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梨芬
摘 要:主要從四方面論述了區域性本土化課程實施中資源的利用,從而提升幼兒教育的整體品質。
關鍵詞:區域性;本土化;資源利用
近幾年來,我園本著“開放、多元、務實、互助”的原則提出了《區域性本土化課程的研究與實踐》這一課題的研究,意在與鄉鎮幼兒園建立優質、多元的教育合作伙伴關系,開發建設具有武進地方特點、區域特色的園本課程,滿足幼兒的學習興趣與需要,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構建和完善區域性本土化課程實施體系,提升武進區幼兒教育的整體品質。
在課題實施的過程中,如何挖掘和利用課程實施的資源是最讓我們感到為難的,“具有區域性本土化課程的資源有哪些?”“這些資源如何在課程實施中合理利用?”……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不斷地思考。在兩年多的實施中,我們對課程資源的理解已不再停留在表面,從單一固定的思維逐漸向著多維開放的思維發展,合理、拓展、深入的資源利用為我園區域性本土化課程的實施提供了積極的保障。以下是我對本課程實施中資源利用的思考。
一、立足地區資源,合理實施課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總則第二條明確指出:“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根據綱要精神,本課題要充分利用本地區的教育資源——風土人情,設立有地區特色的幼兒教育課程,以幫助幼兒了解家鄉的風俗習慣,培養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和適應本地生活的能力。
1.地區資源一:布
我們的家鄉湖塘鎮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織造之鄉”,紡織印染作為全鎮的支柱產業和傳統特色產業,紡織及印染、后整理經濟規模約占全鎮工業經濟總量的75%,是一個紡織業蓬勃發展的地方。在幼兒的身邊,織布廠、染整廠、紡織品市場隨處可見。據了解,我們大班中許多幼兒的家庭就從事著有關布的織造工作。這樣的一個社會、家庭環境,使“布”成為幼兒熟悉的東西。因此,我們以“家鄉的布”這一資源為入口點,借助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在與“布”的接觸中發問、探索、創造,在與“布”的有關活動中建構知識、鍛煉能力、體驗快樂、萌發情感。
2.地區資源二:橋
我們的家鄉常州,地處江南水鄉,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坐落在各個角落的橋——古代的新坊橋、文亨橋,現代的懷德橋、同濟立交橋……生動而真實地記錄了家鄉的昨天和今天,是家鄉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的記載;也是家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天早晨,幾個孩子圍在一起熱烈地討論著:“你們知道嗎?那邊要造一座立交橋啦!”“我知道,我知道!在去常州的那邊路上!”“我還知道那座橋造出來是什么樣的呢!你們知道嗎?”“我都看見那座橋的圖片了!”“告訴你們吧!我家門口也在造橋呢!很漂亮的!”……是的!現在常州正在大力擴建運河工程,大路兩旁到處都繪出各式橋梁的藍圖,這對幼兒產生了強大的視覺沖擊,引發了他們認識橋的極大興趣。
橋,它是建筑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觀察、研究家鄉橋的資源是十分豐富的——隨處可見。由此,我們根據當前幼兒議論的興趣話題,生成了主題活動《家鄉的橋》,從而體現“普及認識從我做起”,同時開闊幼兒的視野,增加了對家鄉文化的了解,激發了他們對家鄉的熱愛。
3.反思
新課程提出“活動要基于學習者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學生從自身經驗中形成問題,從經驗中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在主題活動《家鄉的布》和《家鄉的橋》中,熟悉的“布”和“橋”是我們實施課程的資源,我們帶領著幼兒走進他們身邊的事物,觀察、探索、互動著……在《布的測量》《布的實驗》《買布與賣布》《牢固的紙橋》《寫生橋》《橋的游戲》等一系列的活動中,幼兒不斷地與這些資源發生著聯系,幼兒獲得了發展,同時又構建出了具有區域性本土化特征的園本課程。
橋、布等這些顯性的資源應該說是很容易讓人尋找到的。當然,我們本地區類似這樣的資源應該說還有許多,比如,我們的“淹城野生動物園”“武進電視塔”“明都汽車城”等等。我們都可以從這些資源中選擇需要的,幼兒感興趣的來生成我們區域性本土化的課程。在課程的實施中,每個地區都能找到類似這樣的資源,因此在課程實施缺少一定內容與資源的時候,嘗試著從這些顯性的家鄉地區資源入手,也許能帶給大家一定的收獲與經驗。
二、聯系周邊資源,拓展區域課程
我園雖然具有較強的課題研究能力,但是光憑我們的力量來開發全區的資源是不夠的。因為我們最了解、最關注的只有本地區(湖塘鎮)的一些資源。而我們武進區那么大,其他鄉鎮的資源是我們所不了解的。因此我們需要建立研究共同體。
基于以上的考慮,我園在2008年3月,邀請了其他鄉鎮的幼兒園,共同挖掘本區資源。于是廟橋的傳統燈會、雪堰的太湖龍舟賽、南夏墅的農家樂……這些我們陌生的資源逐漸被我們所認識。在相互的合作中,我們走進了姐妹園的課程資源,結合我園的特征生成了一個個新的課程。如,大班主題活動《三月江南》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活動從了解家鄉周邊的江南風景民俗逐步地探究我們家鄉的江南歷史風景。在活動中,幼兒不僅到周邊的一些地方參觀游玩,感受江南的美景,而且在課堂中和教師、同伴一起欣賞觀看具有江南特色的音樂與作品。最后,創造一定的條件讓幼兒自由地表達與表現,在欣賞美、表現美的過程中,愛家鄉之情油然而生。
建立研究共同體能更大限度地挖掘周邊的課程資源,充分地利用全區姐妹幼兒園的科研力量,切實抓好本課題的研究,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和適應本地生活的能力,而且能進一步提升我園廣大教師的課程研究能力,發揮我園在本地區的示范作用,同時也能大大促進武進地區的幼兒教育本土化課程的研究,從而提高全區幼兒教育的質量。
三、挖掘隱性資源,深入園本課程
無論是本地區的資源,還是周邊地區的資源,這些顯性的資源是我們課程實施中一大重要的基礎與保證。在我們努力挖掘這些資源的同時,往往忽視了一些隱形的資源。這些資源其實更接近于幼兒,對園本課程的建設也更具意義。
1.隱形資源一:園本教學特色
美術教學一直是我園教學中的一大特色,作為藝術幼兒園,我園自建園以來一直進行著美術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在中班的第一學期,我們幼兒園的幼兒便開始接觸“黑白畫”“線條分割”“借形想象”等美術繪畫的練習與欣賞。在以往每屆幼兒的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幼兒對于這種“黑”與“白”的接觸與學習是不感興趣的,大多是因為教師教而被動地學。如何“引導幼兒真正了解黑白畫,喜愛黑白作品”,從而最大限度地創造與表現是我們所要思考與努力的。
因此,在新中班幼兒接觸這類繪畫方式的過程中,我們預設了《黑白也精彩》這一主題,目的在于讓幼兒用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觀察、了解具有黑白色彩的事物,感受到黑與白這兩種對比色彩的美麗與神奇。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我們盡量引導幼兒拓展發現的視野,從多維的角度去感受“生活環境中的黑白事物”“動物中的黑白世界”以及“自然界中的黑白”。在幼兒與黑白的接觸、對話中,嘗試創造表現,體驗黑白世界中的快樂。在引導幼兒進行黑白繪畫創作的過程中,我們不局限于單純的繪畫創作,而采用多種方式,如,美術作品的欣賞、手工的制作等等,極大地調動了幼兒藝術活動的積極性。在活動的組織中,我們注重領域間的整合與融合,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獲得身心的和諧發展。
2.隱形資源二:班級教學特色
沒有完全相似的兩個人,也沒有完全相似的班級。班級成員個體的不同決定著他們組成的這個整體的不同,因此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特色。上一屆大班開展的一個主題活動《快樂的六一》給了我們很大的啟迪。
該班是舞蹈特色班,因為班級教師長期以來的帶教風格,使這個班的孩子變得較為能干、愛動腦、會合作。于是,在新的六一節即將來臨的時候,舞蹈班照例要進行舞蹈演出,教師在給幼兒排練節目的時候,發現幼兒會聚在一起討論自己參與的節目動作、音樂、服裝等本應老師考慮的問題。于是,教師大膽地決定將本次活動的組織與策劃都交給了幼兒,在這樣的背景下,主題活動《快樂的六一》生成了。
主題分為這樣幾部分:節目排練、舞臺布置、海報請柬門票。在節目的排練中教師成了合作者,將動作編排、音樂選擇的工作交給了每組的組長;在舞臺布置中,幼兒請教教師、父母、專業人員,他們考慮著色彩、燈光的要求;在海報請柬門票的制作中,幼兒動手動腦,追求完美。活動的當天,當“活動的禮儀人員”帶著你走進幼兒創意的演出中時,我們感受到的是驚訝與喜悅。
3.反思
《黑白也精彩》和《快樂的六一》這兩個主題的實施,帶給幼兒的是快樂與成長,給我們教師的卻是:“哦,原來主題實施的資源就在我們身邊!”在實施主題活動時,我們常常會因為沒有資源而苦惱:實施其他人實施過的,雖然可行性高一些,但往往會被已有的東西所限制,實施的過程形式主義,結果是教師、幼兒毫無積極性;實施一些原創的,我們常常為尋找資源而苦惱不堪。
其實不用東找西找,一些資源就在我們的身邊。這些隱形的資源要比那些顯性的資源更貼近幼兒的生活,適合我們的園本。更重要的是這些隱性的資源是不斷出現的。這關鍵是教師要有一個善于發現與思考的課程建設意識。充分地利用這些隱性資源,能生成具有本園特色的區域性本土化的課程。
四、合理規劃利用,積累園本課程資源
有了資源,如何更好地運用很重要,舉個《家鄉的布》中的資源使用事例:
1.社區資源:湖塘地區有很多的紡織廠、布市場、染廠、布工藝品市場等,可以帶領幼兒去參觀。
2.信息資源:收集關于本主題的一些VCD、錄像等資料。
3.物質資源:各家庭收集的各種布料、布藝制品。
4.家長資源:(1)和幼兒、家長一起收集主題活動資料,豐富幼兒的相關主題經驗。如,填寫有關主題活動的調查表,收集有關主題活動的操作材料,家長帶幼兒一起觀察、了解更多相關的知識。(2)請從事有關布工作的家長來園給幼兒進行“家長課堂”的學習。
因此,當我們要利用某一資源的時候,首先應有一個詳細的規劃,其次將各類資源進行分類,在如何使用方面制訂一個可行的方案,最后,當一個資源運用完后,進行整理、總結是非常必要的,這樣既是對整個課程的整理,又能避免該資源下次使用時的重復“勞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