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勇 應巨林 任強 鄒良影
摘 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積極推進高職公共基礎課程改革,需樹立為專業服務的意識,培養高職生的職業素質為核心,堅持工學結合模式為切入點,貫徹“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
關鍵詞:就業導向 課程改革 專業服務 職業素質 工學結合 課程目標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a)-0134-02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教育部原部長周濟曾指出“職業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要牢牢把握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辦學方向”。高職生的就業已成為職業教育的一項民生工程。高職生要想求職應聘成功,除了所掌握的專業水平外,用人單位更加看重其綜合職業素質水平,這些是專業課上無法給予的,而公共基礎課正好可以彌補。一般而言,大學公共基礎課程主要包括兩課如毛概、法律基礎等課程,對其政治思想、法律知識的教育;語數外類課程對其寫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外文的讀寫聽說能力的培養;計算機基礎類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基本的上網操作、信息檢索能力;大學體育類課程能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這些課程的教學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占據著核心地位。誠如職業教育專家陳慶合教授講到在職業教育中,專業課與基礎課的關系就像“紅花和綠葉”,缺少哪一樣都不行。
1 公共基礎課在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性
(1)公共基礎課程改革是增強高職生專業素質的需要。2000年1月,《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規定了高職高專教育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開設一定的基礎課是有必要的。正如科學家愛因斯坦尖銳地指出: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對高職公共基礎課的研究和實踐還不夠深入,在公共基礎課的教學中仍然受“學科本位”的影響,課程體系上強調學科理論的系統性,完整性,不能很好的與專業課程搭配,滿足專業需求;教材選擇上雖然各高職院校都使用高職高專教材,但這些教材大多是本科教材的“壓縮型”,并且課程內容上講究面面俱到,甚至偏多、偏難,脫離學生實際,脫離生產生活所需;教學方法上雖然也引入了諸如啟發式、探索式的方法,但只重其形未得其髓,依然未能真正做到以生為本。
(2)公共基礎課程改革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需要。高水平的教學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也是高職教育改革成功的關鍵。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師大多畢業于本科及以上層次的院校,一直以來接受著本科生培養模式的熏陶,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論和教學訓練的基礎,對理論知識傳授有較強的適應性。但相當多的教師面對以職業技能訓練為特點的高職教育,由于缺少相關職業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的訓練,要適應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服務并服從專業技術教育要求,往往是重理論講授,輕實踐動手訓練,心有余而力不足。
(3)公共基礎課程改革是職業崗位發展的需要。職業崗位的多樣性決定了職業能力的多樣化,不同的職業能力,需要不同的文化基礎。高職教育對于每個學生都只能作為終身學習的一個環節,公共基礎課必須為學生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留出一定的發展空間。大學生要在職業崗位上做出成績,成就事業,除了要完成自己的專業學習之外,還必須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職業素質,具體來講主要包括德性的修養、知能的修養、身體和心理的修養、職業道德修養等都是成就事業的必要條件,基礎課在這些素質的培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高職教育公共基礎課程改革的趨勢
(1)以就業為導向的公共基礎課程改革需樹立為專業服務的意識。文化基礎知識的傳授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與專業相結合,以“必須、夠用”為尺度。“必需”是指公共基礎課理論的講授要滿足專業課程、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需要,“夠用”是指公共基礎課不再追求自身系統性和邏輯嚴密性,應強調教學內容“學以致用、學為所用、學有所用”。公共基礎課教師需要根據各專業教學模式的要求,依據“必須,夠用”為尺度,不僅要參加自己學科的教研室活動,更要定期參加各專業的教研活動,了解各專業對公共基礎課知識的需求;對照“能力中心、就業導向”的辦學理念,打破過分強調學科性、系統性、邏輯性的教學做法,根據專業知識結構與專業教學特殊需求選擇相應的課程內容,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經常要用到復變函數的幾類變換;設施農業專業的田間試驗中需要用到統計中的幾個常見統計分布,則應該在高等數學教學中針對不同專業穿插相應的專業模塊;國際貿易專業則應根據外貿職業特點需著重提高學生英語聽、說應用能力。這樣做能更好的滿足專業教學的需要,使教學大綱和內容與專業課相融,解決基礎知識與專業課接軌的問題。
(2)以就業為導向的公共基礎課程改革需以培養高職生職業素質為核心。職業素質是包括職業能力、職業知識和職業道德素質在內的統一體。公共基礎課程的功能除了為學習系統的專業知識服務外,更重要的是培養今后與就業相適應的職業素質。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突破狹窄的知識基礎觀,針對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新增設必要的基礎課程;突破現有課程單一優化觀念,通過課程整合,構建包括多門基礎課一起的模塊群課程。突破就基礎論基礎的觀念,在教學方法上可推行新的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例如在課堂上對實際問題的求解而引入數學建模,通過建模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與創造思維能力以及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理論。
(3)以就業為導向的公共基礎課程改革需堅持工學結合模式為切入點。工學結合是一種將學習和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以課堂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以更好地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工學結合模式體現了職業教育新的價值取向,使課堂教學由封閉式走向開放式,針對這種趨勢,公共基礎課教師應做出相應的調整。①積極參與“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調查企業對職工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具體要求,以此為基點,在教學過程中選擇與學生正在從事或將要從事的職業崗位特點相適應的內容;②參加教研活動:各系教研室在制定本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時應邀請一些公共基礎課教師參與討論,掌握專業課教學需要哪些文化基礎知識,明確文化知識講授的數量和深度。③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增加實踐環節,如在《思想道德》課上可以采取參觀優秀企業,訪問先進人物,參加義工等形式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及職業精神;與專業課合作教學,將教學內容模塊化融入到專業課程中,如在《應用寫作》課中指導學生制定工作計劃、擬寫實習總結等。④采用能力考核為主,知識考核為輔的評價體系:改變以往卷面分數評定學生成績,引入“工、學”結合在一起,分階段分模塊的考核方式,如《就業指導》課考核學生擬寫職業生涯規劃、拍攝一段成功人士訪談錄像、設計求職簡歷等。
(4)以就業為導向的公共基礎課程改革需貫徹“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三位一體指課程目標要體現“質量、效益、發展”的要求,突出基礎性、人文性和職業性的課程功能。課程的質量標準體現在課程體系改革圍繞專業教育目標,保證學生崗位職業能力、學習能力充分發展,保證學生道德、人文、身體、心理、創業和創新素質全面提高;課程效益指既包含滿足就業需求和學生終生學習的社會效益,也包含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教學效益,使學生能更好地結合未來的職業崗位要求。課程的發展既是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職業綜合能力、持續發展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種素質相融合,又是理論聯系實際,專業教育與思想教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結合。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明確,才能提高課程改革的效率,才能最大限度的增強學生的專業學習,提高就業競爭力。
高職公共基礎課程改革任務任重道遠,不是一朝一夕的可以完成的,勢必需要學校管理者,課程實施者,以及校外企業人員的共同參與。高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就業作為民生之本,探索公共基礎課程改革,將使高職教育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陳家頤.高職公共基礎課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5,11:65-66.
[2] 劉淑一.高職公共課程整合模式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0,15:90-91.
[3] 王聯合.公共基礎課教師在高職高專學生專業培養中的作用[J].教育與職業,2008,29:113-114.
[4] 金朝躍.高職教育公共基礎課多模塊教學的整合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8:28-29.
[5] 潘亞兒.基于素質教育的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職教通訊,2011,24:4-6.
[6] 章劍林,江錦祥,劉青云,等.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與實踐[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57-60.
[7] 黃獻紅,許文林.工學結合模式下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0,1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