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民
一名理想的教師,應善于認識自己,發現自己;應該不斷地追求成功,設計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擊成功;應該不斷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應該積極關注人類命運,富有社會責任感。所有這些,說明了教師職業的不平凡,這個不平凡的職業需要從業者具有高素質,而高素質何來?需要教師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我。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社會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愈來愈嚴,怎樣推動教師的專業成長,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和教師群體的關心,以下是本人對教師學習的一些思考。
一、教師的學習,首先要重視的是讀書
關于讀書,我的做法是涉獵群書,我讀管理類書籍、讀教育類書籍,更讀世界名著、讀于丹、南懷瑾對國學怎么解讀和評析,從不同的書籍中汲取不同的營養。教師的讀書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擴充知識面,增加知識的廣度,二是涉獵本學科的新知識點,增加專業知識的深度,三是讀后要思考,達到理解、掌握,并和自己的體系相融合的目的。
二、教師的學習,最重要的是借鑒和反思,以達到為用而學的目的
學習、借鑒名師能提升自身的素質,這是教師專題成長的最主要途徑,但關鍵是看自己的思考是否到位,其實教師的學習就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愛學習的人什么時候都在學習,看書是學習、聽課是學習、專門的學習活動更是學習,就連我們教師自己的教學也是學習,問題是你的這一系列活動是不是參與了自己的思考,有人說我天天看書,一本一本看,如果你看完了,沒有任何的思考,不算學習。聽一節課,從前到后記錄了別人的教學過程,沒有咀嚼別人的教學特色,沒有發現這節課的精彩之處或問題所在,也不算真正的學習。照本宣科,沒有和學生形成有效交流的程式化教學,學生學得無味,教師也會一無所獲。葉瀾教授這樣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以成為名師。”波斯納說過:“成長=經驗+反思。”我們經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有成功的喜悅,也會有失敗的痛苦,我們怎樣才能破繭而出?“課堂天下事,得失寸心知。”不梳理自己的教學成敗得失,就不能提升自己的教學觀念。要學會反思,學會提升,學會汲取優秀經驗。由此可見,反思在提升教師素質中的重要作用。
記得北京海淀區小學教研室主任閆赤兵說了這樣一句話:“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教學的藝術,其實就是專家引領、個人感悟和自身創造力的展現,專家引領是學習、個人感悟更是學習,學習的過程、反思的過程、實踐的過程,就是創造力發揮作用的過程,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真實過程。
從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教學方法的學習,最有效的就是通過有效的教學觀摩和交流,從有名氣的教育專家身上可以學到方法,從身邊的骨干教師的課堂教學中能學到方法,從身邊的青年教師身上也能學到方法,從自身的課堂教學的反思中更能總結出有效的方法,不管是什么類型的課,抓住每一節課的聽課、說課和評課機會,認真思考,積極聽取專家和同仁的評課,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試驗、總結、反思,吸取成功經驗、改進問題和不足,就是最好的學習。
參考文獻:
朱永新.理想的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N].中國教育報,2000.
(作者單位 甘肅金昌金川公司第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