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培付 王俊
目前教育教學改革風起云涌,新的課程對現代的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在過去的年代里我們搞了那么多年的應試教育,而新的時代需要新的人材,這就要求我們培養新的高素質的人才,因此呼喚教師要改變過去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在新的課程下要求老師從心理到行動上都要做好角色的轉換.
傳統的課程標準的弊端和其它綜合因素造就了“教師是傳統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教師是唯一的知識擁有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考試為中心。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角色在教學中的具體表現是:
(1)教師講,學生聽,信息交流單向傳輸;(2)教師單獨擁有權力,學生在教師的控制和監督下被動學習;(3)教學以知識傳輸為主,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受教師關注不夠;
要使學生創造性的學,很大程度上要決定于教師創造性的教,而教師的創造力是實踐中來的。不少教師還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學”,其結果是既不能發揮教師的創造性,也窒息了學生的創造性。
傳統課程標準弊端的革除為新課程的推行提供了現實背景,也為教師角色的轉換奠定了現實基礎。新的課程標準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決定了教師面對新課程和新教材,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突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性:
1.現代性。教材內容和課程編制依據教育心理學調整教學內容,主動適應社會需求,根據現代科學及學科發展的新變化組合、選擇和增加新內容;
2.基礎性。保證和滿足每一個學生生存和發展需要,為學生提供最基礎的人類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
3.開放性。強調學習與學生生活、社會發展相聯系,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體現民主性和尊重個性發展的原則,提倡教學活動的多樣化,學習方式自主選擇,評價標準體現差異性;
4.創新性。使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和社會實踐密切結合,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進行探究性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作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創新人才的需要。
那么如何做好師生角色的轉換呢?
1.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挖掘者、引導者。
(1)教師成為學生發展的指導者、促進者。在新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于核心地位,為其個性發展創造空間。
(2)教師成為學生能力發展的挖掘者。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并以鼓勵、肯定的方式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最大限度地表現和發展,從而挖掘出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
(3) “教師即促進者”是新課程下教師角色的根本變化,是教師角色轉變過程中的一個飛躍與突變。
2.新課程要求教師完成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教育教學活動研究者轉變。
素質教育背景下新課程的實施,使教育情境中的問題大量增加并變得非常復雜,教師必須逐步養成自我反思、科學設計教育教學行為、從事教育行動研究的意識和能力,這既是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發展的需要,也是教師自我發展的需要。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對教育教學活動的探索和研究內容主要表現為:
(1)素質教育觀念的學習、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先進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為教育實踐和研究尋找理論依據;
(2)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研究;
(3)指導學生掌握科學學習方法的研究;
3.新課程決定教師既是教育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者,又是教育資源的開發者。
研究性學習決定了學生的學習場所必須從課堂走向社會,學習內容的載體也必須從教科書轉向豐富多彩的社會和生活實際。因此,如何有效開發和利用課堂外的,蘊藏與社會和生活實之中的課程資源,直接影響到這一課程的有效實施。為此,教師必須明確認識三個問題:(1)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2)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他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而且其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識別范圍、開發與利用的程度以及發揮效益的水平。(3)課程資源的建設必須納入課程改革的計劃。
4.教師角色的轉變,從傳統中走出來,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應該重點引導教師逐步實現以下幾個轉變。
(1)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2)由“導師'向“學友”轉變。教師要有甘當小學生的勇氣,與學生共建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快樂一起分享、一起成長。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學生的學友。
(3)由“園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轉變。教師應該允許學生的缺點存在,應該允許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發展。教師應該給學生的成長引路,給學生的人生導向,而不是限制學生的發展空間,教師應該多一些愛心,多一些對”問題學生“的理解與關懷,將學生的缺點當作財富而施教,因為它可能使你成為教育家,沒有任何一個教育家不是因為對問題學生的教育獲得成功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家的。
(作者單位:山東省諸城市昌城鎮樹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