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炫炫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素質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在小學作文教學綱要中指出:“小學作文教學,既能使學生形成初步的寫作能力,又能使他們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發展智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由此可見,作文不僅成為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更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品德教育的重要過程。教師有義務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寫作;思維能力;創新求異
相對于以前“機械式”的教學方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寫作教學中適當地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為學生以后的思維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思維能力包括思維的自主性、連貫性、準確性、創新性等,而寫作需要做到觀察、思維與表達的統一發展,所以寫作教學對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在寫作教學中應該怎樣訓練學生的思維呢?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錘煉思維。
一、閱讀中思考,訓練思維的聯動性
正如一句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大量的閱讀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語句的表達方式,錘煉語言以及改變他們的閱讀模式。可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如何引導他們去大量地閱讀呢?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課堂上或家里朗讀文藝作品是非常有意義的。”教師應該抽出一些課堂時間來給學生閱讀或者請學生朗讀一些名著美文,例如,《西游記》《水滸傳》《悲慘世界》等,并在其過程中設置一些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長此以往,學生不僅能真正讀懂文章,而且產生了自己的理解和見解。特別對于閱讀名著這類內容晦澀和篇幅較長的書籍,小學生需要毅力的支撐和知識的輔助。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提供更多的資源來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自主閱讀,同時也需要了解學生的需求與變化,從而能夠改變教學方式給予學生更好的學習平臺。
二、類比判斷,提高思維的準確性
類比判斷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類比判斷來了解一切。寫作教學中教師應該多開展一些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例如,給出兩幅不同的圖,圖一中小女孩坐在窗邊學習,窗外柳葉低垂,花骨朵兒飄蕩在池塘中。圖二中樹葉變成了黃色,天高云淡,大雁飛過,小女孩在樹下睡著了。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比較這兩幅圖中的異同,再類比我們生活實際中的四季變化讓學生判斷是什么季節,說出該季節有什么特點,他們還想到什么能夠豐富畫面或者畫面中是否有不符合常理處等,然后再進行寫作。
三、設置梯度,促進思維發展
寫作中,語言的準確表達是從最基本的單句開始練起,然后是段落,最后才是整篇文章。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先從“四要素”單句開始練習。例如,先讓學生自己想出各種各樣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并且能夠寫出完整準確的一句話;接著慢慢加大難度,將事件變為結果,讓學生自己去假想合理的事件寫出一個段落;最后將這四要素自由地排列組合,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假設寫出合乎情理的文章。這種訓練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還能讓學生語句連貫地將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
四、多角度引導,訓練學生創新與求異思維
對于小學生作文,我們一般注重兩點,一是語言的表達,二是主題的表達。語言的表達通過大量的閱讀或者多練筆可以得到明顯的提高,而要想從本質上提高主題的表達能力就需要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需要學生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即擁有發散思維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看圖說話以及材料作文等題型可以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看一幅畫、一段話或者一篇小故事,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確定不同的中心主旨,創作出不同立意的文章,或者圍繞同一命題或中心,從不同的方面選材,從而達到訓練的目的。
在多角度思維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克服思維定勢,正反面辯證地思考問題便能寫出新穎獨特的文章,進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求異思維。
作文是小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而寫作教學是教師教學能力的綜合表現,根據學生不同時期的特點,了解學生的需求與缺陷,積極改變教學模式和組織教學實踐活動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寫作中“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并且能準確“優雅”地表達出來,這是每個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在寫作中表達思維,不再讓作文成為“負擔”;在思維中創作“奇文”,不再讓思維能力成為桎梏。只有教師與學生一起努力,才能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就打好基礎,并能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應用自如。
參考文獻:
[1]劉燦輝,吳神兵.指導體驗與自主性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01).
[2]毛國鋒.激活語文課堂,改變學習方式[J].陜西教育:教育教學版,2004(04).
[3]石明星,石建海.語文創新教學應重視人文意識[J].教學與管理,2004(15).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高等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