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錫梅
摘 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教師在這個方面存在著誤區,結合生物教學的實際,闡述了課堂提問以學生為出發點的三大原則,即根據學生實際掌握的知識水平層次和初中生實際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圍繞教學的中心及特別要注意關注中差生來提問,以提高課堂提問的質量。
關鍵詞:課堂提問;生理特點;心理特點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起著引領作用,這是一個統一的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過程。為了使這一過程順利地完成,向學生設疑即“提問”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學中,有些教師的教學水平有限,沒有良好的健康的教學心理。比如:(1)提問時主要依靠尖子生,認為既能節省時間,又能使整個課堂教學環節比較流暢。(2)提問時專門提問學困生,教訓、諷刺學困生,認為這樣才可以建立起教師的權威,維持課堂良好的紀律。(3)對學生的回答,不作積極的回應,輕易地否定或批評,或者只是簡單的肯定,沒有深入分析學生的回答。
這些做法其實都是極端錯誤的,這樣做只能使課堂越來越死氣沉沉,效率越來越低,學生越來越厭惡這一門學科。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愛與被愛是人的一生中一直起著積極作用的因素,強調肯定的評價才能有效地改變人們的行為。在課堂教學提問中,教師應以學生為本,把握好具體的原則,盡可能使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大面積地提高教學質量。
我們的提問必須把握好三大原則:
一、根據學生實際掌握的知識水平層次和學生實際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來提問
1.從實踐論觀點看,只有深入研究教育對象,才能掌握教學中的主動權,課堂教學中的的提問不僅要從課本出發,更要從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生活實際出發,應該在學生易錯、易混、易忽視的問題上設置疑問,提問就是要引起學生的注意,目的是啟迪思維,調動學習積極性。設計提問不僅要考慮學生的思維方式,還要層層深入,對教師提的問題學生能答得上來,不能太難,應該是學生跳一跳能回答出來的問題。
如,在講“性別決定和伴性遺傳”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言:“(1)動物為什么大都分為雌雄,人為什么有男女之別?(2)為什么我們發現十只黃貓九只是雄的呢?為什么一般禿頂的人都是男性呢?為什么在色盲人群中男性所占的比例比女性大呢?”這樣的設問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的強烈興趣,課堂氣氛頓時非常活躍,學生很快進入了積極思考之中。
我們在提問時應注意降低問題的難度,有意識地設置有梯度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比如,我們在講到“動物的行為”的時候,如果直接提問:“什么是動物的行為?”學生一方面會感到難以理解,由于問題很大,學生很難準確地回答出來,另一方面這樣的問題也不能引起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們可以這樣問:“蜘蛛結網,蜜蜂采蜜,螞蟻搬家,大雁南飛,孔雀開屏,鳥類孵卵等等這些動物的活動都屬于動物的行為嗎?”“動物的這些表現形式有什么意義呢?”“你還能舉出動物行為的一些例子嗎?”我想這樣就可使平淡無味的提問變得有趣、有味,就比較適應學生的思維方式,從而使他們回答起來有據可依,也更能理解什么是動物的行為。在教學中,有時會出現教師提問突兀,學生回答也前言不搭后語,就是因為教師沒有注意到上述的要求。
2.設計提問還必須注意問題具體,語言明白,這樣才能讓學生思路清晰,判斷有據,對提問方式也必須注意。教師給學生思考和判斷的方法,還可以經常運用輔助的提問方式:(1)你最好先看看書,想想再回答。(2)也可以這樣考慮,有沒有其他可以解決的方法和思路。(3)和上個例子相比,有什么不同。
3.設計問題時要注意用詞準確,語言清晰,合乎邏輯,不給學生設置不必要的文字障礙。還要注意提出的問題要具體,一個問題中涉及的概念不宜過多。比如,不宜提“家兔的身體有什么特點?”這樣的問題讓學生不知如何回答,從何回答。應該提“兔子的身體可以分為哪幾個部分?四肢有什么特點?家兔的體表有什么?體表被毛有哪些類型?這些毛隨季節的改變有什么變化?這種變化有什么意義?”這樣的問題比較具體,學生也易于回答。還要注意提出的問題要有趣味性,讓學生能產生興趣。比如,在探究“魚鰭在運動中的作用”時,問學生如果剪掉鯽魚的鰭,它的游泳姿態和速度會有什么變化?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探究?這樣的問題,學生很有興趣,可以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二、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圍繞教學的中心
課堂必須要圍繞教學的中心,從而解決重點和難點提問,必須抓住主要矛盾來提問。教材上的重點和難點可以提問,關鍵的地方更應該提問,但是整個提問必須圍繞教學中心來設計,尋找關鍵點,抓住主干,設置疑問,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但是在課堂提問時,教師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然后精選提問對象,決不能出現先確定回答對象,再提出問題的現象。應該先提出問題,略作停頓,再選回答對象,這樣做可以讓全體學生都有一定的空間積極主動參與思維活動,使學生先在心里有一個答案,當自己的答案和回答問題的人的答案不一樣的話,每個學生才能進行比較、分析、認識,從而進一步地修正。在教學中能起到“提問一人,收益一片”的效果。比如檢查學生的復習情況時,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后,要求“叫到名字的同學回答,其他同學注意聽他說得對不對,過一會兒,請大家來糾錯或補充”。這樣,學生在回答時,教室里非常安靜,大家都在思考,等一個人回答完后,其他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糾錯或補充。這樣提問就面向了全體學生,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
三、課堂提問中,特別要注意不能冷落中差生
課堂提問一定要堅持全面發展和因材施教的原則。提問不能只面向尖子生,更多的要多關注中等生和學困生。只提問成績好的學生,教師比較輕松,教學過程也比較順暢,看起來教學效果比較好,但實際上只是少數學生解決了問題,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這樣做會嚴重挫傷中等生和學困生的積極性。長此以往,就助長了他們的懶惰思想,心理上會產生:反正老師不會叫我,我又何必動腦筋這樣的想法。于是注意力不集中,思想上開小差,這樣一堂課下來,中等生和學困生的學習效率可想而知,整個班的教學質量可想而知。因此,教師課堂提問一定要克服覺得浪費時間的想法,絕不能對中等生和學困生視而不見,要多設計一些難易適中的問題,給全班各種層次的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例如,在學習“血型”一節內容時,教師為了使學生對血型的知識和輸血原理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可創設這樣一組問題情境:A.什么是血型?血型系統主要分為哪幾種?B.你知道血型是如何判定的?你會驗血嗎?你驗過血嗎?你是什么血型?C.父母的血液一定能輸給子女嗎?D.為什么血型不符輸血會發生危險?E.為什么O型血的人被稱為萬能輸血者?AB型血的人被稱為萬能受血者?F.輸血的原則是什么?血型這組問題逐個深入,由淺入深,步步提高,前幾個問題可以讓中等生和學困生回答,后幾個問題可以讓尖子生回答,這樣就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張迎春.中學生物教師教學技能.1版.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9.
(作者單位 江蘇省無錫市僑誼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