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金 劉春華
摘 要:語文研究性的課堂操作上從任務的提出到研究過程的實施及研究成果的展現,要體現研究性學習文化研究的特點。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文化研究;操作
語文研究性學習完全區別于其他學科“個性”,有的研究者稱之為文化研究,有專題研究型與課堂研究型兩種。筆者這里所談的是后一種類型。
在實踐操作中,有的教師往往把語文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簡單相加,從研究的內容、形式到研究的成果,基本上沒有體現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文化研究的特點。
下面,筆者以《赤壁之戰》為例,談談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操作。
一、激發研究學習的興趣
《赤壁之戰》第二課時的研究性學習指導中,筆者這樣創設文本情境:有人說,中國文化是一種智慧型文化,而兵家的智慧是最冷峻的。像《赤壁之戰》這樣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包含了兵家(軍事家)多少智慧呀,我今天想在班上成立“東吳”“曹魏”兩個作戰參謀室,請同學們當一當軍事分析家,用我們的智慧來投入并分析這場戰斗,當一個沉著、冷靜、有謀略的兵家,有興趣嗎?(學生的興趣一下被點燃,然后是抽簽分好“吳、魏參謀室”,選好參謀長為組織者,并在方陣前擺好“東吳作戰參謀室”“曹魏作戰參謀室”標牌)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自發地產生了研究的興趣。
二、提出研究的任務
第一部分對峙,寫曹、吳兩軍隔江相對,只有三句話。主要讓兩個作戰參謀室再各分成四個小組,在白紙上畫出兩軍對峙的形勢圖,并用標記標注敵我兵力部署、進攻方向等,然后選代表在臺上對照優選出的“形勢圖”介紹對峙形勢,指出有利、不利之處。
第二部分是兩軍戰斗前的準備工作。引導兩個作戰參謀室在研讀文本的基礎上,以“參謀室”為單位,分別為己方、敵方的戰備進行評價、辯論。內容包括敵我軍事優、劣勢和戰備措施的利、弊。要求全員參加,不喜歡寫的學生可以說,不擅長說的學生可以用紙條寫,交參謀長參考。然后各作戰參謀室責令各自小組合作,由習作水平高的學生執筆,其他學生出謀劃策,分別寫出對吳作戰方案和對曹作戰方案,并評出最佳方案為正式作戰方案,交“指揮部”(班長)實施。方案內容主要包括敵情分析、我軍情況分析、戰斗措施辦法、作戰規劃步驟等幾方面的內容。
第三部分是戰斗的經過和結果。在這部分的研究指導操作中,我采用變序教學法,先假設戰斗已結束的情境,由雙方參謀對照形勢圖,從各自情境的角度介紹戰斗的經過,并插入一些評議(如,人物品格、實踐、事件看法、成敗得失等),教師作適當啟發點撥。有價值的東西,學生可以記錄下來。再以同法分小組討論勝利或失敗的原因(吳方重分析勝利原因,曹方反之),最后上交參謀長,協同成員選擇有見地的意見記錄、展示,雙方學生課后查閱資料,寫出一篇小論文,如《論赤壁之戰我軍勝利原因(或失敗原因)》,水平低的學生可和別人合作完成。
三、表現研究的成果
在教師創設文本情境、整合文本提出研究任務后,師生經歷文本對話,從走近文本到走進文本的過程。但研究性學習到此還不夠,還要超越文本,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成為知識的構建者,同時也激發教師的創造性,讓師生的生活、經驗進入教與學中,尋找文本字面意義背后更深層含義和豐富意蘊開發,形成研究成果。
學生的小論文《赤壁之戰勝利(失敗)原因分析》是研究小結性成果,在文本的超越上體現了現代教育改革倡導的新型學習方式的特點:問題性、合作性、獨特性、獨立性和體驗性。
(作者單位 李萬金:江西省永豐縣石馬中心小學 劉春華:江西省永豐縣佐龍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