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華 劉艷艷 黃云
一
走出教室,我有些郁悶。學生小純困惑的神情,周圍孩子嘈雜不息的議論聲,一直縈繞在我心頭。雖說課已結束,但“課未了”的感覺沖襲著我,逼迫我回首課堂的情景。
起先,課堂一直按照預設順利進行。在“一讀”環節中,孩子們能讀通、讀對《想別人沒想到的》這篇略讀課文。通過“二讀”環節,孩子們了解了故事大意,且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感悟。在“三讀”階段中,我與孩子們交流,體驗各自收獲。
我請孩子們有滋有味地再次閱讀故事并思考問題:“故事讓你有什么想法,然后與大家一同分享。”話音剛落,孩子們朗聲閱讀,神情專注。在教學中,我極注重孩子們交流的環節,精彩的回答可博取大家的掌聲,并獲得 “小鸚鵡”獎章(代表著“能說會道”)。
我先請一位手舉得高高的男生回答問題。他的聲音響亮,表述清晰。他說:“我為三徒弟驕傲,因為他想到了別人沒想到的,與眾不同,值得佩服!”我說:“三徒弟善于思考,不光是你,我們所有人都會敬佩他,對嗎?”孩子們紛紛點頭稱是。
接下來,回答我問題的學生見解很獨到。他說:“在這個故事中,我發現了兩個意思比較接近的新詞——連綿不斷、連綿起伏,它們都可以用來形容山峰,而且有很多的意思。”這個孩子是從語言現象中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夸贊他細心、聰明!
就這樣,課堂氣氛越來越活越,孩子們紛紛舉手發言。于是,我鼓勵大家發出不同的聲音。此時,學生小純拼命地舉高自己的手。我的心中一楞,猜測她有非說不可的想法,于是請她表達自己的想法。
小純起立后,有些急迫地說:“老師,為什么這種故事當中,總是說最小的最好?”
我納悶了,不明白小純的意思,于是追問道:“你是什么意思?”
小純繼續說:“我看過很多這樣的故事,編書的叔叔阿姨總是把好的結果給最小的。例如,故事書《三只小豬》中就是夸獎老三很勤勞,在山上造了結實的石頭房子,而老大和老二都很懶,他們造的草房和木房都不結實……”
小純還沒說完,馬上有學生附和:“對,好像是”“是的,這種故事很多的”“唉,說起來還真的是”……
這個問題與本節課的教學目的似乎并不相關,而且我自己也沒有確鑿的答案。看著附和的孩子們,聽著剛響起的下課鈴聲,我“速戰速決”道:“這也許是一種巧合吧!”小純面露失望,不情愿地坐下了。
二
回想課上的場景,我思考我的關于 “巧合”的回答。我說“巧合”,那明顯是一種搪塞,并未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其實,“巧合”應屬于課堂生成的一種即時評價,隨意拋給孩子一個模棱兩可的答案,既未延續他們的探究心理,也未鼓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進取心,導致孩子“失色”,課堂也“失色”了。
繼續回想,我賞識小純的博覽群書了嗎?賞識她對知識的建構了嗎?賞識她振振有詞的深度思考了嗎……沒有!我的神情,我的動作,我的語言,沒有一絲贊賞的意味,用的只是一個輕率的、自以為是的“巧合”,失去了評價的激勵作用,使本應綻放的燦爛笑容無影無蹤。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不是傳授藝術,課堂教學藝術是激發、啟迪和活躍。”課堂教學評價應具有激發、啟迪和活躍孩子思維的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喚醒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點燃學生熱愛語文的火種,催生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照這一理念,我自覺慚愧。是啊,當時我為什么要“一錘定音”?我完全可以和孩子們一起開發這生成性的資源;我可以激發孩子們動腦思考和暢所欲言,我還可以拓展討論途徑,讓孩子們求同存異,最終水到渠成。只有這樣,課堂才會波瀾起伏,精彩紛呈。
課堂評價是理念的化身,智慧的結晶。新的課堂評價,不是簡單的是非判斷,而是融教學者的教學理念、教學經驗、教學機智等于一身的教學智慧。教師的教學智慧應是精與博的有效結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其睿智需要豐厚的文化底蘊來支撐。大凡語文教育名家都能不斷開闊文化視野,主動而積極地豐富文化知識,以利于發展孩子們的言語和思維,并用真摯的情感、博大的情懷與高尚的情操滋養孩子們的心靈。面對瞬息萬變的課堂,教師只有憑著自己睿智的頭腦,敏銳捕捉并牢牢把握每個適當的教學契機,及時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課堂才會百花齊放,絢麗多彩,春意盎然。
三
通過反思,我決定重拾小純的問題。第二天,我踏進課堂,單獨找到小純,親切地對她說:“小純,昨天課上你提的問題,仔細想想很值得研究……”還沒等我說完,小純插話了:“是呀,我一直在想真的有這么巧嗎?”我趁機說:“咱們應該和大家一起討論?”她欣然答應。
上課了,我在全班孩子面前夸贊了小純博覽群書,善于思考,懂得發現。此時,小純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我告訴學生們:“你們可以查資料,可以和同學、父母、親戚、朋友一起探究。明天,我們一起交流。”當天,我也就此話題與同事們展開討論。
第二天,課堂上熱鬧非凡,學生們帶著想法各抒己見。其間,我們有了兩點共識。一是作者寫作總會按一定順序安排材料,總會把結果在最后表明。因此安排情節時可能按照通常的順序進行表達。二是在傳統的觀念中,總是“大為強,小為弱”,作者這樣的安排或許是對弱小的關愛,對傳統的挑戰。
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探究,的確找到一些答案。我相信,孩子們在以后的學習中會更加大膽地探究知識,更為積極地對待疑問。我覺得,這才是這次“巧合”中最珍貴的收獲!
(作者單位:湖北省鐘祥市莫愁小學)
(責任編輯:萬馳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