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笑玲
編者按:留學是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和途徑之一。目前,我國的留學主要呈現兩種趨勢:一是留學人數不斷激增,二是留學人員低齡化。同時,人們對于留學利弊的爭論越發激烈。其實,“留學熱”和留學低齡化現象既表明我國的政治、經濟等發生了重大變化,又意味著人們意識、觀念的發展、轉變和對多元文化的認同、接受,還從另一側面反映出我國教育體制的不完善。本期《深度報道》將從“留學熱”的原因、留學的“利”與“弊”、留學前的準備、留學的決策四方面進行思考和探討。
“留學熱”的原因—— 國內的“推”與國外的“拉”
1872年8月11日,30名身著清朝官服、平均年齡僅為13歲的少年登上一艘輪船,遠赴美利堅合眾國。他們就是晚清政府的第一批留美學生,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派遣的留學生。一個多世紀后的今天,人們對留學的關注越來越高。2012年9月2日,《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2)》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國留學人員接近250萬人,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進入21世紀,中國留學生數量急劇上升。2011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達到33.97萬人。2012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逼近40萬人。
當今,為什么留學人數激增,仿佛一股熱潮?大部分學者認為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國內的“推”,二是國外的“拉”。正是這兩個因素促使我國留學人員數量不斷激增,形成一股熱潮。
一、國內的“推”
1.寬松的留學政策
(1)公派留學
留學是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就非常重視留學政策的制定。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宣布派遣留學生以來,我國先后制定了多種留學政策。1992年以后,有“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政策,以鼓勵出國留學。1996年以后,我國調整了公派留學政策,產生了“個人申請、專家評審、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簽約派出、違約賠償”的新辦法。至此,我國國家公派留學進入正規化、法制化的階段。2003年,教育部展開了“擴大規模、提高層次、保證重點、增強效益”的國家公派留學工作的基本思路,并作出兩項重要調整:一是確定重點支持的七大領域;二是設立“高級研究學者”,并將傳統的“普通訪問學者”和“高級訪問學者”合并為“訪問學者”。2005年,教育部提出“選拔國內一流的學生,派到(海外)一流的大學和學科專業,師從一流的導師”,堅持國家公派出國留學主要是培養國家急需人才的目標和原則。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發布《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研究生管理規定(試行)》,設立“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公派留學重點資助對象開始從進修生向學生傾斜。這一系列法規政策的頒布對促進我國的留學教育具有指導意義。
(2)自費留學
我國政府對自費留學也非常重視,認為“自費出國留學是我國留學工作的組成部分,自費留學是培養人才的一條渠道。對自費留學人員和公費留學人員在政治上應一視同仁”。我國自費出國留學的政策也經歷了一個改革變化的過程。從1981年國務院批示的《關于自費出國留學的請示》至2003年教育部發出的《關于簡化大專以上學歷人員自費出國留學審批手續的通知》,我國自費留學的政策變得日益寬松,其資格審核工作也由繁向簡轉化,這恰好促成我國學生自費留學熱潮的到來。
2.經濟增長效應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GDP不斷增高,留學率也隨之不斷攀升。據有關學者分析: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留學的要求;當人均GDP超過3 000美元時,出國留學人員的數量將大幅增加。就目前而言,中國的中產階級不斷壯大,大部分中產階級家庭的支撐能力日益增強。
3.我國教育現狀
(1)基礎教育有待完善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是最大限度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進而促進社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但我國的教育,一方面在倡導為人的全面發展而努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以高考為中心。為了獲得高分,學校不斷否定學生創新的思想火花;為了使學生學會應試的技巧,學校忘記了教育的終級目標。這種教育不僅帶來機械式訓練,更使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對自我喪失信心;這種教育不僅壓抑學生的創新能力,更有損學生的身心健康。這時,國外的教育制度和政策吸引了一些家長的注意。由于他們對國外的教育制度和政策認識不夠,所以他們認為,國外的教育會給孩子帶來自由的空間,能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于是,他們急于擺脫國內教育制度和政策的束縛,希望能有更為自由的教育選擇。就這樣,許多家長讓孩子放棄高考,選擇出國。于是,一批低齡留學生應運而生。
(2)高等教育有待發展
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如何,直接關系到其國民素質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據有關方面統計:2011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26.5%,這一數據已然達到國際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標準(高等教育大眾化是一個量與質統一的概念,量的增長即適齡青年的高等學校入學率要達到15%至50%的大眾化標準)。不過,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具有自身特點。一方面由于教育資源不平衡導致各高校差異較大,另一方面不同地區經濟水平的差異導致學生的受教育機會不均等。總之,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和地區經濟水平的差異性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以致學生為了進入一所比較理想的大學而選擇通過高考向優質高等院校進軍。這種競爭的教育模式必然導致大部分學生成為競爭的犧牲品。另外,高校的“擴招”只是達到“量”的增加,但在“質”的方面力不從心。這種培養模式必然制約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同時,某些高校為了爭當世界一流大學,只注重辦學規模而忽視對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一些人認為,我國高等教育培養不出高素質創新人才。基于這種觀點,許多學生紛紛放棄國內大學,選擇出國留學。
4.國內就業壓力和生活壓力
(1)就業壓力
一方面,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擴招帶來畢業生人數的增加,從而增加了國內的就業壓力。例如:2012年,高校畢業生達到680萬人,粗略測算,即使2012年年底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的水平,仍會有近70萬的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年度不能實現就業[1]。另一方面,我國許多高等院校專業設置不合理,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導致就業壓力增加。另外,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招聘大學教師時都要求有留學經歷。因此,這也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留學海外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相對于國內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國內就業市場更青睞留學生,致使一些人選擇出國留學,增加就業酬碼。
(2)生活壓力
隨著通貨膨脹導致的國內物價上漲,人們越來越覺得在國內生活壓力較大,特別是生活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中產階級。一方面工資增加速度緩慢令他們覺得生活并不寬裕,另一方面日益上漲的房價和不斷提升的教育經費等開支使他們感到生活負擔日趨加重。于是,一些人產生移民的念頭。他們希望通過移民降低生活壓力,同時讓孩子在外國讀書,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
5.信息資源的豐富和“被留學”現象
(1)信息資源的豐富
隨著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人們的信息來源日益豐富。而社會資源的國際化必然帶來教育資源的國際化。一些國內留學中介紛紛涌現,它們在網上不斷發布留學信息,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進行留學介紹。于是,出國留學渠道增多,似乎留學近在咫尺。
(2)“被留學”現象
“被留學”現象大致分為兩類。一是“被中介留學”現象,二是“被社會留學”現象。當一些家長盲目跟風時,一些不正規的留學中介便趁虛而入,于是出現“被中介留學”現象。另外,我國的某些政策使一些人不得不選擇出國留學,于是出現“被社會留學”現象。例如,“異地高考”。曾有一位非京籍借讀生在網上寫道:“我不希望告訴老外自己是被逼出國。”目前,戶籍學籍捆綁制使一些非學習地戶籍學生高考時進退兩難:一方面非學習地戶籍的學生無法在學習地參加高考,另一方面非學習地戶籍的學生又無法回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因為沒有學籍,他們只能以“社會招生”的名義考試,不能參加各大高等院校的自主招生,于是他們中的一些人選擇出國留學。的確,“異地高考”已得到社會的普遍觀注。2012年9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出文件,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臺“異地高考”的具體辦法。例如《北京市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報名通知》所限定的報名條件是:報名參加北京2013年高考的考生須具有本市正式戶口,外地轉京戶口限于2012年12月5日前在京落戶者。
二、國外的“拉”
1.國際合作力度的加大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大門已然敞開,此時,教育必然深受影響。另外,伴隨國際交流合作力度加大,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于是國內外各種信息唾手可得,自然加快國際學生流動。目前,中國與188個國家和地區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與34個國家簽署了學歷互認的合同。這一切使“留學熱”在我國不斷升溫。
2.留學生為流入國帶來經濟效益
通過為其他國家提供教育以獲得經濟利益是近年來各國擴大留學招生的原因之一。以美國為例,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的高等教育質量處于領先地位,但其留學費用相對較高。據有關專家統計,以2009年為標準,一個留學生讀四年本科所需的學費和生活費總額為60 000—140 000美元,約410 000—960 000元人民幣[2]。此外,美國是世界上接受外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據美國國際教育學會統計,2011至2012學年,外國留學生為美國貢獻了超過227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其中,我國留學生為美國帶來的經濟效益最大。
3.留學生加強流入國的人才實力
為了增強本國的人才實力,各國競相吸引留學生。為此,各國采取有利于留學的手段,放寬留學政策和簽證政策,使留學生數量不斷增加。2011至2012學年,我國赴美的留學生人數逼近20萬,相當于我國20多所著名大學一年畢業的學生人數。據有關統計,自2002年至2012年,美國留學生的數量增長了50%。又如2002年在美國獲得科學和工程博士學位的中國研究生,2007年回國的比例是8%,仍留在美國的比例是92%。
留學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必然有據可尋,它不僅反映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等現實狀況,更折射國際或其他流入國的實際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