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軒
摘 要 為了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商會在2010年修訂了《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為了正確理解《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10》,本文在明確《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法律屬性的基礎上,結合其修改的背景,就《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10》的發展變化及其對我國的影響進行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 通則2010 國際商會 貿易術語 船舷
一、《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概述
(一)《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法律屬性
國際貿易法是調整跨越國界貿易關系以及與貿易有密切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國際貿易慣例是用于解決國際貿易問題的慣常做法和通則,它具有實體法的性質,并且是以長期的商業或貿易實踐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它是國際貿易法的法律淵源之一,被世界上多數國家所認可、采用,具有普遍適用性但不具有強制性,可靈活運用。
《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以下簡稱《通則》)是由國際商會制定的,從《通則》的使用范圍看,由于《通則》具有明確的內容和簡練的形式,能夠提高貿易效率和很好的平衡貿易雙方的權利義務,因而它是國際貿易中最流行的有關貿易術語的國際慣例。從《通則》的效力看,在實踐中,《通則》只有在合同中明確約定,才能對買賣雙方產生法律約束力。此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靈活使用《通則》術語,只要當事人雙方協商達成一致,即可采用術語變形對術語的含義進行更改,還可以通過補充說明。因此,《通則》的性質可以界定為由國際商會以國際貿易長期反復檢驗實踐為基礎而制定成冊的,在國際貿易實踐活動中被頻繁采用的,有關國際貿易術語解釋的統一國際貿易慣例。
(二)《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調整范圍
《通則》適用于銷售合同。《通則》中規定的術語不能適用于所有的國際銷售合同。 《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00》(以下簡稱《通則2000》)在闡釋其宗旨和范圍時,著重強調《通則》是不能被無形貨物的銷售合同所使用,例如軟件、程序等可以數字化貨物。《通則》自身也沒有涵蓋一個銷售合同所必需的所有要件,例如沒有涉及所有權的轉移、違約責任、免責規定等。《通則》調整的重點是銷售合同中的交貨條件。因此,《通則》的調整范圍是國內外有形貨物銷售合同在交貨過程中買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而且它不包含一個完整的銷售合同的所有要件。另外,雖然《通則》只適用于銷售合同,但是選擇的術語不同,還會影響同一交易項下的運輸合同和保險合同。
二、《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10》的主要修訂背景
(一)不合理的船舷標準
船舷標準在《通則》的規定和實際應用方面都存在問題。首先,根據《通則2000》的規定,在術語FOB、CFR和CIF項下,賣方只有將貨物交到買方指定的船只上才算完成交貨義務,而風險和費用在貨物越過船舷時就轉移給了買方,此規定有相互矛盾的嫌疑。其次,在裝載貨物時,承運人由于意外將貨物掉到了甲板上,損壞了貨物,貨物掉到甲板上能否看作賣方已將貨物交付至船上是值得考慮的。再次,在實踐中,賣方在貨物越過船舷之后就不再承擔任何風險和費用了,如果出現了貨物越過船舷后造成損失的情況,承運人就不會給賣方簽發清潔提單,使得賣方不能從銀行取得貨款。因此,賣方就要先自行承擔起貨物越過船舷后的損失,以取得承運人簽發的清潔提單。這樣的話,船舷標準就成了空設。另外,集裝箱運輸、滾輪運輸等各種運輸方式的迅速發展使得船舷標準的適用范圍已經大大縮小。
(二)不完善的碼頭裝卸作業費規范
在實際操作中,只要協商一致,貨方和承運人可以約定如何分攤碼頭裝卸作業費,并可以采用專門的術語。但是具體到銷售合同中,由于規范不完善和欠缺有效地引導,買賣雙方可能忽略關于劃分碼頭裝卸作業費這個問題,進而引起糾紛。如果在銷售合同中使用由賣方負責安排運輸的術語,那么賣方就會通過提高貨物的價格把運費轉化到貨物的總價中去,買方就是這整個費用的實際支付方,因而買房負擔加重,顯失公平。
(三)國際貿易實踐的新發展
國際貿易安全備受重視,安全的國際貿易環境可以保證國際貿易的順利進行,增加國家在國際貿易的市場上獲得的利益。因而,國際社會針對貿易安全所陸續采取的一系列的新政策和新措施給貿易雙方帶來新的問題和影響。由于國際貿易日益激烈的競爭,在實踐中出現了鏈式銷售。這一銷售方式帶來了如何確認原銷售合同的買方和如何保障買家實現向下家轉賣貨物的權利兩個問題,按照《通則2000》的規定就出現了實踐和術語不相符的矛盾。
三、《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10》的變化
《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10》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發生了變化:
1、術語數量減少和分組方法改變
《通則2010》增加了兩個新的術語,DAT(Delivered At Terminal,運輸終端交貨)和DAP(Delivered At Place,目的地交貨),去掉了《通則2000》中的DAF(邊境交貨)、DES(目的港船上交貨)、DEQ(目的港碼頭交貨)和DDU(未完稅交貨),所以術語的數量從十三個減少到了十一個。《通則2010》將十一個術語根據適用運輸方式的不同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可以適用于任何運輸方式或多種運輸方式的術語,包含EXW、FCA、CPT、CIP、DAT、DAP和DDP共七個;一類是只能適用于海運及內河水運的術語,包括FAS、FOB、CFR和CIF共四個。
2、每個術語前增加使用范例和使用說明
《通則2010》在引言中指出,如果想在合同中使用《通則2010》,就應在合同中用類似詞句做出明確表示,而且在每個術語正式內容前,給出使用該術語的格式,如EXW(指定交貨地點)。《通則2010》在每個術語之前,增加了對該術語的使用說明。使用說明解釋了每個術語的要點,比如適用的運輸方式、風險何時轉移、買賣雙方如何分攤費用、使用時的注意事項等。
3、取消船舷標準
在《通則2010》中,FOB、CFR和CIF術語項下刪除了以船舷作為劃分買賣雙方風險和費用界限的規定,規定了與交貨地點相一致的將貨物于買方指定的船舶之上。
4、明確劃分碼頭裝卸作業費
盡量維護買賣雙方權利義務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是《通則》的原則之一,因此,《通則2010》在相關術語的A6和B6中都明確了碼頭裝卸費用的分攤問題,以規避買方重復支付碼頭裝卸作業費的現象。
5、貿易術語可以同時適用于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
《通則2010》的副標題中正式確定了國內和國際貿易均可適用貿易術語。如果適用于國內貿易,在原術語中的有關進出口手續的強制義務就沒有必要,因此在所有關于進出口手續以及關稅的義務前都增加了“在適用時”的這一條件從句,意在強調只有在適用時才產生進出口手續相關的義務。這一修改使得國內商人在使用國際貿易術語時更為簡便。
6、增加了與安全有關的清關手續的規定
各國海關審查進出口貨物的審查標準和要求都明顯提高,審查程序也更加繁瑣。買賣雙方需要互相提供貨物進出口通過安檢所必須的安檢通關手續,才能保證國際貿易的順利完成。因而《通則2010》在A2、B2,A10、B10和A9、B9條款中,分別增加和明確了買賣雙方之間完成或互相協助完成安檢通關的義務以及出口國有關機構強制檢查費用的承擔。
7、調整鏈式銷售
在鏈式銷售中,由于處在銷售鏈中間的轉賣方無需安排貨物的運輸,因此需要對這種交易模式下的交貨方式進行調整。因此,《通則2010》在四種海運和內河水運的術語FAS、FOB、CFR和CIF中的A4“交貨義務”中強調,原銷售合同買方在向下家出售貨物時,必須“取得貨物”,而且被取得的貨物的狀態還要符合這四個術語各自的交付方式。
四、《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10》對我國的影響
明晰《通則2010》對我國的影響對于規避國際貿易中的風險,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一)劃分碼頭裝卸作業費對我國的影響
在我國80%以上的海運出口貨物都采用了FOB條款,這說明國外買方有權指定船公司,我國的貨主和貨代幾乎沒有選擇船公司的權利,不能自主決定是否向船公司繳納碼頭裝卸作業費。《通則2010》明確規定碼頭裝卸作業費問題,這對改變船公司在我國亂收碼頭裝卸作業費現象是非常有用的。我國外貿企業應該在了解和把握《通則2010》的基礎上,多選擇對己方更有利的術語或者使用變形術語,不再局限于FOB術語,以避免支付不合理的附加費。
(二)規定與安全有關的清關手續對我國的影響
國際商會在制定《通則2010》時,就已經注意到了國際貿易安全問題的重要性,對買賣雙方在清關過程中相互之間提供安全信息提出了要求。中國的外貿公司應該按照《通則2010》的要求,在出口貿易中主動積極的向買方提供符合進口國要求的貨物安全信息,以保證貿易活動的順利進行,并降低我國成為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對象的風險。我國的外貿公司要對《通則2010》增加的這項義務提高重視,才能在新貿易保護主義日益復蘇的國際貿易中,減少風險和損失。
五、結語
《通則2010》能否被貿易雙方很好的接受并適應還有待觀察,而且也需要更多的貿易實踐去檢驗它的應用是否會給貿易活動帶來新問題。不可否認的是,《通則2010》在語言、結構和內容上更好的適應了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變化,也能滿足國際貿易的需求,在未來國際貿易實踐中其將會起到更大的推進和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國際商會.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10[M].北京: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
[2]冷柏軍,周婷.國際貿易術語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
[3]張俊勇,張玉梅. 國際商會對國際貿易術語修訂簡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1( 2) .
[4]王炳煥.談《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10》的修訂背景和主要變化[J].商業時代,2011( 17) .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