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會 陳威鋒 何永峰
摘 要:面對日漸凸顯的氣候變暖及由此導致的極端氣候災害,人類選擇了發展低碳經濟作為最終出路。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平頂山市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降低排放存在許多特殊困難。通過企業節能減排,實現低碳生產、低碳排放的戰略目標,應該完善相關法律與政策,嚴格執行行業排放標準和產品環保標準;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建立合理的準入機制與優惠政策;向低碳經濟技術投資傾斜;共同解決眾多鄉鎮小企業節能減排難的問題。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平頂山市促進可持續發展、推動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突破口。
關鍵詞:低碳經濟;平頂山;可持續發展 ;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8-0059-02
在全社會倡導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改變現有資源依賴的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的高碳型增長向低碳化發展轉型,擺脫世界各地資源型區域最終走入“資源詛咒”的鐵律,對于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結構調整、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低碳經濟的基本概念
低碳經濟是一種以能源的清潔開發與高效利用為基礎,以低能耗、低排放為基本經濟特征,順應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要求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本質上就是可持續發展經濟。低碳經濟的核心是低碳產業、低碳能源、低碳技術和低碳消費,它是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經濟形態新出現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經濟已成為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主要特征,成為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二、平頂山市發展低碳經濟十分必要和緊迫
平頂山市作為我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多年來憑借轄區內豐富的礦藏資源,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開采加工工業為主體,煤炭、鋼鐵、電力、紡織、化工等工業綜合發展的資源型經濟城市。多年來大規模、高強度的資源開發和低效、粗放的生產方式,為平頂山工業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能源和資源支撐,同時也不可避免地付出了沉重的資源代價、環境代價和后續發展能力的代價。
(一)走低碳促經濟轉型之路的現實意義
1.發展低碳經濟是邁向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展低碳經濟直接相關的是城市大氣污染問題。平頂山市大氣環境質量較差,大氣月平均降塵量為11.54t/km2,全年空氣質量良好天數為224天,較全省平均水平低45天。更有觸目驚心的統計推算,平頂山市民每人每年吸入的煤灰粉塵相當于兩個煤球,而空氣中這些有害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均來自煤炭燃燒產生的廢氣。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對于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污染物具有重要的意義。
2.發展低碳經濟是優化能源結構的必然選擇。煤炭屬于“高碳”能源,平頂山工業經濟的煤炭依存度很高,約70%以上的一次能源生產依靠煤炭,電力也基本全部依靠燃煤火力發電,區域內缺少石油、天然氣等“低碳”能源,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產品大量輸出,又增加了單位GDP的碳強度,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避免一次能源以煤為主的弊端,降低能源消費的碳排放。
3.發展低碳經濟是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在目前平頂山市的產業結構中,工業比重偏高,低能耗的服務業比重偏低;而工業結構中,高碳的重化工業占工業比重的70%左右。這些“高碳”產業是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帶動產業,其發展有合理的一面。因此,通過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經濟的碳強度,成為提高平頂山城市競爭力、應對生態惡化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區域經濟結構和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
在實現城市跨越發展的過程中,平頂山市不能再走高消耗、高排放的傳統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必須選擇一條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產出的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雙贏”的目標。而發展低碳經濟則是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重要路徑。
(二)推廣低碳經濟仍存在制約因素
低碳經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科學發展觀指導社會經濟長期發展的趨勢。但結合平頂山市的實際情況,還應客觀地認識到向低碳經濟轉型面臨著一系列挑戰。
1.經濟結構重型化、粗放化問題比較明顯。雖然近年來平頂山市在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低碳經濟、推進區域振興規劃等方面采取了諸多措施,但全市經濟結構重型化、粗放化、單一化、不穩定、不協調、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經濟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
2.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發展中的“高碳排放”積重難返是低碳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目前平頂山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步伐進一步加快,正處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傳統產業仍占大頭,在產業結構中仍是主體,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高碳能源消費仍將持續增長。而大量采煤使地表塌陷、農田受損、水土流失;采選產生的煤矸石和粉煤灰堆積占用大量耕地,破壞煤礦區土地與生態;礦井水和洗煤水排放加劇了水資源的污染和浪費。雖然經濟轉型規劃得當、政策執行有力,但效果相對政策的時滯性,使這些問題短期內仍會嚴重阻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自然資源結構性缺陷,決定了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平頂山市目前已知礦產資源57種,除煤和鹽外,其余礦產儲量優勢不明顯,低碳能源選擇有限。以火力發電為例,每燃燒1噸煤會產生4.12噸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每噸多30%,比天然氣每噸多70%。自然資源結構的缺陷決定了平頂山在短期內無法改變以煤為主的“火電”和“高碳”排放的局面,火電的大規模發展對低碳經濟的限制不可忽視。
三、平頂山向低碳經濟轉型的主要策略
1.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利用的“降耗提效”。要大力開展資源節約行動,提高采礦回采率、選礦和冶煉回收率,大力推進尾礦、廢石綜合利用,提高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率;加強重點行業能源、原材料、水等資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強化污染預防和全過程控制,推動工礦企業合理延長產業鏈條,加強對各類廢物的循環利用,推進企業廢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以及城市垃圾、污泥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降低廢物最終處置量。
2.優化能源結構,堅持不懈推進節能減排。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低碳能源、提高能源轉化效率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節能之外的另一個實現減排的主要途徑。要控制煤炭的過快增長,大力發展先進燃煤發電技術,提高煤炭轉化效率。發展低碳能源、改善能源結構、提高可再生能源、未利用能源、清潔能源比例對平頂山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要發展三類:1、工業節能。重點實施工業用電設備節電工程、能量系統優化節能工程等。2、推進建筑節能。引入建筑物能效標準和標識制度,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減少建筑施工能耗;大力開展節能建筑示范工程、綠色照明工程、政府機構節能工程等。3、是交通節能。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推進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型車輛應用,大力發展混合燃料汽車、電動汽車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3.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和節能服務業。圍繞擺脫對礦產資源的高度依賴,在工業內部,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節能環保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技術密集型的制造業等高加工度產業替代能源原材料工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集中財力、人力,對重點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鏈條精心扶持,帶動一批成長速度快、規模效益高的產業項目,引領產業升級,帶動全市經濟整體提升。推廣利用可再生資源和新能源是低碳能源的重要建設內容之一。平頂山可再生資源豐富,如太陽能、光能、風能、水能、沼氣能等低碳能源,通過合理開發利用,對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意義重大。目前要重點推進兩類產業發展:(1)“綠色金融業”。又稱“環境金融”或“可持續性融資”,指通過綠色金融業務,將資源和環境保護變量納入考量范圍,即在投融資行為中要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及對環境污染的治理。(2)環保產業。加快大氣污染整治、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等重點領域發展,提高電子垃圾、生活垃圾的循環利用率。注重環保產業的發展,通過其對社會資源的引導作用,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的協調發展。
4.倡導低碳社會消費模式,將低碳發展納入城市規劃。發展低碳消費是建立低碳發展模式的一條重要途徑。要通過宣傳、教育等各種措施,向社會公眾宣傳普及節能減排、氣候變化、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等相關知識和發展理念,倡導良好的出行習慣、節約的消費習慣的用能習慣,引導市民逐步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全社會努力形成“崇尚節儉、合理消費、適度消費”的理念,逐步形成文明節約的行為模式。特別是在服務行業、公用設施、公務活動、住房、汽車及日常生活消費中要大力倡導節約風尚,使每個公民自覺養成節能、節水、節電、節材、節糧、垃圾分類回收,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的良好習慣,逐步形成符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消費模式。將“低排放、高能效”的要求納入城鄉總體發展規劃。提出并逐步完善低碳城市規劃策略,從“城市空間布局”、“產業結構調整”、“公共交通導向”以及“土地集約使用”等方面進行低碳城市規劃的探索。此外,農村地區對發展低碳經濟的作用值得重視。可持續地發展農業、林業以及生物燃料不僅有利于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也有利于為農村地區發展低碳經濟籌集資金,低碳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城鄉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平頂山人民政府.平頂山市“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BL\OL].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
[2] 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平頂山發展低碳經濟與促進經濟轉型的戰略思考[Z].
[3] 蔣寒.平頂山市以自主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紀實[N].科技日報,2011-09-03.
[4] 中國低碳之路如何走[J].中國經濟周刊,2011,(13).
[5] 陳金亮.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J].中國經濟報告,2011,(6).
[6] 周蓉暉.以低碳經濟引領湖南可持續發展[J].經濟師,2011,(1).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