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瑩
摘 要 延安精神包含豐富的理論體系,革命戰爭時期是奪取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事業取得勝利的精神動力,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事業中,是純潔黨員干部思想,端正工作作風的精神楷模。文章就延安精神的當代價值展開論述,突出其對于黨的建設偉大事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延安精神 小康社會 當代價值
一、當前建成小康社會面臨許多困難
黨的十八大會議進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部署,但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理想仍存在風險和困難。首先,干部精神滑坡現象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個別干部在成績面前容易滋生驕傲自滿、貪圖享樂情緒,鋪張浪費情緒,缺乏積極向上、充滿活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支撐。其次,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擴大。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我國是一個人口多,低子薄的發展中的國家,目前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只是剛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門檻。 再次,國內矛盾增多。國內仍存在就業壓力增大、生態壞境惡化、民主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困難,人民群眾仍面臨許多生存壓力,生活水平沒有達到完全小康。
二、弘揚延安精神是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需求
弘揚延安精神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社會條件。
第一,小康社會偉大事業中,仍需繼續借鑒延安時期維護社會安定的成功經驗,妥善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對破壞社會安定和諧的違法經濟犯罪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確保人民生命財產不受侵害。維護市場經濟建設秩序,加強經濟法律法規整頓,打擊經濟犯罪行為,確保市場經濟秩序平穩健康發展。增強群眾愛國熱情,喚醒民眾安全意識,保證國家安全不受外敵侵害,使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和諧,為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提供安定有序的社會條件。
第二,弘揚延安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精神支柱。延安精神作為凝聚人心、團結奮斗的堅實支撐,是戰勝困難的寶貴資源,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針對當前黨員干部存在的道德失范、精神腐化、為人民服務意識淡薄現象,需要黨領導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全黨人民,在全黨開展道德宣傳教育工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央八項規定,嚴格規范黨員行為,端正黨員工作作風,倡導全體黨員樹立共產主義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三,弘揚延安精神為建成小康社會明確政治方向。新形勢下,隨著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快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豐富,很容易滋生鋪張浪費、貪污腐敗等負面情緒,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實踐活動,堅持中國特色反腐倡廉,做到干部清正、政治清廉、政治清明,為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再次指明了方向。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責任意識,繼承和發揚延安時期勤儉節約的革命傳統,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既要果斷遏制腐敗現象,又要注重深化改革,健全機制體制,逐步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和條件。
第四,弘揚延安精神為建成小康社會動員群眾力量。馬克思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延安時期干部將密切聯系的優良作風作為自己言行的標準,關心群眾實際生活,為群眾參與抗日根據地選舉和大生產運動提供了當家作主的機會,黨的群眾路線走向成熟,成為歷史上黨群關系密切的光輝楷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強調弘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具有豐富的道德內涵,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建成小康社會所要達到的目標。
三、弘揚延安精神是時代發展的思想保障
首先,時代發展不會改變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中國共產黨將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堅持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要求黨員干部樹立下基層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接待意識,弘揚勤勉務實、勇于擔當的作風,將黨的群眾路線同黨的思想路線、組織路線和政治路線融為一體,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其次,時代發展需要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我們必須看到,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的經濟、科技、國防實力還存在巨大的差距,黨員干部應反對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抵制資產階級人生觀和價值觀,保持共產黨員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制止奢侈浪費、貪污腐敗現象,嚴格控制行政經費支出,整頓公款吃喝、公款高消費行為。
再次,時代發展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延安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解放黨員干部思想,教育教育干部克服主觀主義、盲目主義、片面性和絕對化,按客觀規律辦事,以解放思想、實事求的延安精神為指導,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和水平,端正共產黨人政治立場,集中精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早日實現提供思想保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中國延安干部學院.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的歷史經驗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
[3]黃宏.延安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