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濤
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已進入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的歷史新階段,由外延發展轉向內涵發展、由硬件建設轉向軟件建設已成為教育鮮明的時代特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已成為事關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關鍵因素。
提高教師質量已成為國際教育競爭的核心要素
從國際上看,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特別是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對教育更加重視,并將提高教師素質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和影響國家未來前途的決定性因素。2007年,德國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簽署《高等教育協定2020》,計劃在2020年前投資20億歐元,改善高校教學人員配備、支持高校教學和教輔人員培訓,確保高質量的教學。2008年7月,日本政府出臺《教育振興基本計劃》,明確提出要創建教師發展環境,改善教師編制,推進獎勵性教師工資制度,充分利用外部教育人才。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對各國教育提出了四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師資來源需要改善;二是教師地位需要提高;三是專業發展需要保障;四是師生比例需要縮小。對此,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和地區采取了形式各異的對策舉措。如英國提出要招募培訓更好的老師,建立國家校長專業標準;新加坡提出要提升教師基礎素質;俄羅斯大幅度提高教師素質和社會地位;澳大利亞建立了統一“全國職前教師教育課程認證體系”等。
從國內來看,2012年是中國教師隊伍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一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論述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時,以“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開篇立論,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壓軸收筆,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給予教師工作和教師隊伍的特殊關注和特別關愛。2012年9月7日,國務院隆重召開了新中國第一個全國教師工作會議,會前印發了第一個全面部署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的綱領性文件《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教師隊伍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全面部署了教師隊伍建設各項工作,標志著教師隊伍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我國教師隊伍和教師教育的基本情況
1.我國教師隊伍的基本情況
目前,我國有1442.3萬名專任教師,其中,幼兒園教師131.56萬人、小學教師563.86萬人、初中教師353.15萬人、高中教師156.26萬人、中等職業學校教師88.19萬人、高等學校教師144.97萬人、特殊教育教師4.13萬人、工讀學校教師1764人。他們工作在53萬所學校,支撐起了2.7億在校學生這個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為我國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
2.我國教師教育的基本情況
一是教師教育辦學層次顯著提高。10多年來,教師教育的辦學層次基本實現從中師、專科和本科的舊“三級”向專科、本科、研究生的新“三級”過渡,呈現了教師教育大學化的發展趨勢。
二是教師教育體系逐步開放。2011年,舉辦教師教育的非師范院校383所,其中綜合大學55所,地方綜合性學院142所,高職高專128所,獨立學院41所,其他院校17所。2011年,全國普通院校師范類畢業生總計56.33萬人,其中本科30.69萬人、專科20.02萬人、中師5.62萬人(不含其他中職師范類畢業生17.7萬人)。非師范院校培養的本專科師范類畢業生約占47.3%。這說明,非師范院校已成為我國教師教育的重要力量。
三是教師教育一體化進程正在加快。長期以來,我國教師的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分離,不利于教師專業發展。隨著教師教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高等師范院校以多種方式積極參與中小學教師的在職培訓。獨立設置的教育學院正在逐步減少,由1999年的166所減少到2012年的10所。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改革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形成一批上掛高師院校、下聯中小學校,具有“多功能、廣覆蓋、大服務”特點的縣區級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
我國教師隊伍建設的創新舉措和主要成效
1.出臺6個配套文件,破解各級各類教師隊伍的瓶頸問題
為落實全國教師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去年11月教育部會同相關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隊伍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強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職業學校兼職教師管理辦法》《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關于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意見》6個配套文件,切實加強教師工作薄弱環節,著力破解涉及教師隊伍建設體制、機制方面的重點與難點問題。為了進一步整合教師隊伍管理職能,2012年7月,教育部在原師范教育司基礎上設立教師工作司,負責全面規劃和指導各級各類學校教師隊伍建設。
2.構建教師隊伍建設標準體系,推動教師工作管理模式轉型
2012年以來,按照“課題引領、廣集眾智,立足實際、系統設計,創新管理、服務基層”的工作原則,規劃設計了教師隊伍建設標準體系框架,擬于2020年前陸續出臺或修訂84個標準或規范,從教師專業素質、培養培訓、管理服務和保障監督四個方面構建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綜合性的標準體系。2012年率先頒布實施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小學教師專業標準》《中學教師專業標準》,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頒布教師專業標準。2013年,又出臺了《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暫行)》、《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
3.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吸引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到農村學校任教
一是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師范生在校學習期間免學費、免住宿費,并補助生活費。2007年以來,6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共招收培養6.4萬名免費師范生,考生報考踴躍,生源質量持續提高。二是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即“特崗計劃”。2006年以來,吸引了30萬名高校畢業生到中西部邊遠貧困地區3萬所農村學校任教,服務期滿留任比例連續三年達到87%以上。三是實施了農村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即“碩師計劃”。2004年以來,采取推薦免試攻讀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方式,吸引了7000名優秀應屆本科大學畢業生到貧困地區農村學校任教。
4.深化教師教育改革,提升了教師培養培訓質量
一是推進教師培養模式改革,建立高等學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聯合培養教師的新機制。二是深化教師教育課程改革,頒布《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實施“教師教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計劃”,著力培養師范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三是加大教師培訓力度。2010-2012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26億元,實施幼兒園和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計劃”),共培訓教師350萬人。2013年,中央財政投入16.5億元,進一步擴大實施“國培計劃”。此外,2011年,啟動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計劃“十二五”期間投入26億元,支持45萬名骨干教師參加培訓、2萬名青年教師到企業實踐。四是探索建立教師學習培訓制度。推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學時的教師全員培訓制度,啟動教師培訓學分管理試點。啟動中小學教師網絡研修社區建設試點,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師培訓的深度融合。
5.創新教師管理制度,激發了教師隊伍的生機活力。
一是試點教師資格考試改革和定期注冊制度。2011年以來,先后在浙江、湖北6個省市實施了教師資格考試改革和定期注冊試點,率先完成國家層面重大改革項目。二是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2008年,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選擇在山東濰坊、吉林松原、陜西寶雞3個地市開展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2011年,將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試點擴大到全國31個省區市近百個地級市,建立統一的中小學教師職務體系,并將最高職務等級設置到正高級,進一步拓寬了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發展通道。
6.提高教師地位待遇,增強了教師職業的吸引力
依法保證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2009年,全面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據2010年國家統計局數據,實施績效工資后,全國教育行業平均工資多年來首次高于國家機關。2010年起,按照“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因地制宜、穩慎推進”的方針,推動各地實施非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工作。
7.加強師德建設,增強了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先后頒布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明確教師職業行為的基本準則。2010年以來,每年精心組織開展教師節慶祝宣傳活動,推選“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舉辦教師節晚會,先后推出了張麗莉、葉志平、侯伯宇、石秋杰等一批全國重大宣傳典型,在全社會營造了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
在充分肯定我國教師隊伍建設顯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與當前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的要求相比,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還不適應,資源配置、管理體制、地位待遇等方面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和突出問題。具體表現在六個方面:一是教師職業吸引力不足,難以吸引優秀人才長期從教;二是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偏低,不能滿足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新要求;三是教師資源配置不均衡,嚴重制約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四是現代教師教育體系和制度尚未建立,難以保證教師的培養培訓質量;五是教師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嚴重影響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隊伍建設;六是教師隊伍建設經費投入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不能滿足事業發展需要。
我國教師隊伍建設的未來走向
1.著力構建教育、宣傳、考核、監督與獎懲相結合的師德建設工作機制
一是建立師德教育長效機制,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學術規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職前培養、準入、職后培訓和管理的全過程。二是建立師德宣傳長效機制,加大優秀師德典型宣傳力度,促進形成重德養德的良好風氣。三是建立師德考評制度,將師德建設作為學校工作考核和辦學質量評估的重要指標,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業績考核、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的首要內容,對教師實行師德表現一票否決制。四是建立師德監督機制,吸引學生、家長和全社會共同參與。
2.重點加強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一是以獎補的方式支持地方為農村教師發放生活補助,大幅度提高鄉、村學校和教學點教師待遇。二是繼續實施部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推動地方實施師范生免費教育。三是創新實施“特崗計劃”,探索建立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到村小學、教學點任教的新機制。四是“幼兒園和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加大對農村教師的培訓力度。五是繼續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六是探索建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制度,促進師資均衡配置和教育公平。
3.加快形成教師隊伍建設標準體系
一是根據各級各類教育的特點,出臺職業學校、高等學校、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專業標準,作為教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據。二是制定幼兒園園長、普通高中校長、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專業標準和任職資格標準,提高校長(園長)專業化水平。三是制定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開展專業認證和評估,規范師范類專業辦學,建立教師培養質量評估制度。四是出臺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公辦幼兒園教職工編制,研究制定高等學校教職工編制標準。
4.大力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
一是啟動“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分類推進幼兒園、小學、中學、中職、特殊教育教師培養模式改革,建立高校、政府、中小學校(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合作培養師范生的新機制。二是實施“教師教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計劃”,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教學改革。三是實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師全員培訓制度,推行教師培訓學分制度。完善以企業實踐為重點的職業學校教師培訓制度。建立高等學校中青年教師國內訪學、掛職鍛煉、社會實踐制度。建設教師網絡研修社區和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促進教師自主學習。四是啟動實施“中小學校長和幼兒園園長專業發展計劃”、“高等學校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計劃”,繼續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五是完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構建以師范院校為主體、綜合大學參與、開放靈活的中小學教師教育體系。依托相關高等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六是依托現有資源,加強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職業學校教師、特殊教育教師、民族地區雙語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設。推動高等學校普遍設立教師發展中心。
5.創新完善教師管理制度
一是全面實施教師資格考試和定期注冊制度。二是健全新進教師公開招聘制度,探索符合不同學段、專業和崗位特點的教師招聘辦法。三是分類推進教師職務(職稱)制度改革,完善符合各類教師職業特點的職務(職稱)評價標準。四是健全以崗位管理為基礎的教師聘用制度,建立教師能進能出的流動機制。五是完善重師德、重能力、重業績、重貢獻的教師考核評價標準,探索實行學校、學生、教師和社會等多方參與的評價辦法,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
6.切實保障教師合法權益和待遇
一是健全符合教師職業特點、體現崗位績效的工資分配激勵約束機制。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實行工資傾斜政策。二是按照事業單位改革的總體部署,推進教師養老保障制度改革,按規定為教師繳納社會保險費及住房公積金。三是探索建立國家級教師榮譽制度,做好優秀教師表彰獎勵工作,讓教師成為全社會更受尊敬、更令人向往的職業。
7.建立健全教師隊伍建設考核督導制度
一是把教師隊伍建設情況作為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政績考核、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水平評估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優評先、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二是建立教師工作定期督導檢查制度,把教師隊伍建設情況作為教育督導的重要內容,并公告督導結果,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為督促各地切實加強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和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今年上半年,在督導辦的大力支持下,我司會同中央編辦、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相關司局聯合開展了中小學教師隊伍編制管理、待遇保障、代課教師問題解決、培訓經費落實、幼兒園教師管理等情況專項督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