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摘 要:對于大多數英語教師而言,網絡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它需要教師強化網絡資源意識,提高對于網絡資源的認識水平,合理開發和利用網絡資源,注意開發多層次和多類型的英語網絡資源,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發展學生學習能力,力求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引導教學過程,更好地實現初中英語課程改革的目標。
關鍵詞:網絡資源;英語教學;創新;開發
當今網絡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發展起來,不到十年就發展到相當大的程度。網絡對幾乎所有行業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教育同樣不可避免,現在還根本無法估計網絡對教育的深遠影響。但作為教育者,面對網絡,我們已經感到了機遇和挑戰并重。在現在的英語教學中,有的學校已經將網絡引入了教學活動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我們也發現網絡在英語教學中的負面效應,所以,引發了我們對網絡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的思考。
一、網絡對英語教學的負面影響
網絡最大的特點就是查詢信息,這些信息而且每天都在增加,幾乎無所不容。但是豐富的原材料也不一定可以做出可口的大餐,在冗雜的信息面前,很多學生失去了正確的方向,不能提取到需要的信息。巨大的信息量很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降低學習的效率,而且使學生養成了浮躁的心態和形成了無權威感的個人哲學。
另一方面的影響來自網絡文化。在網絡發展的短短十年中產生了數以萬計的新詞匯,而青少年就是使用這些新詞匯的主力軍,他們追逐時尚,以“新新人類”自居,運用語言不規范,給教師的英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二、教學理念的更新——讓網絡技術參與英語教學
傳統的英語教學有明顯的缺陷,但是也有很多成功的教學方法,比如,語言教學領域。在網絡教學中,學生就算是看到了精美的圖片和聽到美妙的讀音,但是如果沒有教師精妙的講解,學生還是不可能領略到作者獨具匠心的構思。反過來,如果只有教師的講解,沒有直觀的感受,也是不容易融入作者設計的意境的。只有將傳統和現代的教學方式巧妙地結合,才能真正得到高效率的教學效果。
對于在英語教學中如何使用不同技術程度的媒體,我們提倡以下策略:
1.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通過教學方法的整合來指導技術的應用。
2.以經濟實用為原則,做到傳統媒體和現代媒體、高技術媒體和低技術媒體相結合。
3.利用人機優勢互補,把高技術媒體(含計算機網絡)所擅長的事讓機器去做,把低技術媒體(含教師)所擅長的事留給人做。
三、網絡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
我曾經長期從事中學英語教學,在教學中不斷地嘗試運用現代教學設計方法。下面以What does he look like?一課為范例,來說明如何利用網絡上豐富的資源來組織教學。
1.教學思路
在講授What does he look like?時,雖然許多學生都對這一內容有所了解,但是學生了解的都比較陳舊,而且不夠系統、實用,于是我先將相關內容的網址:What does he look like?提供給學生,由于教學設備的限制,我將相關網頁下載到服務器上,學生可以自由訪問。
2.教學設計
導入(lead in)設計目的:通過不同外貌的描述,為導入教學做好知識鋪墊。以做一次偵探,引出本節課的大任務:爭做最佳偵探。這樣吸引學生,激發其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意識。
大量人物圖片以及描述外貌的詞語,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此時教師恰到好處地讓學生匯報導入主題。
3.教學評價
(1)評價目的
傳統的教學評價側重于評價學習結果,以便給學生定級或分類。而在信息化教學評價中,關注的重點不再是學到了什么知識,而是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什么技能,這時的評價通常是建議性的,不是強制性的。
(2)評價標準的制訂者
傳統評價的標準是根據教學大綱或教師以及課程的編織等意圖制訂的,而信息化教學評價強調學生也要參與學習評價標準的制訂,根據實際問題和學生先前的知識、興趣和經驗與教師共同制訂,標準具有動態性。
(3)對學習資源的關注不同
傳統教學的學習資源一般是固定的,但是信息化教學卻很重視學習資源的評價,根據建構主義的資源觀,只有精心選定的學習資源,才能有利于學生高效率地進行自主學習。
(4)學生獲得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評價中,學生的角色是被動的,基本上是由教師來進行評價的,但是,在信息化教學評價中,為了讓學生成為合格的學習者,學生就必須掌握自我評價的技能。
(5)評價與教學過程的整合
傳統的教學評價一般是在教學后進行的,但是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是信息化教學評價的預期目標,所以,評價應滲透于整個信息化教學過程。
對于大多數英語教師而言,網絡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它需要我們強化網絡資源意識,提高對于網絡資源的認識水平,合理開發和利用網絡資源,注意開發多層次和多類型的英語網絡資源,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力求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引導教學過程,更好地實現初中英語課程改革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余文森,吳剛平.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范兆雄.課程資源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旗大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