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利
摘 要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現實相脫節的問題,阻礙的思想政治主渠道作用的發揮。本文主要介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范疇,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可以對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實效性
把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所在。一方面,高校使受教育者獲得從業的專門知識,為他們畢業后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使他們在日后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水平和職業道德。但是面對社會環境的影響以及高校本身一些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的事實日益凸顯。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相關理論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的影響,使他們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我國特指“無產階級培養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動”。實效性,“就一般意義而言,是指人們依據一定的目標,為完成某項工作任務而采取的各種行動、舉措所達到的實際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則用來表示,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受教育者所產生的影響,包括心理及其行為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瑞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其實際仍然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
首先、教育理論內容較為刻板、陳舊。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由于課堂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甚遠,教學內容陳舊,學生在課堂上“被灌輸”,對教學內容無法做到消化和吸收,最后也會導致為了拿到學分而只會對考試內容死記硬背,更不可能將教育理論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以達到改善自身行為的效果。
其次、教育模式比較單一、落后。灌輸式、填鴨式的授課模式弊端越來越顯現。在大課教學中,只注重學生群體,而相對地,學生個體就被忽視。另外許多高校會在校園文化藝術節為學生免費放映一些紅色電影,利用這種視聽結合的方式,顯然比課堂教師的單純說教對學生的影響更為巨大。可是如果未能讓學生在欣賞之余認真體會,這種模式也不會起到它應有的效果。但高校往往無法將這一內容融入到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種現狀。
最后、教育存在形式主義的傾向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被強調過多,這種只強調形式而不注重內容的教育方法便愈發顯得不合時宜。長此以往,就出現內容與形式不相一致的現象。教育者總是希望通過各種形式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付諸實施,卻忽視了這種形式與其教育內容之間的一致程度,不免給人留下“只做表面文章”的印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形式主義不但會造成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創造性的抑制,而且也會使教育對象對教育形式產生抵觸心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存在問題的根源
要想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理性而全面地分析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原因,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前提。
首先是市場經濟的一些負面特征會對大學生群體產生不利影響。在學校期間,一些學生學習專業技能為將來做準備,不知不覺忽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他們認為這些內容不如自己多學些職業技能來得實在。這樣就會導致大學生思想上:一方面是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另一方面,他們注重個人利益,甚至產生利己主義等極端態度。這勢必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發揮。
其次是多元文化的沖擊。由于現今各國加強了相互之間的交流,使得過去相對單一、封閉的思想領域變得開放,人們受到多元化價值觀念的影響。一方面,全球化使人們的眼界更加開闊,思維更加靈活,而另一方面,使人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和看法缺乏一個理性而明確的標準,高校大學生更是如此。在這個過程中,本來便對一些不良現象感到不滿的學生,可能更加懷疑國內現行制度的可行性,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最后是網絡環境的挑戰互聯網的普及,不僅使人們的交流更加便捷,而且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高校大學生中,通過瀏覽網上信息,他們初步了解到各種社會現象,對其作出符合自身的價值判斷,并可能通過相互交流的方式來達到信息的互動和傳播。在這個過程中,各種不同的觀點、價值觀甚至是一些不良信息也可能被大學生所接受,這極有可能會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心理健康等產生重大影響。
四、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路徑
首先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由于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大學生思想上發生了一些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充分考慮到這些問題。高校應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進行相應的創新與發展,使其更適應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將他們一些消極觀念通過更加合適的課程內容的講授得到糾正,另外也使其在理性思考后,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運用于實際學習和工作中,指導自己的行為。
其次探求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改進,同時需要借鑒國內外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成功經驗。另外對于過去高校所使用的一些傳統方法,要在改革的過程中賦予其新的內涵,使其更好地服務于高校思政工作。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方面,應鼓勵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高校應將社會實踐列入課程內容中,并且適當給予一些優秀團隊以活動經費,完善鼓勵機制。在實踐活動結束后,學生可與教師一起探討存在的問題,陳述自己的看法。
最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承擔者。這支隊伍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高校教育對象的素質高低。加強隊伍工作,使其在職責范圍內恪盡職守,同時加強協作,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能動性。重視思政工作中的人才培養,鼓勵他們根據工作需要,參加進修學習或進一步攻讀學位。尤其是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思政專職教師,及時改進教師隊伍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劉強.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龔紅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民營科技,2009(10):82-83.
(作者單位:大連海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