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曄?韓芳
摘要:新公共管理理論為我國政府經濟職能的重塑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對公共管理學科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分析經濟學對新公共管理實踐和理論形成的影響,進而重新審視公共管理專業經濟學教學的目標定位,提出新公共管理視角下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創新思路。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經濟學;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張曄(1972-),女,山東鄆城人,新疆農業大學管理學院,講師;韓芳(1975-),女,四川長壽人,新疆農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新疆農業大學教研教改項目(項目編號:2013GGKC06)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7-0145-02
一、問題的提出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第三次工業全球化浪潮的到來,現代通信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人類社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加劇,矛盾凸顯,許多經濟和社會問題的暴露使得現代政府在作為政治組織的同時還必須作為經濟組織承擔起管理經濟和社會問題的職能。傳統的以政治學和行政學為理論基礎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經難于滿足公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政府管理模式來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質量。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西方公共管理學界出現了一股稱之為“新公共管理”的思潮,并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政府改革運動。其最大特點就是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主張運用私營部門的管理來提升政府績效,以市場或顧客為導向調整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的關系。作為一種政府改革實踐,新公共管理模式在西方國家已取得了相當的成功。
當前,我國正處于計劃向市場的轉軌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加入WTO的現實,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建立起一個靈活、高效、廉潔的政府,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目標也正在于此。而改革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則是如何進一步劃分公共事務治理中政府、市場和社會等主體的角色,促進我國公共服務的市場化和公共管理的現代化。[1]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國的公共行政改革顯然可以借鑒“新公共管理運動”的經驗。
“新公共管理”理論為我國政府經濟職能的重塑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對我國公共管理學科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經濟理性與“新公共管理”
一般來說,“新公共管理”不僅指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生于西方國家公共管理領域的改革,一種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更為重要的是,在改革實踐中,這種政府管理模式已經逐步形成一種彌補傳統行政模式缺陷的新的理論范式。無論以哪一種形式存在,“新公共管理”都是經濟理性在公共管理領域的滲透和傳播,是公共管理部門依托經濟理性對傳統體制進行的一場具有深刻意義的改造。[2]
作為一場政府改革運動,“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引入“企業化政府”的概念,即在公共領域引入競爭機制對公有企業進行私有化改造、政府的權力分散與下放、公共業務的合同外包、政府的績效考核和評估等。[3]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它包括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員工參與決策與管理過程、放松管制并推進績效目標管理、信息技術的利用、顧客服務、使用者付費、合同外包、取消壟斷性管制規定等主要內容。[4]作為一種新的理論范式,“新公共管理”以現代經濟學作為理論基礎,不僅從現代經濟學中獲得諸多理論依據,還借鑒了私營部門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如績效管理、目標管理、組織發展等。休斯認為,經濟學,特別是公共選擇理論、委托代理理論和交易成本理論融合到新公共管理中,取代了官僚組織中高層人員信奉的傳統公共行政觀念。[5]
總之,經濟學在理論和實踐上對“新公共管理”有著重要影響。它不僅對“新公共管理”運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還為“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新公共管理”視角下經濟學教學的目標定位
在當今我國公共行政改革可以借鑒吸收新公共管理理論的背景下,經濟學對于公共管理專業學習和研究的重要性凸顯。然而,長期以來,作為公共管理本科專業的基礎課,經濟學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其原因在于:首先,經濟學通常在低年級開設,因此學生習慣于把經濟學當成類似高等數學、英語等的公共基礎課,而沒有認識到經濟學和公共管理之間的關聯及其對公共管理專業的指導性作用;其次,從教學內容上看,經濟學具有理論抽象、圖形多且復雜、數學知識運用頻繁等特點,對于文科生占大多數的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學生而言,對經濟學的懼怕多于興趣。在這種心理下,大部分學生在學完這門課程之后,對所學知識感到既混亂又茫然,根本搞不清楚經濟學究竟要研究什么和解決什么,更不要談經濟理性的培養。最后,由于經濟學教學內容多,教學中往往采用“滿堂灌”的傳統方式,容易造成課堂教學沉悶枯燥,教學效果并不好。
為此,必須重新審視公共管理專業的經濟學教學目標,合理地定位對于“新公共管理視角下”經濟學的教學工作尤為重要。[6]下面從兩個方面來考查經濟學課程的定位。
1.新公共管理運動對學科建設的影響
英國被認為是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先驅,以1979年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上臺為標志,其改革主題曾被有關學者概括為:私有化、分權化、競爭機制、企業精神、非管制化、服務質量、對工會力量的限制。[7]這場改革給20世紀20年代已經誕生的公共行政學科帶來了很大沖擊,以政治學、法律、社會分析等社會學課程為主的傳統組合已經不能滿足培養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的需要,英國各大學的公共行政專業的課程設置開始轉向以經濟學為基礎的課程組合,隨著經濟學、公共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課程的進入,公共管理學科逐步取代公共行政學科,成為培養未來政府公務員的基礎學科。
2.經濟學理論對公共管理實踐的影響
經濟學理論對公共管理實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官僚制弊端的分析和以市場為基礎的制度設計兩個方面。公共選擇理論認為由于官僚制的存在使政府組織的供給具有壟斷特性,造成政府面臨組織機構規模的不斷膨脹和效率愈發低下的困境,解決出路就是打破政府壟斷,引入市場、準市場機制,通過服務簽約外包的方式建立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的競爭,提高公共物品及服務供給的效率。委托代理理論被用于分析政治家和下級官僚之間的科層關系,作為委托人的政治家和作為代理人的官僚之間存在著利益的不一致性,代理人有可能為追求個人利益而犧牲委托人利益,而政治家為監督雙方利益上的不一致則需付出更多的代理成本,為此,需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交易成本理論認為,官僚組織壟斷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的模式將會產生巨大的交易成本,從而無法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因此,應引入市場機制將公共產品和服務轉由非官僚組織承擔,以降低交易成本。同時,經濟學還借鑒了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提出了基于市場的公共政策設計。
綜上,經濟學的理論和分析方法為“新公共管理”實踐開創了思路,“新公共管理”運動的發展又催生了公共管理學科的形成。因此,作為公共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經濟學應該定位在經濟理性思維的培養以及經濟學分析方法的學習上,這樣的課程定位既是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養的需要。
四、“新公共管理”視角下經濟學教學模式的創新思路
基于以上認識,為實現公共管理專業經濟學教學目標,需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變革。在借鑒國內外大學應用能力培養經驗的基礎上,現嘗試提出“新公共管理”視角下公共管理專業經濟學教學模式的創新思路。
1.設計體現“公共管理”特色的教學內容體系
對公共管理類專業而言,經濟學課程的內容設置應在保持其基本內容體系不變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增加和刪減處理,從而突出“公共管理”特色。適當增加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產品的供給、公有資源的管理、稅制的設計等方面的內容,在講述各經濟理論的同時,加大對政府出臺的各類經濟政策的分析,從而闡明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機制。同時,對于較難的理論模型及數學推導部分則可以進行簡單化處理。經濟學教學內容體系調整的目標在于引導學生運用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分析政府公共政策,提高實際應用能力。
2.采用引導—互動式教學法,實現講授和自學相結合
“引導—互動式”教學模式是指通過教師的引導,采用互動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實現教師講授和學生自學相結合,“聽、說、讀、寫”相結合的授課方法。教師的引導主要通過講解要點、理清思路、啟發思考、歸納問題、設計練習等來實現,學生的互動參與主要是通過自讀自學、問題質疑、展開討論、答題寫作、遷移創造等形式完成。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把經濟學理論分成基本理論和由基本理論推演而來的擴展理論兩類。以彈性理論為例,需求的價格彈性部分屬于基本理論,教師需在課堂上進行重點講解,而需求的收入彈性、交叉彈性、供給的價格彈性等,則屬于擴展理論,教師完全可采用啟發式教學或學生自學方式進行。
3.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增加輔導課環節
在不增加公共管理專業經濟學課程總學時的基礎上,在每一章結束時,增加兩學時輔導課,用于課程重點、難點、習題的講解及案例討論。利用輔導課,教師就可以通過案例引導學生深入討論投資、政府稅收、政府轉移支付、進出口等因素對國民收入的影響。案例討論是輔導課環節的重要內容,教師根據授課內容選擇案例,學生采用小組討論、自由辯論等多種形式就某個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論運用能力。
4.建立多手段的綜合考核體系
針對公共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學生考核采用期末考試和平時考核綜合評定,平時考核包括日常作業完成情況、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讀書報告(經濟學領域的名著)的撰寫等項內容。在各種考核形式權重的設置方面,要增加平時考核的權重。建立多手段的綜合考核體系,可以引導學生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技能訓練與能力培養。
5.建立突出“公共管理”的特色的實用性的案例庫
公共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決定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注重理論與實踐的交融貫通以及實際能力的培養。案例教學可以將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以及獨立思考、主動求知和應變能力。目前,各類經濟學教材中雖然包含很多案例,但較少涉及公共管理部門。對于公共管理專業的經濟學而言,相應的案例選擇就應契合學科和專業背景,多采用公共部門的管理事件和場景作為案例。
五、結語
在我國可以吸收借鑒新公共管理理論指導公共行政改革的背景下,以培養未來政府公務員為目標的公共管理專業應順應時代的發展,審視經濟理性對于公共管理的影響,調整經濟學教學的目標定位,創新教學模式,從而培養新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加速我國公共部門管理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顏佳華,易承志.走向一種理論范式的新公共管理——兼論對當代中國公共行政改革的啟示[J].公共管理高層論壇,2008,(1).
[2]陳國權,曾軍榮.經濟理性與新公共管理[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
[3]陳天祥.新公共管理:效果及評價[J].中山大學學報,2007,(2).
[4]Hood,Christopher.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J].Public Administration,1991,(1).
[5]歐文·E·休斯.公共管理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1.
[6]劉炯.課程分野、定位與案例的選擇——公共管理“視角”下管理經濟學教學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0,(27).
[7]P.Thompson.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in a Period of Radical Change:1970-1992[A].in,N.FIynn(ed.).Change in the Civil Service[C].London:CIPFA,1994.
(責任編輯:宋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