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澳大利亞少數民族政策的變化,梳理了澳大利亞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變革歷程,并通過分析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解讀澳大利亞現行的多元化少數民族教育政策。并從澳大利亞的少數民族教育政策中得到一些對改善我國少數民族教育政策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澳大利亞;多元文化;少數民族教育政策;中國
作者簡介:曠群(1974-),女,湖南漣源人,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講師。(上海 200108)
中圖分類號:G6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7-0011-02
少數民族的教育作為影響多民族國家地區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一直以來都是民族問題的重中之重。政府通過教育提高少數民族的整體素質,促進其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使之主動適應社會的發展。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澳大利亞政府的少數民族政策在經歷了具有較強歧視性的白澳政策、同化政策之后,逐步演進到多元化政策。其完善的教育政策保證了非白人移民的受教育權力,極大程度地提高了教育的公平性。政策實施之后效果凸顯,各州和區的各階層在校土著學生數量大增,土著民族大學生的數量則經歷了從無到有的變化。
當前,國內有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澳大利亞的少數民族教育進行了研究,如有學者對澳大利亞政府有關土著人教育政策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深入討論,并以此為依據對內蒙古地區的少數民族教育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議。[1]也有研究將澳大利亞的少數民族教育與其他兩個移民國家——美國和加拿大進行了比較,闡述了少數民族相關法律對一個國家推進少數民族教育的重要性。[2]此外,陳立鵬和張靖慧基于澳大利亞民族教育立法的歷史背景重點研究了澳大利亞少數民族教育相關立法情況,歸納總結了澳大利亞民族教育立法的主要經驗。[3]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多元化的教育政策下,澳大利亞少數民族在融入到澳大利亞主流教育體系學習的同時也可以接受本民族的傳統教育,繼承和發揚本民族文化。同時也有學者提出在中國政府不斷加大對少數民族教育政策傾斜力度的狀況下,就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及培養出的人才質量而言,少數民族的教育水平與漢族仍有一定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少數民族教育政策不夠靈活,不能滿足民族多元化的需求。[4]然而,甚少有人對澳大利亞的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發展與現狀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
本文期望能通過對澳大利亞政府針對土著民族和移民的教育政策進行系統分析,發掘寶貴經驗,從而提出對改善我國少數民族教育現狀的一些可借鑒的經驗。
一、澳大利亞多元化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發展歷程
澳大利亞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發展歷程體現了澳大利亞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主旋律和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特征:最初,澳大利亞政府對土著民及非英語少數族裔實行歧視政策,將其排除于正常的教育系統之外;此后,試圖通過同化教育,使其放棄自身的文化身份,融入白人社會;同化政策的失敗促使澳政府實行了靈活的多元化少數民族教育政策。
為了更好地貫徹實施多元化的民族教育政策,澳大利亞政府采取了多項措施。首先,政府建立了各個層次的相關國家機構,設置專人專崗負責少數民族教育的實施和監督工作,如:總理直接領導下的多元文化事務辦公室和土著人事務辦公室、移民與多元化事務部、土著人與托雷斯海峽島嶼辦公室。這些機構在一些民間團體的配合下進行工作。其次,政府在少數族裔的語言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與財力,如:為確保非英語背景的澳大利亞人有機會學習英語,創辦了適合成人和兒童學習英語作為第二語言(ESL)項目,同時還實施LOTE(Language Other than English)項目,給移民提供在澳大利亞學習本族語言的機會。[5]此外,政府為各州各地區開展民族教育活動提供了充足的經費。不僅出資贊助為當地外來族裔提供相關培訓,為其爭取教育機會和權利、增強其歸屬感和身份認同,[6]同時也在本地族裔中展開系列活動教育人們尊重容忍外來文化。
澳大利亞政府在少數族裔的語言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及基礎教育方面采取了各種有效措施,以確保少數民族教育質量。
高等教育對少數民族有很多照顧。首先通過《全民享有的公平機會》的聲明保證來自不同國家和群體的澳大利亞人都有參與高等教育的機會。同時,提供專項撥款給學?;蚱渌叩冉逃鐣矙C構開展相關課程和跨文化的專業培訓。[7]聯邦政府設立土著民資助金,致力于提高土著人的高等教育入學率和成果機會的各種活動。[8]
充分考慮移民多元化的背景與語言情況后,政府還采取了諸多職業教育政策措施保證外來移民的就業。如:工作培訓、橋梁培訓等。工業關系部更是針對移民,通過獎勵改革的項目為調研非英語工作者的需求、編寫培訓材料和翻譯改革材料提供經費。此外,成立于1989年的海外技能認可國家辦公室負責制訂標準進行職業認證,以確保海外移民的技能和職稱能在澳洲勞動市場受到和當地居民同樣的認可、對待。
為了讓更多的兒童接受教育,政府要求不僅在普通公立與私立學校招收土著兒童,而且在土著民社區成立專門學校。該類學校的基礎設施、教學內容和方法盡量適應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與風俗習慣;教學模式上采用“土著教學輔助員制”,即聘用土著民作為教學輔導員,與有經驗的非土著民教師同時任教,促進師生、生生交流;在教學語言和內容上,采用“雙語與雙文化”的方式,讓學生在逐步掌握英語的同時能保留自己本族的文化和語言,從而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提高民族榮譽感。
此外,為了解決居住于偏遠的中西部地區原住民的教育問題,澳政府建立了以網絡為基礎的遠程教學系統和虛擬校區,將人員、信息和資料通過信息技術吸納入遠程教學平臺。通過該平臺,位處偏遠地區的學生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場所完成進行過獨特設計的較為彈性的課程。[9]
二、少數民族教育立法
在多元化政策實行的數十年間,澳大利亞政府逐步意識到少數民族教育對于整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要性,在加大對少數民族的教育投入后,政府也逐漸意識到僅僅靠多投入資金很難全面解決澳大利亞少數民族教育的發展問題。由此,政府制訂了很多法律條文,把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的目標、方法、策略、途徑、責任制等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相關法律的制訂以多元化民族政策為基礎,以保證少數民族的受教育權力為前提。實施多年的情況證明,多元化的教育政策不僅有效解決了澳大利亞少數民族的教育問題,還積極促進了民族團結,有力促進了澳大利亞經濟、文化的發展。
澳大利亞少數民族教育立法中以促進土著人教育的法律法規尤為突出。如:影響未來教育的《21世紀澳大利亞學校教育國家目標》中有數條與土著民族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強調包括種族、宗教、性別、文化、語言、殘疾以及學生的經濟和地理位置背景在內的因素都不應該影響教育結果;所有的學生應理解并認可多元文化和語言多樣性的價值。另外,《澳大利亞土著民族教育法案2000》更加具體地規定了方法和問責制度,同時,該法案將土著民族的學前教育入學率、職業教育培訓人數等納入部長年度績效考核指標。除此以外,澳洲政府還通過《高等教育資助法案》來保證聯邦政府設立的土著基金可以安全有效地用在土著居民教育上。2000年設立的《土著民教育法案》也規定要為土著民教育戰略行動規劃提供經費資助。
州和地方也制訂了一些法律法規提高土著居民在教育決策中的參與程度。其中有很多是為了增加雇傭參與教育的土著民人數,其中包括教師(助教、研究人員)、課程咨詢人員、社區聯絡人員、文化歷史、社會、原住民語言的教育人員等等。讓少數民族的畢業生能夠參與到少數民族教育的過程中不僅有利于解決土著人就業,而且土著人參與土著人的教育能夠結合民族特征更好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輔導。
三、澳大利亞少數民族教育政策對我國的啟示
澳大利亞的少數民族教育曾被認為是幾大發達多民族國家中進行得最為成功的,它既抵御了同化力量,拓寬了對本民族的了解,又延續了自己的民族遺產、培養了人們在多元文化社會中生活的能力,超越了各自的民族文化。我國在今后的少數民族教育發展方面可以借鑒澳大利亞多元文化教育中適合我國的政策和措施,推動具有我國特色的和諧的少數民族教育的發展。
首先,避免民族極端主義,發展多元文化教育。從澳大利亞初期對待少數民族尤其是土著人的政策可以看到民族極端主義的可怕,事實證明一味追求主要民族的單一發展,扼殺少數民族受教育的權力將導致社會的動蕩,也同樣遏制了社會的發展。以多元文化為核心建立教育政策,尊重所有民族的傳統文化,根據民族特點進行多元化的教育不僅提高了少數民族的整體受教育程度,而且在促進整個國家的和諧與進步上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應該汲取澳大利亞早期的教訓,極力避免走上民族極端主義的道路。
其次,加快民族教育立法進程,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澳大利亞少數民族教育的經驗說明了健全法制的重要性。我國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在大力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采取了多種的措施,出臺了多項政策,然而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其中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民族教育沒有完善的法律保障。我國應盡早確立相關法律法規,促進民族教育發展,從根本上改變現狀,切實提高少數民族教育質量。
第三,繼續加大投入,保證資金落實到位。澳大利亞政府為了能使少數民族教育達到良好的效果不惜投入重金。事實也證明,經費的保證是澳大利亞少數民族尤其是土著民教育發展的堅實基礎。我國少數民族較為集中的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狀況比東部發達地區落后很多,隨著世界一體化和科技的飛速發展,平均教育水平不高的少數民族地區競爭劣勢更加明顯。有必要加大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經費投入,從而促進少數民族教育的快速發展,同時需要更好地保證??顚S谩?/p>
第四,針對實際情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是世界有名的,在少數民族教育中職業教育也占了相當的比例,這不僅使少數民族學生的入學標準有所降低,而且畢業后更容易找到合適的工作。而當前我國的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層次比較單一,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開展得很不充分。因此,大力促進少數民族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技能型人才是很關鍵的。
最后,加強少數民族的學前和基礎教育。澳政府非常關注土著民的學前教育,并且把學前教育列為優先發展的領域。在少數民族的兒童輟學率明顯高于漢族的中國,有必要把少數民族教育從頭抓起,把優惠政策拓展到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領域,切實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基礎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蘇立維.澳大利亞政府對土著居民的教育政策及對我區少數民族教育的啟示[D].蘭州:蘭州大學,2008:30-35.
[2]賀素華.美、澳、加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7,(6).
[3]陳立鵬,張靖慧.澳大利亞民族教育立法及啟示[J].民族教育研究,2011,(3).
[4]楊洪貴.多元文化主義的產生與發展探析[J].學術論壇,2007,(2).
[5]呂華.澳大利亞雙語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6]劉天驕.澳大利亞多元化政策與華人華僑文化適應的互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
[7]于福堅.澳大利亞族群整合政策的演變[N].中國民族報,2009-11-20.
[8]孟兵麗.多元文化政策下的澳大利亞民族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5,(6).
(責任編輯: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