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加海
摘 要:八年級地理(人教版)上冊講了我國氣候特征之一——季風氣候顯著,課本重點描述了我國季風氣候的特點并作了評價。我國季風氣候顯著在哪里?則敘述較少,學生難以理解。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淺析我國季風氣候的顯著性。
關鍵詞:季風;季風氣候;自然帶;徑流;氣象災害
我國東部地處世界最大的大陸和最大的大洋之間的過渡地帶,冬夏海陸之間熱力對比十分強烈,加上龐大的青藏高原熱力、動力作用的助威,使我國東部成為世界上季風氣候最典型的地區。
一、冬、夏風向交替明顯,風力強勁
冬季,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勢力強盛,由其東部邊緣吹出的偏北風,風力強勁,性質干寒,成為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冬季風。受其影響,我國冬季氣溫普遍低于世界上同緯度地區,從南到北,氣溫要偏低5~18℃,十分寒冷。強勁的冬季風使我國冬季大部分地區寒冷、干燥,降水稀少。
夏季,從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副高)西部邊緣吹出的東南風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高溫高濕,成為影響我國東、南部的夏季風。我國東、南部除華南沿海一帶以外,其他地區都要比世界上同緯度地區的平均溫度偏高1.3~2.5℃,十分炎熱;而且極端最高氣溫很高,從華北平原地區到江南地區,極端最高氣溫都超過40℃。夏季風帶來的降水也比同緯度多得多。
和世界上同緯度其他地區相比,我國季風區的冬、夏季風都很盛行、風力強大,氣候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冬、夏季持續時間長;冬季氣溫更低,降水更少;夏季氣溫更高,降水更多、更集中,且變率大。
二、綠水青山的江南受惠于季風
季風環流破壞了低層的大氣環流,夏季風從熱帶、副熱帶海洋上帶來大量的暖濕氣流形成了豐沛的降水。雷州半島以北至秦嶺—淮河以南的廣闊區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終年濕潤,這在世界氣候上頗具特殊性:因為地球上大約與此相同的緯度帶大陸中西部,多為終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或信風帶控制的干旱的熱帶荒漠帶,而我國這一地帶卻是濕潤的綠水青山,其范圍也大于北美洲東岸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這是季風給我國帶來的最大、最好的贈禮。
三、冬冷使自然帶的界線南移
1.熱帶季風氣候區最北界線南移
冬季,頻繁爆發的強冷空氣迅速南下,能使我國華南地區24小時降溫12℃以上,海南島亦可降溫8℃以上。受其影響,我國北回歸線以南、雷州半島以北的大片地區因1月均溫小于15℃(如,廣州1月平均最低氣溫為9.8℃,香港1月平均最低氣溫為13.6℃),按柯本氣候分類是亞熱帶季風氣候,使熱帶季風氣候區的面積縮小,僅限于臺灣南部、海南島、雷州半島、滇南等地,而同緯度的北非、西亞、南亞、北美洲等地的熱帶氣候區向北達到或超越了北回歸線。
2.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界線南移
由于受勢力強勁的冬季風的肆虐,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的北界南移到長江沿線甚至到太湖流域,大致就是柑橘分布的最北界限。秦嶺—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廣大地區的森林季相更替明顯,為亞熱帶夏綠闊葉林。
四、夏熱使夏季作物區位向北擴展
夏季,北方太陽高度增大、日照時間增長以及受大陸的影響,普遍高溫;夏季風帶來高溫高濕的海洋氣流,使我國北方夏季氣溫更高且降水豐沛,農作物生長界限北擴。如,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水稻種植緯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所產稻米為上等佳品,享有盛譽;我國棉花種植的最北界線可到長城(大約40°N附近),此線以南的暖溫帶熱量條件(積溫>3400°)完全能滿足棉花生長的需求,同緯度的美國棉花種植的界線為35°N;近幾年,江淮平原也有農民零星栽種甘蔗的。
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勢,我國秋熟農作物單產高與夏季高溫有直接關系,如,我國稻谷單產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0%。若某一年份夏季氣溫比常年偏低,農作物收成就受到影響。
五、河流徑流量變化大
受冬、夏季風影響,我國季風區年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多數地方5~10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5%~98%(僅東南丘陵占55%~65%)。如,北京僅7、8兩月的降水量就占全年的62%以上,11月到次年4月的降水量只占全年的9.2%。各年各地降水的變率也大。因此,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年際變化大。華北平原的降水集中分布于7、8兩月,且多暴雨,此時河流的徑流量占全年的60%~80%,河水猛漲,人們疲于防洪;冬春季節進入枯水期,河流干涸、斷流現象普遍,幾乎是無河不干,這種現象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加上一些人為的原因,有些河流的生命已經或正在被終結,就是黃河、海河等大的河流也出現了頻頻斷流的現象,生命處于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頭。工農業、生活、生態用水短缺,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興修水利工程任務艱巨。
六、氣象災害頻發
1.寒潮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于9月形成,隨后逐月加強,1月最強盛,每隔7~10天冷空氣就頻繁爆發南下。強冷空氣迅速入侵帶來大風、劇烈降溫、雨雪、沙塵暴等惡劣天氣。劇烈降溫使農作物遭受凍害,尤其是秋末、春初的寒潮危害最大;大風摧毀牲畜棚舍等建筑物;暴雪、凍雨毀壞通訊設施,導致交通運輸中斷。
2.旱澇災害
受西太平洋副高等因素的影響,影響我國的夏季風各年的強弱、進退的遲早是不同的。副高的位置一旦異常,我國東部季風區各地的降水就會異常,河流徑流季節變化、年際變化大,導致我國每年總有一些地方發生旱澇災害:非旱即澇、非澇即旱或者旱澇交替。水旱災害是我國最大的自然災害,國民經濟、人民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影響社會的穩定。
我國地理環境深深地打上了季風氣候的烙印,農業區劃、工業布局、交通運輸、建筑、商業、旅游、醫療等各種社會、經濟活動都要考慮我國季風氣候的顯著性,以便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趨利避害,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任美鍔.中國自然地理綱要.商務印書館,2004-12.
[2]楊達源.自然地理學.科學出版社,2012-01.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