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華



摘要:近年來商業銀行同業業務發展迅速,表現出合作范圍廣、增長速度快、比重高、品種多樣化等特征,存款形式轉化、實體經濟下滑、資金缺口壓力、利率市場化沖擊以及監管相對寬松是影響銀行同業業務擴張的主要因素。實踐表明,同業業務激增雖然拓展了銀行的收入來源,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利差不穩定、流動性風險聚集、干擾金融秩序、弱化宏觀調控等,筆者認為,保持適度規模、明確合作對象、拓展低成本負債、創新同業產品、完善外部監管,有助于商業銀行同業業務良性健康發展。
關鍵詞:同業業務發展策略
同業業務是商業銀行作為與對公業務、個人業務并列的主體業務之一,具有綜合性、交叉性以及復雜性的特征,是商業銀行進行產品和服務創新的特色領域。自2010年以來,商業銀行全力擴張同業業務,規模與比重逐年提高,對金融同業加強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成為培育銀行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流動性風險上升、逃避監管、擾亂市場秩序等。本文擬對商業銀行同業業務擴張的特征、影響因素及問題逐一分析,探討促進商業銀行同業業務良性發展的有效對策。
一、商業銀行同業業務擴張的特征表現
(一)合作范圍廣
銀行同業業務橫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具有交叉性和復合性的特質。近年來,商業銀行不斷擴展同業業務市場,除了過去傳統的“銀銀平臺”合作模式,如同業資金拆借、信貸資產轉讓、代理結算、代理銀行匯票、互購債券、代理抵債資產處置、聯合承銷企業債券等,與證券、保險、信托及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或企業的聯系也越來越密切,合作范圍不斷擴展(見表-1)。
表-1 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合作方式
(二)增長速度快
商業銀行同業業務由同業資產、同業負債以及同業中間業務三部分構成,其中同業資產是指“對其他存款或金融性公司債權”,同業負債是指“對其他存款或金融性公司負債”。數據顯示,近三年來商業銀行同業業務數量上升明顯,截至2012年6月末,全國商業銀行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分別為276662.9億元和168829.5億元,資產規模遠遠超過負債規模(見表-2)。從增長幅度來看,2012年6月末16家上市銀行同業資產同比增幅超過50%的達到11家,工行、建行及交行同比增速高達70%。
表-2 2010年~2012年我國商業銀行同業業務數量
(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金融時報,2012年8月17日第3版
(三)比重高
商業銀行同業業務擴張不僅表現為絕對數量劇增,比重也呈上升趨勢,截止2012年6月末,全國商業銀行同業資產占總資產比重和同業負債占總負債的比重分別為21.8%和13.3%(見表-3),興業銀行同業資產比例高達39.62%,位居首位。
表-3 2010年~2012年我國商業銀行同業業務比重數量
(單位:%)
數據來源:金融時報,2012年8月17日第3版
(四)品種多樣化
自2011年以來,商業銀行同業資產構成中,除了傳統的存放同業和拆出資金,買入返售類資產增長迅速,數據顯示,2012年6月末16家上市銀行買入返售類資產達4.96萬億,較年初增長58%。買入返售資產大致包括五種類型,分別是證券類、票據類、信貸類、信托受益權、應收租賃款等,前三類較為傳統,其中票據類項目最多,部分銀行增長6~7倍,信托收益權跨越銀信合作與銀證合作兩個領域,對委托代理關系進行了創新,應收租賃款項目相對較少。
二、商業銀行同業業務擴張的影響因素
(一)存款形式轉化
商業銀行個人及公司存款的新形式,是同業負債上升的一大原因。隨著客戶投資意識的加強,部分存款轉化為理財產品、保險費、證券保證金等非銀行機構存款后又回到銀行。此外,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的數量和規模的增長迅速,由于對公司資金實行集中管理,使部分公司存款也轉化為同業存款,數據顯示,2011年末,全國財務公司行業平均資金歸集率達到49.28%,存款余額達到13395億元。
(二)實體經濟下滑
受歐洲經濟不景氣和美國緩慢復蘇的影響,我國經濟下行趨勢明顯,企業一方面投資信心不足,貸款需求放緩;另一方面由于經營困難,還本付息能力不足,銀行信貸資產質量下降,放貸意愿減弱。數據顯示,我國商業銀行自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不良貸款余額連續上升,其中國銀行環比上升0.9%,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分別上升8.1%、12.3%、13.9%和20.8%。實體經濟信貸數量的減少導致銀行利息收入下降。相比之下,同業資產雖然利率相對較低,但風險小于一般客戶風險,擴大同業業務規模,成為銀行提高收益的必然選擇。
(三)資金缺口壓力
商業銀行資金缺口帶來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同業業務規模的上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中小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在吸收存款方面處于劣勢,同業市場被視為存款的重要來源,數據顯示,截止2012年9月末,全國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以及農信社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分別為8萬億元和11.5萬億,與大中型銀行的差距較大。二是當央行實行緊縮貨幣政策、貨幣市場的流動性變得緊張時,存款增長乏力的中小銀行要通過同業負債暫時緩解流動性壓力,而資金相對寬裕的大型銀行則將短期的資金頭寸用于同業拆借,以此增加收益。三是隨著“巴塞爾協議Ⅲ”的逐步執行,銀行業維持和補充資本充足水平的融資需求日益上升,據測算,國有五大銀行在2012年底資本缺口分別為604億元、635億元、376億元、354億元和478億元。而發展同業業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緩解銀行的資本壓力。
(四)利率市場化沖擊
2012年,央行兩次非對稱降息,持續擴大利差浮動空間,標志著利率市場化已經有了實質性的突破,商業銀行受到的沖擊存在明顯的差異:大型銀行憑借規模、網點、知名度等方面的優勢,能夠動用利率決定權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來爭奪更多的信貸業務,中小銀行的市場份額將進一步削弱,面對日益遭受擠壓的生存空間,銀行擴張同業業務,增加生息資產規模有助于緩解經營壓力,雖然同業業務的利差微薄,但通過擴大數量也能增加一部分利息收入。
(五)監管相對寬松
雖然央行不斷制定各種法規和條例以規范和管理同業市場,但仍然存在不少的監管盲點,對各交易主體的約束相對不足。例如商業銀行開展的同業代付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規避央行監管,變相發放貸款。所謂同業代付業務,是指當一家銀行的客戶申請融資時,該行以自己的名義委托其他銀行為此客戶提供融資,在融資到期之后,委托銀行歸還代付款項的本息,對于委托銀行而言,是表外業務,對于出資行而言,是列入存放同業科目。同業代付業務將表內貸款轉化為同業資產,不僅繞開了信貸規模監管,還能使參與銀行都獲得收益,如手續費收入、融資利息等,成為商業銀行大力擴張同業業務的動機之一。
三、商業銀行擴張同業業務存在的問題
(一)利差不穩定
當緊縮的貨幣政策轉向寬松時,貨幣市場利率會出現較大波動,銀行同業業務的預期利潤會迅速降低,甚至無利可圖。如2012年央行頻繁操作貨幣政策,出現兩次降息、三次下調存款準備金、多輪公開市場操作,使市場流動性變得充裕,同業業務利差回落明顯,銀行若持續配置大量同業業務,不僅無助于增加收益,反而會拖累凈息差。
(二)流動性風險聚集
首先,同業負債期限短,波動性強,比重過高會加大銀行準確預測現金流、合理匹配資產負債期限結構的難度,對銀行流動性管理形成較大壓力;其次,同業資金成本高,為了降低同業負債的成本,個別銀行將大量資金存入低層級的信用社,也帶來潛在的流動性風險。
(三)干擾金融秩序
由于同業存款具有利率放開的便利,個別銀行將部分理財產品募集資金投向同業存款,甚至是本行“同業存款”,以較高的預期收益率吸引客戶,達到高息攬存的目的,如此一來銀行之間難免惡性競爭,不僅擾亂金融秩序,更妨礙市場和監管層對商業銀行資金狀況的準確判斷。
(四)弱化宏觀調控
個別商業銀行名義上是“同業存款”的增加,實際上是“同業拆借”的操作,大量資金交易均在全國同業拆措市場外進行,使貨幣市場數據嚴重失真,監管部門無法進行準確判斷。此外,同業代付業務致使委托貸款的規模日益龐大,這些貸款的風險從表內轉移到表外,未受到信貸監管法規的有效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宏觀調控政策。
四、對策
(一)保持適度規模
如上所述,同業業務利息收入對宏觀經濟環境和貨幣政策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商業銀行需要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同業負債與同業資產的規模與比重,注重成本與收益的匹配,避免同業息差收窄對整體利息收入產生的負面影響。
(二)明確合作對象
保持寬領域和專業化的協調性,選擇重點合作對象并與其維持穩定合理的業務量,對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同業金融業務也是至關重要的。大型商業銀行自身資源豐富,適合在不斷拓寬領域,即與證券、保險、信托、基金、財務、租賃等不同金融機構開展廣泛業務合作的過程中,實現功能互補和資源共享,突破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政策限制,而中小銀行,由于在資金、結算方面處于劣勢,則有必要以專業化為導向,強化傳統的銀銀合作業務。
(三)拓展低成本負債
如上所述,同業資金成本高,穩定性不足,商業銀行不宜過度依賴,因此需要創新業務模式,拓展低成本負債,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針對同業客戶開發金融債券、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同業借款等主動負債新產品,轉變負債業務發展模式;二是針對企業客戶研究供應鏈金融產品,拓寬持續、低成本的主動負債渠道。實踐表明,供應鏈金融業務形成的存款較為穩定,銀行可針對區域性的產業集群,為行業上下游企業開展整體結算業務,獲取長期、穩定的低成本存款,從而抵消活期存款占比不斷呈下降趨勢的負面影響。
(四)創新同業產品
當外部監管日益嚴格時,同業業務中一些“劍走偏鋒”的盈利機會逐漸喪失,如規范后的同業代付業務會計處理方式出臺后,使得銀行無法通過這一業務實現貸款的出表,達到規避監管的目的(見表-4)。因此,改善同業業務結構,深度開發新產品,挖掘盈利增長點,是銀行同業業務急需解決的問題,具體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在資產管理方面,大力爭取開放式基金、企業年金、QFII等業務的托管資格,探索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不良資產處置、中長期貸款證券化等資產證券化業務;二是在中間業務方面,可通過主動提供增值服務以加深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創新各種代理類業務以促進盈利模式轉變。
表-4 同業代付業務會計處理方式新舊對比
(五)完善監管制度
擴張同業業務是商業銀行轉型創新的途徑之一,監管部門不宜強行禁止、堵截,必須通過疏通、規范來解決同業業務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制定精細化的監管制度引導同業業務良性發展:首先針對不同類型同業業務提出原則性指導意見,嚴格區分正常與違規行為,杜絕監管空白地帶;其次制定具體的風險監管指標,防范同業業務因過度增長產生的系統性風險;再是結合當前金融業務創新實際,從功能類別角度,科學定義信貸業務[4],將涉及表外融資的業務納入銀行綜合授信體系管理,要求銀行計提風險資本,遵守各類信貸監管規定,同時加強監管力度,確保銀行各類信貸業務完整上報。
參考文獻:
[1]聶慶,陳予.我國同業業務合作現狀及城商行發展同業業務的策略[J].學習月刊.2010(5):120
[2]姜淮.中國銀行同業拆借市場發展研究[J].中國市場.2008(35): 39
[3]農行十堰分行課題組.銀行同業業務現狀及發展路徑選擇[J].湖北農村金融研究.2012(2):24
[4]周偉軍,劉良畢.大量銀行同業代付業務游離于征信系統之外:問題與對策—基于寧波市銀行同業代付業務的調查[J].征信.201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