,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進行教學內容改革,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增加課程的職業性和應用性;創新教學方法,根據課程性質開展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教學,鼓勵更多的課程采用課程設計、課程論文、專題綜述、綜合性大作業等考核方法,增大學生的自由學習空間。
重視實驗、實訓教學。實踐操作能力是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能否盡快適應工作要求的重要環節。鑒于民辦高校的培養目標和學生的特點,要加大社會實踐課程的比重,增加實踐內容和時間,擴大實踐范圍,加深實踐程度,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民辦高校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強的優勢可以提高就業率,高就業率又可促進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三)開展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有利于學生將固態知識在實踐活動中活化,克服思維上的惰性,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豐富想象力,發揮創造潛力,形成合理的智能結構。”
開展“專業知識講座”。通過對各年級開展不同層次的專業知識講座,幫助學生了解專業動態前沿,提高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從而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和創新的欲望,進一步端正學習態度。
成立各種專業興趣小組。以班或宿舍為單位組建創新小組,由專業指導老師組織他們開展各種學科競賽、科技大賽、學術研討等活動。通過開展專業興趣小組活動,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意識、實踐能力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有了新的發現才會有激情,有了激情才會全心投入去學習。
組織學生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各種文體、社會活動,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和平臺,培養學生的愛好、興趣、創造力和開拓精神,使學生寓教于樂,寓樂于教,實現自身的全面和諧發展,進而為學生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心態打下基礎。
(四)重視心理教育,健全學生人格
對于民辦高校大學生來說,內在的求學精神和動力才是提高學習積極性的內因。
9O后大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能力不足,吃不了苦頭,經不起挫折,這些都會對學習帶來消極影響。對此,民辦高校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列入課程教學計劃,針對不同年級學生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經常開設系列專題講座和報告,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生活、學習、就業指導和心理輔導,促使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同時,可以開設心理咨詢室,根據受挫者的思想特點和情緒狀態,因勢利導,慰撫學生受傷的心靈。這樣通過心理健康教育“面”與“點”的有機結合,可以培養大學生積極的情緒、堅定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品質,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與他人,學會自我調適,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學習的挑戰。
總之,對于民辦高校來說,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謂任重而道遠,離不開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不斷地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朱文欣.論民辦高校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及德育新理念[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4(4).
[2]郝曉麗.輔導員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7).
[3]李華.大學生第二課堂素質教育體系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重慶大學學報,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