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燕蓉
當今世界,強調以親自動手的方式開展科學教育已形成一種潮流。在幼兒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注重為幼兒提供操作實驗的環節,旨在通過“動手做”幫助幼兒了解簡單的科學知識,感知科學現象。而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幼兒是“被動實驗操作”還是“自主學習發現”成為活動至關重要的因素。而現下普遍存在盲目與被動的操作將科學探索等同于演繹驗證過程,缺失孩子自主探索,等同于演繹推想過程,束縛孩子的自主思維。
如何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引發孩子主動思維,促進幼兒不斷地觀察、思考、實驗、探究呢?
2塊鵝卵石、10粒彈珠、1小碗沙、1小杯水,4種不同材質、不同數量的東西如何才能裝進1個小小的透明玻璃瓶中?在大班開展的科學活動《裝裝樂》中,幼兒就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探索著……下面將通過對個大班幼兒科學活動課例進行分析說明。
一、精心地材料選擇,引起孩子的思維碰撞
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認為:幼兒是通過與環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獲取知識和形成概念的。在科學活動中,操作材料則是孩子學習的基石,脫離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將是一紙空談,豐富的物質材料是開展科學活動的重要條件。在《裝裝樂》活動中,教師在操作材料的提供上做了仔細思考,引發了孩子活動中與材料的思維碰撞。
1.源于孩子生活的熟悉材料
玩沙玩水活動是孩子們的喜愛,也是幼兒園游戲活動內容的組成部分,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體會著游戲的快樂,同時感受著沙、水、水中鵝卵石帶給他們不同的觸覺感受。《裝裝樂》活動的操作材料鵝卵石、彈珠、沙子、水就是取材于孩子們生活中的熟悉材料,這種材料更能激發孩子的思維與材料的操作過程中進行碰撞,因為材料的使用不僅縮短了孩子熟悉操作材料的過程,更主要的是孩子們已經積累了這些材料的相關經驗與感受,能更好地圍繞探索要求進行操作實驗,確保活動的順利開展。
2.取材身邊豐富多樣的材質
如何從材料出發更好地引發孩子對于探索的興趣,激發更大思維碰撞的火花?活動中,幼兒使用的四種操作材料:鵝卵石、彈珠、沙子、水,體積從大到小到無固定形態,觸覺上從堅硬到光滑到松軟……豐富多樣的材質給了幼兒更多思維空間,孩子們可以根據已有對四種材質的經驗,思索如何巧妙地將堅硬的大鵝卵石、小巧圓滾的彈珠、會流動的沙子、無孔不入的水擺放進小玻璃瓶中。從孩子們的第一次猜測中就能發現他們思維碰撞的初次火花,他們已能初步從外顯特征來判斷,設計自己的操作流程。而當第一次實驗失敗后,他們又能從親手實驗的過程、結果來初步分析,最后對于教師的成功作品又一次通過視覺、已有經驗、失敗經驗來思考正確的擺放流程。在對材料的進一步熟悉中不斷地分析、觀察、交流中探討出正確的可行方法,自主地學習、判斷、解答問題。
3.精心測算提供材料的數量
為了確保科學探索活動實驗的準確性,教師在提供給孩子操作的實驗材料時必須盡量精準。為此,《裝裝樂》活動中教師對實驗使用的鵝卵石的大小做了嚴格的篩選,每組使用的石頭大小相近。多次嘗試提供材料的數量,用量杯精準地測算沙、水的多少。對于幼兒使用的每一份材料都親自使用后確定,保證了活動中幼兒實驗的結果是:所有材料按順序能正正好好裝滿玻璃瓶,反之則無法達成要求。
作為一名從事科學教育的教師,雖然幼兒園孩子們的實驗只能稱之為操作,是最粗淺的實驗,重在過程的體驗,但是從培養孩子良好科學素養出發,從小追求科學的嚴謹性,我們必須從細節出發,仔細研讀、分析每一份材料,確保孩子在操作過程能與材料不斷碰撞,引發孩子不斷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巧妙的環節設置,誘導孩子的思維碰撞
思維是人們在頭腦中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概括的過程。為了提出和解決生活實際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人們在思維活動中進行著各種心智操作,這個過程充滿著對科學現象的好奇與好問、自信與懊悔、探索和判斷,其呈現思維品質主要包括:觀察與發現、綜合與組織、比較與分析、具體與概括等等。
如何在科學活動中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引發孩子主動思維?在本次活動中,教師巧妙地設計環節,使孩子產生思維碰撞,從而引起孩子主動探索的興趣。
環節一:視覺沖突。在活動開始時展現各種材料,數量眾多,緊接著出示一個小瓶子,材料的大、多與容器的小產生強烈的視覺沖突,引起幼兒思維的第一場碰撞,激發了孩子參與整個活動的興趣。
環節二:故作神秘。人都有了解神秘事件的原始本能,故作神秘對于幼兒來講更能引發他們的興趣。活動中,教師用屏風遮住幼兒的視線,在幼兒眼前卻又看不到的狀態下將所有的材料放進孩子認為“不可能”的小瓶子里。為本來就存在的“不可能”又添上了“不可思議”的問號,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想要尋找答案的渴望。
環節三:秘密展現。當孩子們按照自己的猜測操作失敗后,正確的答案并非由教師直接公布,而是出示了教師的作品,并將套在小瓶子外的紙套去除,提供幼兒仔細觀察,再次思考判斷分析的機會。
三個充滿趣味的環節的設計,大大提高了孩子參與探索、主動思考的興趣與積極性,主體性發揮更大。
三、合理的提問設計,促進孩子的思維碰撞
二期課改強調“孩子是活動的主體”,只有當孩子處于主動活動的狀態,我們的教育才能收到成效。在活動中,為孩子營造主動活動的氛圍,使教師與幼兒形成良好的互動,關鍵就在教師提問的有效性。
1.簡單明了的語言
科學活動不同于語言類活動,教師的語言與提問必須簡單明了,起到適時引導的作用。在《裝裝樂》活動中,教師整個過程中的語言不多,但是都很精準。當幼兒都認為4樣材料不可能裝進小瓶子時的“為什么”,引發幼兒將自己的判斷與猜測進行表述。當孩子們達成共識認為不可能完成時“我能行”,刺激幼兒進入新一輪的挑戰。
2.提問適時而有針對性
提問有效性不僅是指問題設計得有效,另一方面是提問時機的適時。本活動中,教師的提問時機均恰到好處:當孩子們有問題、有爭議時,教師在孩子充分表達后提出問題引導;當操作活動時,活動前的提問將要求、操作方法簡單提示;當活動交流中,教師適時回應幼兒的信息。
活動中教師不是權威、不是評委、不是指揮,教師始終以一個支持者、引導者的身份,追隨孩子們的想法、觀察他們的活動情況、適時引導他們的活動,大家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實踐自己的想法,爭議不同的看法,嘗試不同的做法。
四、充分的操作機會,實現孩子思維的碰撞
動手玩,動手做,動手學科學,是幼兒階段開展科學活動的組織要點,因為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能真正感受與收獲。在《裝裝樂》活動中,教師提供了兩次動手操作的機會。
第一次操作:在幼兒小組猜測記錄后進行。操作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實踐猜測情況,檢驗自我猜測的結果。
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操作失敗后進行。操作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觀察成功作品、分析成功秘密、達成共識之后,通過親手實踐再次驗證,同時體驗成功。
只有通過充分的動手實踐過程,在過程中調動孩子多種感官參與,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觀察、比較、動手、組織協調等能力,才能更好地激發孩子的思維,大膽想象、判斷、比較、總結,從而促進孩子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發展。
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只有精心考慮,以幼兒主動思維、積極參與為目的,從材料選擇、環節設置、提問設計等方面不斷刺激幼兒的思維碰撞,才能使幼兒的做中學探索真正由心而生。
(作者單位 上海市嘉定區菊園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