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慧
摘 要:寫文章除了要“肚里有貨”之外,還要反復地訓練,只有這樣才能使文章出彩,令人不忍釋卷,擊節嘆賞。所以,指導學生寫作,除了引導學生注重平時的積累外,更要加強寫作訓練。介紹了三種指導作文訓練的途徑:一是隨筆寫作,二是小作文訓練,三是大作文訓練,它們都是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來的比較有效的作文訓練途徑。
關鍵詞:作文訓練;訓練途徑;有效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人的話充分強調了積累對于寫作的重要性。有了積累就像有了珍貴的珍珠,而要想珍珠串成閃亮的珍珠鏈,必須有連綴的過程,同樣,要想積累且組成好文章,訓練必不可少。魯迅先生說起自己的寫作體會時就這樣強調:“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可見,“做文章”的方法可能會有很多,但“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好方法。
“練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它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實現。
一、利用隨筆來訓練
隨筆的主題可根據情況統一規定,如,寫一段人物觀察片段,或總結期中期末的學習狀況,也可任學生根據自己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去隨意揮灑。起初對隨筆的字數可不作規定,經半個學期左右,待學生有了一些經驗和興趣后,再在字數和質量上提出一定的要求,這樣一方面可以防止一些學生偷懶,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學生的隨筆質量。隨筆的內容多數來自生活,所以,教師可引導學生去關注生活中的點滴變化:我們身邊的自然景物有什么變化,身邊的人們又有什么變化。比如,春季,白玉蘭的香氣飄散在校園的每個角落,含笑則默默地散發幽香,冬青和小草競綠,春筍則破土而出,節節拔高,粉中帶紫的杜鵑、火紅的茶花爭奇斗艷;夏季,紫藤蔭遮了回廊,帶來一片烈日下的陰涼與愜意;秋天,金桂銀桂飄香,同時給人帶來嗅覺和視覺的享受;冬天,雖然小草枯黃,北風割臉,但操場上仍有汗流浹背的身影溫暖著整個冬天。只要細心觀察,這些就是很好的寫作題材。又如,雙休日或寒暑假時間,可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學生可以去觀察身邊的人——親人、老師、同學、朋友,通過與以前的比較寫出他們的變化,通過這些變化寫出自己的感悟;學生也可以留心觀察村莊、小區或街道的變化,這樣既豐富了寫作題材,又可以增進對社會的了解。筆者對任教的學生進行了這樣的訓練,學生通過觀察后作文寫得尤為細膩,感觸也頗為真切。有一位學生在期中總結的隨筆中寫道:經過這段時間的隨筆訓練,我發現我寫作文的速度和質量都提高了不少,原來半天寫不出幾個字,現在能很快寫出一段內容,并且文筆還挺順暢。學生能有如此進步,隨筆功不可沒。
二、根據課文教學的需要進行小作文訓練
比如,在教學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時,可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動作、語言和神態等的描寫轉換敘述人稱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可提示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續寫課文結尾的情節;在教學陶弘景的山水小品文《答謝中書書》時,可引導學生在體會作者情感的基礎上擴寫文中寫景的語句。對此類寫作,學生的積極性還是挺高的,以下是八(2)班一位學生的一段擴寫: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習慣去看那蔚藍的天空,看那被洗得湛藍的天,看那群渴望歸家的鳥兒,看那尖尖山峰刺破蒼穹的壯觀。
世人皆愛景。
獨愛山的壯闊,山的霸氣,山的凌厲。尖尖的山峰沖向蒼天,圈圈團團的云霧繚繞山尖。碧綠的青色蔓延到山腳邊,山腳下是青翠的樹林,山腰上是叢生的紅葉,山頂上是繚繞的白霧。獨一座山峰矗立于此,不禁想問:山頂上有沒有神仙居住?
獨愛水的清澈,水的溫柔,水的純清。清冽冽的溪流中,一眼望去的只有那活潑游動的魚兒,那曼妙舞蹈的水草,那令人憐憫的滑石。也許溪邊會有野花兒競相開放,也許會有野草兒雜亂叢生,也許還會有柳葉兒漫天飛舞,蒲公英舞旋空中……
也許這樣簡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樹不令人驚奇。但習慣了城市生活的我們什么時候又可以去感受這些自然之景呢?我們所能做的就只剩仰望那片不怎么蔚藍的天空罷了!
小作者展開豐富的想象,既扣住了景的特點,又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還融入了現代都市人的無奈,可謂句句寫景而又字字入情啊。當這樣的范文在班上被朗讀、被點評時,傾聽者是一臉的羨慕,小作者那是一臉的喜悅。所以,這樣的寫作訓練不僅能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能提升他們的寫作水平,更能提高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三、利用單元總結中的綜合性活動進行大作文訓練
編者對教材的每個單元都設定了一定的主題,教師可依據這一主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習感悟引導學生進行作文訓練。比如,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主要是對小人物的描寫,學生通過學習這些經典散文來體會小人物的優良品性和辛酸經歷,從而學會感恩和關愛他人。教師可借此指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小人物,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為這些小人物做傳。又如,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綜合性活動的主題是“青春隨想”,筆者根據這一主題要求學生自擬題目作文,九年級的學生正處在這激情飛揚的青春時期,于是寫出了自己的飛揚激情。下面截取的是九(4)班一位學生的作文片段,題為《跨越那座“山”》:
人生就像登山,登無數座山。起起伏伏,起,便是到達頂峰;伏,則為跌入谷底。登山難免會登峰入谷,人生也難免有跌宕起伏。
人生的山,有低有高,有緩有險,有易登有難攀,看你如何去跨越這一道道山嶂。有的人急躁冒進,往往跌落谷底乃至粉身碎骨,有些善于循序漸進的人,常常能攀至峰頂,將座座山頂踏于腳下。
……
我最欣賞的是第三種人,面對山,他們想到的是“沖”,沖啊,向著勝利的頂峰沖去!一路“斬妖除魔”,即使遇到再大的艱難困苦,他們心中的意念還是苦苦支持著,給他們的行為以精神的支柱。于是,在這身心的共同努力下,他終于感受到了峰頂的陽光!他站在峰頂,眺望遠方,還有很多的路要走,還有很多的山要爬,可是這座高山都被征服了,別的山還有什么可怕的呢?登山者擦擦汗水,對未來一笑置之。
……
文章有激情,有豪情,更有哲理,從中可以看出這個年齡段的小作者飛揚的青春和理性的思辨。這一主題正好給了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有感而發,因情而作,文章自然有了質量。
總之,作文不可能借助馬良的神筆速成,也不可能用閉門造車的方式達成,它需要一個過程,一個教師引導的過程,一個學生觀察與體悟的過程,一個文字表達的過程。只有這樣,潔白晶瑩的珍珠才能成為美麗無比的珍珠鏈,讓觀賞者愛不釋手。
參考文獻:
[1]侯營漢.構建自主習作課堂策略初探.語文教學之友,2007(06).
[2]武秀敏.指導學生寫作的五個關鍵點.語文教學之友,2008(08).
[3]李志東.中學生個性化作文微型調查.語文學習,2010(01).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臺州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