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互補性資產研究:回顧及展望

2013-04-29 00:44:03蘇云霞蘇陶孫明貴
當代經濟管理 2013年8期
關鍵詞:創新

蘇云霞 蘇陶 孫明貴

[摘 要]Teece于1986年提出的PFI理論模型中首次提出互補性資產概念,這個概念日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目前國內外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互補性資產基本內涵、與創新的形成和商業化關系方面,互補性資產管理研究作為學術前沿目前受到的關注有限。文章認為,互補性資產對理解企業戰略、創新和行業演進相當重要,未來研究應在明確互補性資產的內涵及特征基礎上,將研究延伸到互補性資產管理的相關研究領域,不僅涵蓋企業內部互補性資產管理,也要涵蓋企業外部互補性資產管理。

[關鍵詞]互補性資產;創新;互補性資產內涵;互補性資產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3)08-0001-07

為解釋創新企業為何經常不能從創新中獲益,而消費者、模仿者和其他行業成員卻得益這一現象,美國學者Teece于1986年提出PFI理論模型,認為創新容易模仿時,市場不能良好地運作,創新收益會被某些互補性資產擁有者而不是創新企業獲得,因此,創新企業需要在互補性資產上建立優先位勢,并為“制造經常很重要”這個建議提供理論基礎(Teece,1986)[1]。作為PFI模型三基石之一,互補性資產概念經由Teece(1986)提出,日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注意。縱觀相關文獻,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互補性資產基本內涵、與創新關系方面,近來也開始關注互補性資產管理的研究。本文擬對互補性資產概念的研究現狀進行述評,并展望未來研究方向,以期為進一步推動國內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一、互補性資產基本內涵

(一)主要定義

目前國內外研究中關于互補性資產的定義,大體存在3種視角。第一種基于價值鏈視角,Teece(1986)認為相對于技術創新而言,位于技術創新下游的、實現創新價值所需的如制造、營銷、售后服務等配套資產是互補性資產[1],Taylor和Helfat(2009)對Teece(1986)的觀點進行延伸,認為互補性資產不僅包括有形和無形資產,也包括組織能力[2]。第二種基于資產間相互關系是協同還是替代視角,Dyer和Singh(1998)將互補性資產定義為能集體產生更大租金的聯盟伙伴獨特資源,超過每個伙伴資源稟賦單獨收益之和[3]。對于通過聯盟產生租金的這些資源,任一聯盟伙伴無法在二手市場能買到相應資源。Jacobides等(2006)則將互補解讀為兩個或兩個以上資產相互的適應程度,以及兩者結合所產生價值的高低程度[4]。Hess和Rothaermal(2011)則根據價值鏈位置來判斷是互補還是替代性資產,位于同一位置的資產存在替代關系[5]。第三種基于資產在企業成長中的作用視角,熊勝緒和張志剛(2011)將企業資產分為核心資產和互補性資產,核心資產是支撐企業的核心產品或核心業務的資產;互補資產是與核心資產配套的,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揮作用的各種資產[6]。

從上述3個視角來看,學術界對互補性資產的定義至今仍未達成一致共識,3種視角差異存在單向與雙向、表象和實質性的區別,第一種與第三種視角中的互補性資產分別相對于技術創新和核心資產而言,實際是存在參照物差異,具有單向性,也是一種表象區別;而第二種視角則洞察了互補性資產的實質,即資產間存在“1+1>2”的協同效應時,互為互補性資產,但第二種視角雖然客觀,卻忽略了資產具體的存在情境。

(二)分類

根據與技術創新是否存在依賴關系、資產形態、資產在產業鏈中的功能、價值鏈所處位置、企業邊界、資產是否具有VRIN特性等,學術界對互補性資產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按與技術創新是否存在依賴關系分類。Teece(1986)將互補性資產分為3類:第一類是通用性互補資產,不依賴創新,可以購買獲得,如跑鞋的制造設備,除了鞋底模具外其他主要是通用性設備;第二類是專用性互補資產,創新和互補性資產之間存在單向依賴性,如資產對創新的單向依賴主要體現為相關資源、能力僅僅適用于該類創新產品,創新對資產的單向依賴則體現為依賴相關資源、能力才能確保創新成功;第三類是共同專用性互補資產,即創新和互補性資產之間存在雙向依賴性,如火車和鐵路[1]。

按資產形態分類。熊勝緒和張志剛(2011)以Barney(1991)的資產分類[7]為基礎,將企業互補性資產分為互補人力資產、互補物質資產和互補組織資產[6]。

按資產在產業鏈中的功能分類。方曉波(2011)將互補資產分為營銷互補資產、制造互補資產、供應商互補資產、財務互補資產和社會關系互補資產等,并認為企業信息設施也是一種重要互補資產[8]。

按價值鏈所處位置分類。李宏貴和熊勝緒(2009)將互補資產界定為與創新所需的上游技術能力相關和與下游市場能力相關的互為補充的資產,劃分為上游互補資產和下游互補資產兩類。[9]Eggers(2012)認為互補性資產可以是上游的,與設計和制造有關,如最終產品的構成部分,或者是下游資產,與商業化有關,如品牌名稱和分銷網絡[10]。Rothaermel(2001)認為上游互補性資產在技術變化時期幾乎不能保留其價值,但下游互補性資產更可能跨技術使用[11]。

按企業邊界分類。王緝慈等(2008)提出外部互補資產的概念,它是有助于原創企業的創新產品和創意產品實現市場成功的其他相關企業的互補性資產,包括專業營銷企業的互補性資產和其他從事衍生性產品研發、制造和營銷企業的互補性資產[12]。方曉波(2012)根據企業對互補資產產權的控制程度,將互補資產分為內部互補資產和外部互補資產,內部互補資產是指企業掌握完全產權或控股權的互補資產,除此之外都屬于外部互補資產[13]。

按資產是否具有VRIN特性分類。Teece(1986)將互補性資產分為通用性和專用性互補資產,通用性互補資產可以從市場購買,而專用性互補資產通過干中學以及不同部門間人員交流而建立,通常需要很長時間,因此是路徑依賴和獨特的,這些資源通常有價值,難以模仿,因此是競爭優勢的一個來源(Teece,1992)[14]。企業內部互補性資產是專用性資產(羅珉和趙紅梅,2009)[15],專用性互補資產也可以存在于企業外部,Dyer和Singh(1998)認為聯盟伙伴帶著各自獨特資源,整合進伙伴資源中時,導致協同效應,被整合的資源稟賦與整合前相比更有價值、稀缺、難以模仿,也就是說企業內、外部專用性互補資產具有VRIN特性。但模塊化的企業外部互補資產沒有VRIN特性,不是專用性互補資產。

(三)測量

目前有關專用性互補資產的測量有兩個傾向。一是使用制造或銷售力量測量(如Tripsas,1997[16])或財務資產測量互補性能力(如Helfat,1997[17]),國內學者相關研究也采用這個方法,如熊勝緒和方曉波(2010)用互補資產與商品與勞務的現金收入之比來測量互補資產強度即專用性程度[18],蔡新蕾、高山行(2011)使用與創新相應的制造工具與設備的自動化程度高,能在制造中運用最新技術等來度量企業制造專用互補資產[19]。二是從人員互動頻率角度來測量互補資產專用性程度,Teece(1992)認為專用性互補性資產經常來自企業不同部門的人員長時期的互動和學習[14],所以Arora和Ceccagnoli(2006)使用研發和制造人員日常互動來測量專用性制造能力[20],這種互動需要組織根植的人際間和功能性行為(Zhao等,2005)[21]。

兩種測量傾向比較而言,第一種測量傾向用于實證模型會產生性質相似、但不夠精確的“模塊化”結果,第二種測量傾向基于互補資產之間的互動程度來測量其對于擁有相應互補資產和能力的創新企業的重要性,則體現了專用性互補資產概念的精髓。

二、互補性資產與創新的關系

目前學術界關于互補性資產與創新關系的研究在兩個層面展開,企業層面主要有兩個方向,第一是研究互補性資產與創新形成的關系,第二是延續Teece(1986)的PFI框架[1],研究互補性資產與技術創新商業化即創新績效的關系;行業層面的研究則不僅延續了PFI框架的研究,而且超越了PFI框架。

(一)企業層面

1.互補性資產與創新形成

不同種類互補性資產對不同類型創新所產生的影響會不同,而且各類互補性資產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的重要性也會變化。熊勝緒和方曉波(2010)研發發現不同類型互補性資產對不同類型創新的影響有所不同,總體上,企業互補資產的積累有利于漸進性技術創新,不利于突破性技術創新;不同類互補資產對突破性創新的影響也不同,互補性制造和人力資產不利于突破性技術創新,而互補性營銷資產的積累有利于突破性技術創新[18]。Rothaermel(2001)認為上游互補性資產在技術變化時期幾乎不能保留其價值,但下游互補性資產更可能跨技術使用[11]。方曉波(2010)在分析技術創新過程不同階段特點的基礎上,研究了各種互補性資產在這些階段的不同作用,認為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從流動階段到過渡階段再到專業化階段,隨著規模的擴大,企業對信息設施、營銷互補資產的依賴性增強,制造互補資產的剛性增加,依靠優勢供應商互補資產取得主導設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不同階段,財務互補資產的主要獲取方式和投入重點差異較大[22]。

互補性資產對創新形成產生影響,學者們探討了相應的作用機理,認為互補性資產通過影響與創新相關的能力,進而作用于創新形成。資源作為動態能力的形成基礎(蘇云霞和孫明貴,2012)[23],Helfat(1997)研究表明互補性技術與有形資產有助于動態研發能力積累[24],李宏貴和熊勝緒(2010)構建了一個理論模型,提出突破性創新能力在互補性資產與突破性創新績效關系間起中介作用的假說,認為上游互補性資產能夠提升主動突破性創新能力的核心即企業上游技術創新能力,下游互補性資產能夠提升適應突破性創新能力的核心即企業下游市場化創新能力,從而撬開了互補性資產與創新間如何轉換的“黑箱” [25]。另外,互補性資產對市場前創新即創意種子所具有的保護作用[26],會有助于保護與創新有關的能力。員工對企業有效利用新創造的知識具有潛在威脅性,如果企業互補性資產不能往新知識中增加價值,創新外溢威脅特別嚴重。Rajan和Zingales(2000)認為互補性資產提供將企業粘合在一起的經濟聯系[27],企業得以使用自身所創造的知識,互補性資產作為企業專用性資產,形成準租(Klein等,1978)[28],因為這個資產在其他環境中價值更小。這種情況下,企業對合法資產所有權行使談判權利,因為離開企業會損害準租。結果是,如果企業擁有必要的互補性資源、能比競爭者更快速地創建新增長選擇,企業將更能挖掘內部產生的增長選擇。員工離開企業的動機會很小,因為他們在直接競爭中會經歷失敗的風險,而且,對忠誠的期望獎勵會很高。

2.互補性資產與技術創新的商業化

Schumpeter(1950)感覺到有什么東西幫助大企業獨占創新收益,但解釋局限于市場層面的壟斷權力問題[29],Teece(1986)提出的PFI框架則將注意力集中在企業自身資產結構,特別是專用性互補資產,使得市場“權力”分析焦點在資產而不是市場層面。Teece(1986)認為創新成功商業化需要專有技術和其他能力與資產一同使用,在設計范式主導階段(范式前階段,互補性資產并不顯得重要)是創新企業還是消費者、模仿者或其他行業成員獲得創新收益,取決于獨占性制度和互補性資產擁有情況,見表1。

Teece(1986)就互補性資產與技術創新利益占有的關系引起學術界的巨大興趣,20多年來學者們從互補性資產和創新角度分別進行了后續理論與實證研究。

(1)互補性資產視角。表1顯示互補性資產類型影響創新收益分配,Rothaermel和Hill(2005)研究認為如果新技術能通過通用性互補資產得以商業化,現有企業財務力量對企業績效影響更積極;若需專用性互補資產,現有企業研發能力對企業績效影響更積極[30]。

表1也顯示互補性資產和獨占性制度共同影響創新收益分配,Teece(1986)指出在弱獨占性制度下,創新企業為獲取創新收益必須發展專用性互補資產[1],意味著為獲取創新收益,互補性資產和強獨占性制度兩個條件起碼必須滿足其中一項,也暗示互補性資產和強獨占性制度對創新商業化的促進作用可能相互替代。Arora和Ceccagnoli(2006)發現專利保護對許可的影響被商業化創新所需的專用性互補資產所調節,企業缺乏相關專用性互補資產時,專利保護有效性增加會提高許可傾向,而企業擁有相關專用性互補資產時,專利保護有效性增加會降低許可傾向[20]。蔡新蕾和高山行(2011)研究創新獨占性和專用性互補資產共同對創新商業化過程的調節作用,發現創新獨占性和市場專用性互補資產、制造專用性互補資產間存在相互替代作用[19]。

表1也顯示互補性資產擁有者在一定條件下會分享創新收益,換言之,技術創新條件下互補性資產對現有企業具有保護作用,現有企業可以通過挖掘互補性資產來適應技術變化。Rothaermel(2001)研究現有企業和新進入者的合作,發現將網絡戰略聚焦于挖掘互補性資產的現有企業其績效優于聚焦于探索新技術的企業,但聯盟數量不宜過多,考慮到會引致交易成本增加以及企業管理和財務資源有限,這個戰略具有局限性[11]。李寧和田莉(2009)認為依托于突破性技術創新而創建的新企業,失敗原因之一是缺乏專用性互補資產,新企業應采取合作聯盟戰略與現有企業合作來進行技術商業化[31]。

(2)創新視角。Teece(1986)的PFI框架將創新抽象化[1],沒有就創新進行深入探討,學者們就創新類型進一步探討了互補性資產和技術創新商業化之間的關系。不同類型創新對企業資源和結構的破壞性不同,根據Henderson和Clark(1990)對創新的分類[32],Stieglitz和Heine(2007)認為互補性資產對創新商業化的保護作用止于模塊創新階段,激進創新需要新資源和/或重新調整互補性行為[26]。如果新技術只破壞了主導企業的技術能力而沒有破壞互補性資產的價值,主導企業的績效將改進;如果同時破壞了互補性資產的價值,主導企業的績效將下滑(薛紅志和張玉利,2006[33];Tripsas,1997[34])。

(二)行業層面研究

Teece(1986)的PFI框架以企業為研究對象[1],一些學者也將其中觀點用于行業層面研究。Rothaermel和Hill(2005)實證研究互補性資產類型對行業績效的影響,發現新技術如果能通過通用性互補資產得以商業化,現有行業績效會下降;若需專用性互補資產,現有行業績效會上升[30]。

王緝慈等(2008)延續PFI框架的思想,提出發展作為新興產業的動漫產業需培育本地企業的互補性資產,尤其是外部的互補性資產,培育動漫產業集群,實現在全球價值鏈上升級[12]。羅珉和趙紅梅(2009)認為是互補性資產引致的產業組織形式創新,即通過互補性資產形成的跨組織大規模協作網絡,在產品主流設計定型后的產業領域進行網絡化和模塊化生產,構成中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來源之一[15],這實際是基于互補性資產的實質即互補性資產間存在協同效應,不再圍繞技術創新,已經超越了PFI理論。

三、互補性資產管理研究

Teece等(1997)[35]和Teece(2007)[36]認為互補性資產在塑造]化路徑、潛在地促進反拆分傾向中扮]角色。換言之,互補性資產不僅與創新關系密切,而且潛在地塑造企業戰略,有時積極(根據創新收益)有時消極。識別、發展、利用構建或購買的專用性與共同專用性互補資產組合,這種管理能力是一種重要的動態能力(Teece,2007)[36]。盡管互補性資產對理解企業戰略、創新和行業]進相當重要,互補性資產管理的研究卻有限(Stieglitz和Heine,2007)[26]。現有研究中,學者們探討了互補性資產如何創建、互補性資產管理的本質以及相應的管理機制。

(一)互補性資產的創建

Teece(1986)探討了企業互補性資產的創建戰略,認為弱獨占性制度下,創新者需要對互補性資產進行重要性排序,如果必須具有關鍵互補性資產的所有權[1],即使企業現金有限,也要有少量所有權。而要使用外部互補性資源,Dyer和Singh(1998)認為首先得識別必要的外部互補性戰略資源。但由于3個主要原因:①過去聯盟經驗差異;②內部搜索和評價能力差異;③由于在社會/經濟網絡中的不同地位,獲得有關潛在伙伴信息的能力有差異,企業識別出潛在伙伴和評價互補性資源的能力會有差異[3]。

為解決企業技術創新所受各類互補性資產缺失的限制,方曉波(2011)認為政府應制定和實施以下相關政策措施,激勵企業利用互補資產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制定激勵企業配置互補資產的稅收政策;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積極促進科技中介機構發展;實施傾斜性的土地供應政策[8]。

可以看出,有關互補性資產的創建,學者們從微觀企業層面和宏觀環境層面政策舉措進行了一些研究。盡管Dyer和Singh(1998)認為首先得識別必要的外部互補性戰略資源[1],Teece(1986)認為必須具有關鍵互補性資產的所有權[1],但何為必要的外部互補性戰略資源,即選擇標準是什么,學術界鮮有研究。

(二)互補性資產管理的本質

處理好協作和合作問題是互補性資產管理的本質(Stieglitz和Heine,2007)[26]。首先,如果企業資源具有互補性,會需要一些類型的協作,因為資源附加價值依賴其他資源的使用,部署必須一致。Simon(1976)認識到這種基本協作問題,認為互補性(“任務相互依賴性”)增加決策復雜性,因為必須觀察和考慮更多變量[37]。因此,根據Simon(1976),建立不同組織子系統以減少有限理性計劃人員的復雜性。Taylor 和Helfat(2009)認為組織中部門內或部門間主體通過溝通和協作來與不同工作責任相聯系,溝通使得主體獲得和分享信息,協作使得主體制定配合計劃和決策,從事一致性行為[2]。溝通促進協作,因為決策和行為的調整配合需要信息分享。其次,互補性資產管理也要處理好合作問題。互補性資產價值依賴其他行動,因此導致團隊生產和相關動機問題(Demsetz,1995)[38],即個體資產的邊際收益是相關的,個體貢獻和專用資產的附加價值很難隔離。按照企業契約基礎理論,隨后出現搭便車或逃避責任的動機,因為代理不必承擔其行為的所有成本(Alchian和Demsetz,1972)[39]。

(三)互補性資產的管理機制

Stieglitz和Heine(2007)認為解決企業內部互補性資產管理的協作和合作問題,關鍵是高層管理者的戰略引導、正式組織結構和資產間互補性的創建,并構建行業生命周期中的正式組織結構]進框架[26],見表2。

Stieglitz和Heine(2007)強調高層管理者在解決互補性資產管理的協作和合作問題中扮]的角色[26],Taylor 和Helfat(2009)則明確中層管理者在創建和保持新技術與互補性資產間協作中的重要性,并識別經濟、結構、社會和認知4個關鍵因素對中層管理者協作行為的影響,這4個因素中社會因素是Stieglitz和Heine(2007)所沒有認識到的,Taylor 和Helfat(2009)認為中層管理者協作行為也依賴社會環境,組織生活中的社會獎勵包括團隊聯系、情緒支持、自尊、社會地位和杰出身份(Benjamin和Podolny,1999)[40]會促進中層管理者的協作行為。

Dyer和Singh(1998)則跨越組織邊界,研究企業外部互補性資產的管理,并將發展組織互補性作為獲得互補性戰略資源收益的組織機制,認為組織系統、流程和文化(或組織互補性)的兼容性程度,會影響聯盟伙伴從互補性戰略資源中產生關系租的能力。

四、結論與研究展望

美國學者Teece于1986年提出的PFI理論模型中首次提出互補性資產概念,這個概念日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經過文獻梳理得知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補性資產基本內涵、與創新的形成和商業化關系方面,互補性資產管理研究作為學術前沿目前受到的關注有限。盡管關于互補性資產概念已取得一些富有意義的研究成果,有一些問題還有待深入研究。

第一,互補性資產的基本內涵準確界定。目前學術界關于互補性資產的概念界定存在分歧,本文認為應基于互補性資產的實質即資產間存在“1+1>2”的協同效應,互補性資產的使用會產生互補性和一致性結果,并賦予資產具體的存在情境來界定互補性資產的概念,否則互為互補性資產。應基于互補性資產之間的互動程度測量互補性資產專用性程度,避免產生性質相似、但不夠精確的“模塊化”結果。

第二,互補性資產與創新的形成和商業化關系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但有些方面仍有待細察。譬如,雖說互補性資產與創新間如何轉換的“黑箱”已被撬開,通過轉換成創新相關能力,進而導致技術創新或其他創新。然而互補性資產間又是如何協作從而轉換成創新相關能力的呢,因為協作不能一成不變,否則無法與各種創新相聯系,這產生了互補性資產管理的問題。Teece認為識別、發展、利用構建或購買的專業化與共同專業化資產組合,這種管理能力是一種重要的動態能力,是高階能力[36],既然企業互補性資產管理能力具有戰略意義,其內涵探討、維度及測量等基礎研究目前卻相當缺乏,未來應關注相關研究。

第三,任何企業不會具有與自身經營有關的全部資源和能力,企業互補性資產管理不僅涉及企業內部也涉及企業外部互補性資產,企業外部互補性資產管理必然呈現與內部互補性資產管理不一樣的特征。由于通用性互補資產可以直接購買,而專用性互補資產的建立需要很長時間,需要投入資本、精力和時間,因而需要確定哪些外部互補性資產需要管理,采取什么組織形式(不能直接內部化),建立哪些組織間慣例,又是如何實現協作并有效解決合作問題。盡管已有研究將發展組織互補性作為獲得外部互補性戰略資源收益的組織機制,但如何解決企業外部互補性戰略資源與本企業資源的“時空聯系”呢?這些問題都與企業外部互補性資產管理能力的創建和發展有關,有待深入研究。

第四,Teece認為共同專業化源自市場“稀薄”,所形成的專用性資產不能在市場中買賣,競爭對手無法通過兼并快速集配相同資產,共同專業化提供的差異化產品和獨特的成本節約也不能被競爭對手獲取,從而獲取獨特共同專業化利益[36]。這樣的觀點涉及企業外部互補性資產管理能力與企業績效之間關系的理論闡述,有待未來實證研究來驗證。

第五,探討環境因素對企業外部互補性資產管理能力的影響。既然動態能力與環境關系密切,企業外部互補性資產管理能力也是一種動態能力,但現有研究中涉及了互補性資產與創新類別的不同關系,暗示環境變化的速度和程度對企業外部互補性資產管理能力的形成、表征和作用等可能存在影響,未來研究有必要將環境因素引入企業外部互補性資產管理能力研究框架中。

[參考文獻]

[1] Teece D J.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1986,15(6): 285-305.

[2] Taylor A,Helfat C E. Organizational Linkages for Surviving Technological Change:Complementary Assets,Middle Management,and Ambidexterity[J].Organization Science,2009,20(4):718-739.

[3] Dyer J H,Singh H. T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4):660-679.

[4] JacoBbides M G,Knudsen T,Augier M. Benefiting from Innovation: Value Creation,Value Appropriation and the Role of Industry Architectures[J].Research Policy,2006,35(8):1200-1221.

[5] Hess A M,Rothaermel F T. When are Assets Complementary?Star Scientists,Strategic Alliances,and Innovation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32:895-909.

[6] 熊勝緒,張志剛.基于互補資產的企業持續成長理論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1(2):88-93.

[7] 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99-120.

[8] 方曉波.基于互補資產的企業技術創新政策環境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1(4):111-115.

[9] 李宏貴,熊勝緒.互補資產對突破性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一個理論模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7):64-71.

[10] Eggers J P.Falling Flat:Failed Technologies and 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57(1):47-80.

[11] Rothaermel F T.Complementary Assets,Srategic Alliances,and the Incumbent's Advantage:An Empirical Study of Industry and Firm Effects in the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J]. Res. Policy,2001, 30,1235-1251.

[12] 王緝慈,梅麗霞,謝坤澤.企業互補性資產與深圳動漫產業集群的形成——基于深圳的經驗和教訓[J].經濟地理,2008(1):49-54.

[13] 方曉波.組織慣性對利用外部互補資產的抗力及其消除機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2):224-226.

[14] Teece D J.Competition,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Organizaitonal Arrangements for Regimes of Rapid Technological Progres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ro and Organization,1992,18(1):1-25.

[15] 羅珉,趙紅梅.中國制造的秘密:創新+互補性資產[J].中國工業經濟,2009(5):46-56.

[16] Tripsas M. Unraveling the Proces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Complementary Assets and Incumbent Survival in the Typesetter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119-142.

[17] Helfat C E.Know-how and Asset Complementarity and Dynamic Capability Accumulation: the Case of R&D[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339-360.

[18] 熊勝緒,方曉波.互補資產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經濟管理,2010(6):78-85.

[19] 蔡新蕾,高山行.企業創新商業化實證研究——創新獨占性和專有互補資產的調節作用[J].科學學研究,2011,29(9):1397-1405.

[20] Arora A,Ceccagnoli M.Patent Protection,Complementary Assets,and Firms'Incentives for Technology Licensing[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2):293-308.

[21] Zhao Z J,Anand W,Mitchell W.A Dual Networks Perspective on Inter-organizational Transfer of R&D Capabilities: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in the Chinese Automotive Industry[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5,42:127-160.

[22] 方曉波.互補資產在企業技術創新中的作用研究[J].經濟縱橫,2010,1:113-116.

[23] 蘇云霞,孫明貴.國外動態能力理論研究梳理及展望[J].經濟問題探索,2012(10):172-180.

[24] Helfat,C.E. Know-how and asset complementarity and dynamic capability accumulation: The case of R&D[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339-360.

[25] 李宏貴,熊勝緒.互補資產對突破性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一個理論模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7):64-71.

[26] Stieglitz N,Heine K. Innovations and the Role of Complement-arities in a Strategic Theory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15.

[27] Rajan R G,Zingales L.The Governnance of the New Enterprise[A]. In Corporate Governance,Vives X(ed)[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2000:201-226.

[28] Klein B,Crawford R A,Alchian A A.Vertical Integration,Appro-priable Rents,and the Competitive Contracting Proces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8,21:297-326.

[29] Schumpeter J A.Capitalism,Socialism and Democracy[M].New York:Harper Brothers,1950.

[30] Rothaermel F T,Hill C W L.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and Complementary Assets:A Longitudinal Study of Industry and Firm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5,16(1):52-70.

[31] 李寧,田莉.互補性資產對技術型創業的影響淺析[J].現代財經,2009(4):83-86.

[32] Henderson R M,Clark K B.Architectural Innocation:the Recon-fu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9-30.

[33] 薛紅志,張玉利.突破性創新、互補性資產與企業間合作的整合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6(8):101-108.

[34] Tripsas M.Unraveling the Proce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Comle-mentary Assets and Incumbent Survival in the Typesetter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119-142.

[35] Teece D J,Pisano G,Shuen,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 509-533.

[36] 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319-1350.

[37] Simon H A. Administrative Behavior[M].New York:Free Press,1976.

[38] Demsetz H.The Economics of the Business Firm[M].Cambridge,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9] Alchian A A.Demsetz H.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777-795.

[40] Benjamin B A,Podolny J M.Status,Quality and Social Order in the California Wine Industr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563-589.

Research on Complementary Assets:Review and Prospects

Su Yunxia1,Su Tao2,Sun Minggui1

(1.Glorious Su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China;

2.Avic Real Estate,Shenzhen 518031,China)

Abstract:After being first put forward in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PFI in 1986 by Teece,the concept of complementary asset has been increasingly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scholars. Currently, the research interests of this issue at home and abroad are mainly focused 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omplementary asse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lementary asset and the form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innovation. However, as academic frontier,research on the complementary asset management has not receive adequate attention.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complementary asset is very critical in understanding the corporate strategy,innovation and industry evolution. Therefore, the article suggested that,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its connotations and features, future studies of complementary assets should further explore other relative research areas in complementary asset management,covering not only the internal complementary asset management but also external complementary asset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complementary asset;innovation;connotation of complementary asset;complementary asset management

猜你喜歡
創新
號脈時代盯熱點 做足內涵多深意
職業能力視角下的高職語文教學策略探討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9:35
基于學生就業導向的中職物流管理教學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9:19
以人為本理念在幼兒園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7:20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
論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觀點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7: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日本久久网站|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最新国产网站| 亚洲视频色图|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亚洲欧美另类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99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最黄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91|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久久久黄色片| 成年人福利视频|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一级毛片免费的|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精品1区2区3区|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五月天久久婷婷|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国产欧美另类|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香蕉|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草逼视频国产|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 久久黄色视频影| 欧美人人干|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无码有码中文字幕| 国产第一色|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伊人久久婷婷| 1024国产在线| 色香蕉影院|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免费jizz在线播放| 日本国产在线|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色综合手机在线|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AV老司机AV天堂|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