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鳴
“小舞臺”常常是老師眼中很難介入的敏感地帶,介入多了,老師便占了主導位置,成為隱形的導演,而孩子們在老師安排的情節中“有目的”地表演。但是老師如果指導少了,孩子們就會天馬行空,目的性表演行為少了,嬉戲行為就增多了。那么,大班幼兒在小舞臺探究性學習中的行為應該是哪些呢?以下的案例能讓我們重新聚焦大班孩子在小舞臺的探究行為,也對老師的指導有所啟發。
一、一支毛筆的妙用——對材料的探究
一支毛筆可以做些什么呢?孩子們在表演區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把這支普通的毛筆有了“72變”。
【案例記錄】
在百寶箱內有一支毛筆,我投放的初衷是因為毛筆是故事表演“畫龍點睛”必備的道具,很快隨著故事“畫龍點睛”熱度的減退,孩子們打破了老師設定的原有界限,使這支毛筆有了其他意想不到的創造性功用。
小費和高寶進入了平日女生最多的馬蘭花劇場,他們和天欣一同商量,決定表演“鼴鼠的皮鞋車”。故事表演前,孩子們按照慣例尋找合適的道具,并且裝扮自己。小費決定扮演小松鼠,沒有小松鼠的頭飾,于是他在百寶箱里找到了一條帶子綁在腰間,長長的帶子拖下來就像一條長長的尾巴,“瞧,這樣我就是小松鼠了!”天欣妹妹和高寶則在頭飾盒里找到了小兔子和小鼴鼠的頭飾,戴在頭上,很配合地和小費表演故事。當表演到小鼴鼠開始打扮鞋子,給鞋子刷上美麗的顏色的時候,高寶忽然愣住了,“哎呀,我沒有刷子和顏料桶怎么辦啊!”小費機靈地從盒子里翻出大毛筆說:“給你,這個是刷子!”高寶接過了“刷子”立刻笑了起來,他把小圓凳也倒過來拿,說:“這個就做顏料桶吧!”故事又有序地表演了起來。
【反思】
大班幼兒角色扮演意識比較強,對于裝扮自己和使用什么道具往往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根據幼兒興趣需要,我們在表演區向幼兒提供半成品或一物多用的材料,有助于幼兒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如各種飲料瓶、易拉罐、紙盒、紙箱等,在活動過程中老師還可以鼓勵啟發幼兒擴充材料和改造材料。如,毛筆變刷子、圓凳倒過來變顏料桶都是孩子發現的,我驚訝于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和對已有經驗的遷移,并大力支持,在之后的活動中更積極地為孩子們提供了各種紙、羽毛、毛線等操作材料,創設探索空間,讓幼兒對材料的原有經驗在表演區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調動、豐富、建構和鞏固。
二、我來編故事——對故事內容的探究
小舞臺到底演什么?是由孩子自己決定,還是老師說了算?關于幼兒表演游戲,華愛華老師曾說過:“只有孩子感興趣的,應發性的東西才能形成孩子的表演游戲,在表演的過程中又鞏固了他的已有經驗。”借鑒到我們的小舞臺中,我們表演區的表演內容大都是孩子們近階段熟知的故事和繪本,孩子走入表演區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表演,但這樣重復不變的故事情節很快會使孩子表演興趣減弱,處于被動表演的情緒狀態,于是我又做了新的嘗試。即安排兩種操作版面,一種版面是提供孩子現成的故事圖片,孩子進入表演區首先要將這些故事圖片排序之后再表演故事,另一種版面是孩子把續編好的故事情節畫出來然后在版面上排序,自己表演自己編的故事,這樣做既鞏固了大班孩子的認知經驗,又延續了故事的內容,滿足了孩子自主編故事的愿望。
有了“自編故事”的新活動內容,孩子們不再滿足于現有的故事內容,他們明顯更樂于自編自導,逐漸地語言表達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三、我就想做仙女——對合作行為的探究
除了建構區的合作搭建,小舞臺也給大班孩子在合作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自主分配角色,解決表演中的矛盾。幼兒在表演中經常會以自我為中心,很多矛盾沖突就是因為不能理解對方,所以引導幼兒學會和同伴協商合作是很重要的。
【案例記錄】
今天張子蕓特地從家中帶來了一雙水晶拖鞋并作為道具放在了馬蘭花劇場里。游戲開始了,張子蕓立刻來到了馬蘭花劇場,穿起了水晶鞋和長裙。天欣也走了進來,說:“我們演什么呢?”張子蕓說:“我們來演月亮船,我演仙女!”天欣說:“我也要演仙女!”兩個孩子就誰演仙女爭吵了起來,我觀察到了這一情況便介入她們之間,問:“如果你們都想演仙女的話,那么這臺戲就演不了了,怎么辦呢?”張子蕓說:“我今天特地帶了水晶鞋,想演仙女的。”說了,就難過地低下了頭。我附和說:“哦,原來你今天帶水晶鞋就是想演仙女呀。”天欣見張子蕓難過的樣子,便說:“那么你先演仙女,我演小兔子,等演好了我再演仙女,你演小兔子好嗎?”張子蕓立刻破涕為笑了。
【反思】
類似爭角色表演的情況教室里每天都會發生,但是每次孩子解決的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有時會用“石頭、剪刀、布”的游戲,有時聽大家公認的“導演”分配。這一次天欣主動謙讓的行為出于她的換位思考,她感受到了張子蕓的難過和失望,提出了“大家輪流表演仙女“的解決方案。孩子們在表演中相互合作、理解,體驗到了合作表演的快樂。
總之,大班幼兒小舞臺中的探究行為不僅表現在材料運用上,而且表現在語言表達、協商合作、解決問題等能力上。老師也需要放下“不教不會”的想法,擔任起同伴或者觀眾,細心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及時給予肯定和回應。有了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豐富多變的物質材料,孩子們在小舞臺里才會“有事可做,有話可說”,積極大膽地探索身邊的人和事。
(作者單位 中國福利會托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