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宏彪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那么,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呢?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一份題為《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報告指出了未來社會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就是其中之一。
學生之間自主、合作意識的培養與能力的提高,一直以來都是我在語文教學中不斷思考與實踐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一次,同學們都在熱情地期待著主題活動的開展——“讓世界充滿愛”,一個富有激情、充滿溫馨的話題,激發了學生的極大熱情。我深知,一次成功的主題活動離不開主持人的巧妙設計與精彩主持。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時,我就已在思考:“在合作式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可以是什么呢?”我認為教師是一個榜樣的作用,是一個管理員的角色,能對學生及時適當地渲染、點撥、導引,為學生作一個合作的榜樣,同時也讓學生以別人的長處、優點為榜樣,不斷學習、上進。
課前我采用學生自薦和他人推薦的方式,初步確定5位主持人的候選人,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對自己能夠客觀認識與評價,樹立自信心;另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然后要求主持人想方設法提前準備一份“主題活動設計方案”,在這節活動課上參與主持人競選。另外,我還試圖考查他們的合作意識和能力的表現情況(這些目的事先不對學生提出)。從課堂上交流的情況來看,有兩位候選人(邵同學、陳同學)積極爭取了部分同學的幫助,堅持自主思考,博采眾長,運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制訂出了“主題活動設計方案”。他們的方案出臺方法集中體現了我制訂的活動目標,正與我的活動設計意圖不謀而合。
于是,五位候選人講演匯報完之后,我立即指導學生分小組進行分析評價,并且統一小組意見,準備投票表決。這一環節,我給學生創設自主思考、自主評價、自主參與發言的民主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參與的意識,同時給學生創造合作交流的機會,交換觀點和看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還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第一次投票表決的結果是一位女同學(邵同學)高票當選,沒有異議,成為女主持人已可敲定。而兩位男同學(繆同學、朱同學)票數是旗鼓相當,不分上下。正當同學們爭論產生分歧時,我臨時設計一個環節,請這兩位同學想方設法準備三分鐘進行現場自創主持表演。其用意在于啟發和指導他們學會發動其他學生為其出謀劃策,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在這個過程中,兩位男同學充分地與其他支持者交流接觸,互換意見,合作探討,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合作還是一種情感交流、溝通的方式,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人與人之間更能和諧、健康地相處,更容易有集體主義觀念、團隊精神,更能包容別人,構筑和諧、發展的人類社會。讓學生學會人際交往,可以說合作也是對學生個人品質培養不可多得的方式。
就這樣準備好以后,兩位學生進行自創表演,之后再一次地分組交流合作并進行現場投票表決,其中一位學生(繆同學)結果略勝一籌。同學們此時似乎都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以為活動已經結束。正當學生興高采烈之時,我又提出了一個建議:“我們請陳同學對兩位男同學和自己的設計與主持風格做一些中肯的評價,大家不要介意呀!”
也恰恰是這個建議的提出,將這次活動推向了又一個高潮。這個建議的提出是有我特殊用意的。因為陳同學曾多次參與班級、年級、學校播音主持活動,有較強的主持經驗,其個性也是率直敢言,而且此刻他一定也不會輕易服輸的。借用這一點我做起了“文章”,果真如是,他首先肯定了他們的主持優點,但更多地提出了他們普遍存在的問題,如,語言表達不夠流暢,思維反應不夠敏捷,隨機應變的能力不夠強,說得大家都非常驚訝,他還自我推薦要做活動主持人。隨后我向全體學生提出了一個令他們不解而又震驚的建議:“那么,就讓我們再好好斟酌陳同學和繆同學這兩位的表現,從中決出一位男主持人吧!”下面先是一陣騷動,隨后同學們自然地分小組展開討論,合作探究,結果“陳同學以他精彩的點評和公正的評價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與信任”“又一段高潮爆發了”(選自時同學的《主題活動主持人競選實錄》一文)。
綜觀這堂特別的活動課,整個過程始終是圍繞著激活學生參與活動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指導學生正確的價值判斷,對學生進行思維啟發和情感教育的活動目標展開的。近幾年,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人們對課堂組織結構的認識也發生了重大轉變,為了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合作學習已成為世人矚目的創新策略。
回眸這一節活動課的教育教學效果,在學生的反思實錄中有這樣一些獨特的感悟與評價:“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如何與別人合作,如何團結,這堂課真好……”(時同學語)“……要多合作,汲取別人的建議,來完善自己的想法……”(徐同學語)“也許乍一看,這并不是一堂尋常語文課的內容,但老師從旁引領,竟將這看似毫無頭緒的課堂內容串成了一個學習競爭與合作的人生語文課本……”(汪同學語)
(作者單位 安徽省天長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