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前


省委十屆三次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川東北經濟區,將其培育為支撐四川發展的新興增長極。如何把握機遇落實省委戰略部署,推動川東北經濟區加快發展,盡快成為四川發展的新興增長極,是當前擺在川東北經濟區面前的重要任務。
川東北經濟區發展現狀
開發力度正迅速加大
川東北經濟區擁有較豐富的能源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旅游資源和人力資源,且靠近經濟較發達的成都、重慶和西安三大都市圈,具有一定區位優勢,開發價值大。
近年普光氣田等已投入開發利用,成為我國三大天然氣能源生產和西氣東輸重要基地之一,是主要的特色優勢產業。隨著天然氣的開發,天然氣產業鏈正逐步形成,我國新的重要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已現雛形。此外,生物資源開發、旅游資源開發和其他礦產資源開發等也已起步,發展潛力與空間較大。
2012年,川東北經濟區經濟增速為13.9%,比全省平均(12.6%)高1.3個百分點。即使增速最低的達州(13.6%),也超過了成都(13.0%)、德陽(13.0%)和綿陽(13.3%)等經濟較發達城市。
發展基礎和條件已經具備
西部大開發以來,川東北經濟區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條件已得到較大改善。目前區內分布有寶成、襄渝、達成、達萬、廣巴等鐵路線,包茂、京昆、成南、廣南、南廣、廣巴、南渝等高速公路,南充高坪、廣元盤龍、達州河市等機場,南充港、廣元港、廣安港等水運港口,交通已較為通暢。
天然氣、水能、煤碳等能源豐富,分布有中石油川東北氣礦、廣旺煤田、華鎣山煤田、寶珠寺電站,華鎣山電廠,廣安電廠等眾多能源設施。同時已建成通訊和信息網絡骨干體系。已形成大中小城鎮體系,基礎設施和產業園區初具規模。
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以來,川東北經濟區面臨有利的發展機遇。全國重要天然氣開發與加工利用基地建設、國家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攻堅工程、廣安川渝合作示范區建設、川東北城市群建設等,為川東北經濟區加快發展成為四川新興增長極提供了政策、項目、資金等有力保障。
川東北經濟區發展短板
發展水平相對落后
2012年川東北經濟區人均GDP(以年末匯率計約18874元)僅為全省平均值(29579元)的63.8%,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約17480元)和農村人均純收入(約6579元)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鎮20307元和農村7001元)。以人均GDP、工業化率(41.9%)、三次產業結構(21.5∶50.8∶27.7)、城鎮化率(36.1%)等指標綜合衡量,仍處在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過渡階段(見表1)。
四川全省總體(工業化率45.2%,三次產業結構13.8∶52.8∶33.4,城鎮化率43.5%)則已經進入到工業化中期階段,兩者間的綜合差距大約在3~5年。川東北經濟區也是四川貧困縣和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
區域發展不平衡
2012年人均GDP廣安最高,為23410元;巴中最低,為11823元。廣安人均GDP是巴中的1.98倍。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廣安最高,為19973元;達州最低,為16949元。廣安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是達州的1.18倍。農村人均純收入廣安最高,為7474元;巴中最低,為5387元。廣安農村人均純收入是巴中的1.39倍(見表2)。
工業化率達州最高,為47.9%;巴中最低,為26.2%。達州工業化率比巴中高21.7個百分點。城鎮化率南充最高,為39.3%;廣安最低,為32.9%。南充城鎮化率比廣安高6.4個百分點。
綜合分析,南充、達州、廣安、廣元四市之間發展差距相對較小,巴中與上述四市之間的發展差距相對較大。巴中是川東北經濟區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城市,這與巴中地處深山區、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差有很大關系。
加快川東北經濟區發展對策
明確定位,科學規劃
省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在川東北經濟區建設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農產品深加工基地,構建聯接我國西北、西南地區的新興經濟帶。
應在這一總體定位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明確定位。如建設西部重要的天然氣清潔能源基地、綠色生態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特色藥材生產加工基地、歷史文化和生態旅游目的地、川渝合作示范區、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等。
完善基礎,改善環境
進一步改善川東北經濟區的交通條件和城鎮基礎設施。加快完成巴達等鐵路和巴達、巴陜等高速公路,改善縣鄉公路通行條件,完善路網體系,建設好嘉陵江和渠江水運航線與港口。改善水電氣、信息網絡、通訊、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好各類產業園區,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平臺與載體。
更加注重公共服務等軟環境的改善。通過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發揮和完善市場機制的作用,優化政務服務環境,建設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清廉政府,切實落實國家和省給予的各項優惠支持政策,為企業、投資者和民眾提供公平、公正、完備、高效的發展環境。
瞄準特色,突出優勢
根據區域特點和市場需求,走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之路。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油氣化工、稀有礦產、有機綠色食品、區域特色優勢產品、觀光和休閑旅游等是市場需求發展的長期大趨勢。(下轉第15頁)
(上接第17頁)承接傳統產業的轉移。發揮區域資源的優勢,鞏固特色優勢傳統產業,承接選擇性轉移產業,形成各具特色優勢的產業集群。并在產業集群發展基礎上建設技術創新平臺,增強創新驅動能力,同時強化塑造培育品牌,拓展市場營銷,不斷增強區域發展的產業支撐。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在地域空間分布上,對產業、城鎮、次區域發展等,都應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科學布局。
如南充和廣安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區,交通相對便利,人力資源豐富,除可發展特色資源加工產業外,還可以較多承接產業轉移。而達州、廣元、巴中主要分布于大巴山等山區,資源較為豐富,應主要發展特色優勢資源開發及其加工產業。
伴隨工業化發展,加快促進人口向城鎮聚集,提高城鎮化水平,構建形成大中小城市和重點小城鎮合理布局的城鎮體系,建設西部重要的城市群。在“產城一體”發展過程中,應注意油氣化工、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冶煉加工、建材生產等行業特殊性,使工業園區與居住區和商業區科學合理布局,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
擴大開放,招商招才
應強化和完善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工作機制與激勵機制。要充分利用各種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平臺和途徑,精心規劃招商引資項目和招才引智重點,全力宣傳川東北經濟區的發展潛力與發展優勢,爭取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不斷取得突破。要突出“招大引強”和“重點突破”,爭取快速形成“眼球效應”、“示范效應”和“羊群效應”。要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招商招才渠道與方式,提高招商招才工作成效。更要做好招商引資項目落實推進,迅速形成加快發展的現實推動力。
保護生態,綠色發展
科學規劃資源開發的品種、規模、方式、技術和準入門檻。堅持“招商選資”,引進技術先進、注重環保、口碑良好的企業進行資源開發與深加工,并嚴格實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評一票否決。嚴格堅持環保設施“三同時”原則,嚴格“三廢”達標排放與安全處置監管工作。
促進企業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實現清潔生產。嚴格資源開發準入管理,加強礦山開采和冶煉加工監管,防止資源濫采濫挖,保證安全生產、生態和環境保護。加強流域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管理,保護好自然生態系統。
區域合作,共同發展
川東北經濟區內部合作應建立形成區域發展合作機制。成立區域經濟協作發展的領導協調機構,下設辦公室作為常設機構,負責日常協調落實聯席會議的決策。在合作內容上,應本著先易后難、互利共盈原則,從區域整體發展規劃、跨市基礎設施建設、跨市旅游線路和品牌打造、大流域開發和治理、區域生態建設和污染聯防聯控、人才和技術合作、區域整體形像宣傳等方面先行探索,積累經驗,逐步拓展推進。
(作者單位:四川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