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雅姍 戴紹文
摘 要:本文通過構建精算模型對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再分配效應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政府負擔基礎養老金及預期壽命與實際壽命的差異,使得新農保具有代際間再分配效應,政府提供保費補貼使得新農保具有代內再分配效應;繳費年限、繳費水平、壽命、性別對新農保再分配效應有顯著影響;職保轉入新農保所預期得到的利益凈流入將遠低于直接參保新農保的凈流入水平。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再分配效應;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8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07-0053-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7.13
一、引言
《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即國發[2009]32號文件)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以下簡稱“新農保”)正式在全國鋪展開。新農保是一項旨在突破性解決農村老齡化問題的基本制度,其出臺就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作為一項基本社會保障制度,新農保必須具有一定的再分配效應以保障參保人的基本利益。特別對于經濟條件較為拮據的部分農村居民,新農保應通過發揮其社會財富的二次分配功能,對社會貧富差距進行調節。
許多學者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再分配效應進行了研究。侯慧麗(2011)利用國家統計局2009年城市住戶調查數據,從代際、性別、地區、收入、部門等不同方面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再分配效應進行了定量分析[1]。王曉軍、康博威(2009)利用統計模擬和精算方法,對不同就業、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性別、不同繳費年限以及不同壽命人群因養老保險制度安排產生的收入再分配進行測算和分析[2]。目前對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再分配效應的研究非常少。王翠琴、薛惠元(2009)通過構建精算模型對繳費補貼、壽命、繳費年限、投資收益率等因素對再分配效應的影響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3]。本文使用凈轉入額和凈轉入率對新農保再分配效應進行評估。同時,考慮到新農保的非常明顯的社會福利特征,對年滿60周歲的人的平均余命不采用139的計發月計算,而采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建立簡易生命表進行估計,分別測算了新農保代際間及代內再分配效應。此外,本文還考慮了從其他養老保險制度轉入新農保的情況,并對影響再分配效應的因素進行了分析。
二、模型構建
(一)模型假設
根據國發[2009]32號文件中相關政策規定(見表1),本文做出如下假設:
1.新農保于2009年實施試點,本文以2009年基礎測算年份,即假設所有參保人都在2009年參保。
2.新農保規定個人賬戶中個人繳費部分可以繼承,因此,無論參保人是否存活到年滿60周歲,其個人繳費部分的利益都不會受到損害,也不存在再分配問題,本文只考慮參保人能夠存活到年滿60周歲的情形。
3.新農保出臺時年滿60周歲以上的老人只可享受每月固定的基礎養老金,不存在任何保費支出,而形成利益的完全凈流入,其再分配效應只與壽命有關,本文對這部分群體不做深入討論。
4.假設地方政府給付的基礎養老金根據每年的物價和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調整。
5.新農保保費在每年年初繳納,養老金則在年滿60周歲后的每年年初領取。
6.參保人在2009年決定自己的繳費額度,繳費額度每年按照工資增長率進行調整,且參保途中不存在退保、轉出新農保的情形。
7.為簡化模型的設定情形,不考慮繳費不滿15年補足繳費的情形。即在2009年年滿45周歲的人參加新農保也同樣采取每年繳費的形式,并不另外補充繳足15年保費。
8.本文假設一旦參保人符合領取養老金的標準,其個人賬戶養老金按照當時的計發標準領取養老金直至死亡,不考慮期間可能出現的政府對養老金計發標準的調整。
(二)新農保再分配效應模型
新農保具有顯著福利性質的養老保障制度,從國發[2009]32號文件中可以明顯看到中央政策在向西部地區傾斜。同時,新農保關于基礎養老金的設定及個人繳費部分可繼承的規定決定了其具有利益凈流入的特性,存在明顯收入再分配的特征。
在新農保中,由于存在基礎養老金、政府保費補貼及實際生存年限可能大于預定年限的情況,導致參保人享有利益凈流入。用公式表示為benefit=Q+B+L。其中benefit表示凈轉移額的現值,Q表示基礎養老金的收益現值,B表示政府保費補貼的收益現值,L表示生存年限大于預定年限導致的收益現值。
1.基礎養老金收益
根據新農保規定,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高中央政府規定的基礎養老金標準,則基礎養老金給付標準為
Q=Q0×(1)
其中,Q0為新農保實施當年的基礎養老金標準,以年為單位,為660元①;f為地方政府根據原標準的一定比例調整基礎養老金標準的調整系數;a、b分別為參保年齡和退休年齡,a取值范圍是16~59歲,b為60歲;e60表示參保人年滿60歲的人的平均余命,[e60]表示的整數部分,即參保人在年滿[e60]周歲后領取了最后一次養老金并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死亡;■為合適的貼現率。
2.政府保費補貼收益
由于新農保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方式,集體和政府的補貼也能增加繳費總額,這部分可以用式(2)表示。
B=(A+S)(2)
其中,A為政府發放的補貼,S為集體補助的數額,r為個人賬戶養老金投資收益率。
3.生存年限的收益
新農保規定個人賬戶養老金月計發標準為個人賬戶總額除以139,即以139個月(11.58年)為該制度設定的年滿60周歲人的平均余命的標準,用m表示。新農保養老金為終身支付,即使被保險人個人賬戶養老金已經全部被支付完,政府也將按照原計發的養老金數額繼續向被保險人給付養老金,直至被保險人死亡。因此,如果被保險人壽命大于71.58年,得到額外的收益可以用下式(3)表示。
L=(3)
其中,P表示每月領取養老金數額,[m]同樣表示的整數部分即11。
按照新農保的規定,以X為繳費標準,g為平均工資增長率,則個人繳費形成的養老金總額為:
X(1+g)b-a-k(1+r)k(4)
加上政府保費補貼部分,參保人年滿60周歲時個人賬戶總金額為
X(1+g)b-a-k(1+r)k+(A+S)(1+r)k(5)
因此,參保人符合領取養老金標準后,其每年領取的養老金為
P=[X(1+g)b-a-k(1+r)k+(A+S)(1+r)k]×12÷139(6)
綜上所述,新農保制度的再分配效應可表示為
benefit=Q0×+(A+S)+
(7)
式(7)為凈轉移額的計算公式。如果用相對值轉移率來表示,則為凈轉移額與保費支出的現值的比值。在新農保制度中,參保人的支出僅為個人繳費部分,則轉移率公式為
Rbenefit==(8)
(三)數據來源及設定
1.政府根據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作為其調整基礎養老金的標準。經計算,從1990年至2009年,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年增長率為4.62%,則f=4.62%。
2.新農保的指導意見要求個人賬戶儲存額目前按照一年期存款利率計算收益。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自1990年到2009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計算平均數,r=4.325%。
3.2009年的政府補貼標準為每人每月至少30元,A=30。
4.政府鼓勵有條件的村集體實行集體補助。但由于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經濟還不發達,集體補助實施難度較大,故S=0。
5.假設貼現率與一年期存款利率相等,N=r=4.325%。
6.如文中無特別說明,則年繳費額X=500元。
7.由于GDP的增長特征與收入相似,這里假設農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一致。根據世界銀行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12年出版的《China 2030》指出,1995~2010年中國GDP每年平均增速為9.9%,2011~2015年將降為8.6%,2016~2020年為7.0%,2021~2025年為5.9,2026~2030年則只有5.0%的年均增速①。經過計算,6.5%為2009年至2030年的年均GDP增速,則本文中g=6.5%。
8.為探究新農保實施當年我國農村居民60周歲的平均余命,本文利用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關于鄉村死亡率的數據制作簡易生命表②,計算過程如下③: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的全國分年齡、性別的死亡人口狀況(鄉村)中各年齡組的死亡率mx計算得到各年齡組的死亡概率qx,其中qx=2mx/(2+mx)。
假設期初總共有10萬人(l0),各年齡組死亡人數dx=lx×qx,生存人數lx+1=lx-dx。
計算各年齡組生存人年數Lx=,總生存人年數Tx=Lx+Lx+1+Lx+2+L
則平均余命為ex=Tx/lx,測算結果如表2所示。
三、新農保再分配效應的測算
新農保具有鮮明的福利性質,對于任何參保人其凈收益都大于零。新農保再分配效應表現為代際間再分配及代內再分配。由于人們實際平均余命大于制度設計使用的平均余命,即e60>m,且退休后基礎養老金部分由政府全額承擔,存在代際間的財富轉移以支付年老者的養老金。政府保費補貼則是代內轉移支付,是當期勞動者財富的二次分配。參保人個人繳費部分由于可繼承、可轉出,不存在再分配效應。
(一)代際間再分配效應
新農保代際間再分配體現為每月養老金按照139的計發系數將個人賬戶總額發放完畢后,由政府負擔的對參保人的養老金的發放責任。同時政府還要承擔所有參保人退休后的基礎養老金,則代際間再分配效應為benefit代際=Q+L。
將上文參數輸入進行計算,得到代際間再分配效應結果如下:
可以看到,各年齡段的凈轉移額均為正數,轉移率均大于1,說明新農保存在代際間再分配,利益為完全凈流入,并且代際間再分配的利益流入已經超過參保人繳納保費的現值。隨參保年齡增加,凈轉移額減小,轉移率增加。
(二)代內再分配效應
代內再分配效應完全由政府提供的保費補貼實現,即對參保人每人每年不少于30元的保費補貼是由當期勞動者向當期參保人進行的財富再分配,即benefit代內=B。由于參數取值i=r,上式簡化為benefit代內=(b-a)A。可以看到代內再分配效應同樣全部為正數,與參保年限呈線性相關。代內再分配效應最大為16歲參保新農保的被保險人,為1320元的凈轉移額。最低是在2009年年滿59歲的參保人,為30元。代內與代際間總效應如表4所示。
四、新農保再分配效應的影響因素
(一)繳費年限對再分配效應的影響
由表4看到,雖然各年齡段參保人凈轉移額現值都為正數,但具體數值各不相同。隨著繳費年限的增加,即參保年齡越小,凈轉移額增加。如表5所示,凈轉移額隨著繳費年限的增加,其絕對數值在擴大。這里邊際凈轉移額表示增加一年繳費所能增加的凈轉移額的數值。例如,20歲的參保人如果增加一年繳費年限,即從19歲開始參保,預期可以增加855.23元的利益凈流入。雖然邊際凈轉移額隨著參保年限增加而減少,但其相對轉移率卻隨著參保年齡增加而增加。59歲參保的人的轉移率最高,為32.74%,而16歲參保則最低,為1.25%。邊際轉移率為增加一年繳費年限所增加的轉移率。表5中所有邊際轉移率都為負值,這是由于隨著參保年限的增加,個人保費所占比重增加,轉移率下降,但轉移率下降的趨勢在減小。
(二)繳費水平對再分配效應的影響
由于新農保參保人經濟收入及負擔能力不一樣,新農保規定了年繳費100元~500元共5個檔次的繳費標準,同時允許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加繳費標準。為比較不同繳費標準對再分配效應的影響,這里分別取100、500、1000、2000進行討論①。
可以看到,凈轉移額隨繳費額度增加而增加。例如當年繳費100元時,20歲的參保人預期凈轉移額為31151.1元,當年繳費為2000元時,凈轉移額將超過7萬元。這一特性是新農保對繳費較多者的鼓勵,體現“多繳多得”的制度設計思想。但與前文一樣,繳費增加將降低轉移率。特別是當繳費較高,同時參保年限較長時,轉移率將低于1。
(三)壽命對再分配效應的影響
壽命對于再分配效應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基礎養老金和超過預定壽命的養老金。用W表示壽命的最高限,則修正前文式(1)和式(3)分別為
當參保人年滿60周歲時,其轉移額為benefit=Q+B。當參保人年滿72周歲時,轉移額變為benefit=Q+B+L,這里對一個20歲參保的人為例,其利益凈流入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到,隨著參保人壽命的延長,其凈轉移額呈上升趨勢。由于個人繳費部分可繼承,則這部分一直歸屬個人所有。即使未存活至預期年限,也不會出現個人利益的流出。但由于72歲是作為凈轉移額計算的轉折點,壽命對再分配效應的影響在72周歲出現明顯的轉折。72歲之前,凈轉移額來源僅有基礎養老金和政府保費補貼,年滿72周歲后,代際間進行了再分配,并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提高了凈轉移額。
(四)性別對再分配效應的影響
由于男女性預期壽命不一致,導致新農保中男性和女性凈轉移額與轉移率的差異。從表2看到,60歲女性的平均余命為21.93,高于男性的18.85。女性壽命更長,其預期得到的再分配利益會更多(見表7)。
由上表可見,在不考慮男女繳費能力差異的情況下,由預期壽命長短導致的再分配效應比較明顯。女性凈轉移額均高于相同參保年齡男性的凈轉移額。
如果考慮到男女繳費能力的差異,新農保制度的再分配效應差異會縮小。一般而言,男性的平均工資水平高于女性的平均水平,其繳費能力也將高于女性,因此,在“多繳多得”的制度設計下,男性由于高繳費會抵消一部分因女性壽命較長而產生的凈轉移額的差異。據《1995—2005年: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報告》顯示,2003年城鎮單位女性就業人員的年收入是男性就業人員的81.9%①。假設男女性繳費標準與年收入直接相關,女性交納保費標準為男性保費標準的81.9%。這里假設女性2009年繳費標準仍為500元,男性為500/81.9%=610.5元,則新農保再分配效應如表8所示。
由表8可知,如果考慮到性別對保費繳納水平的影響,差額凈轉移額縮小了。仍以16歲參保為例,收入水平對繳費能力的影響導致差異凈轉移額從8699.27元下降到6179.95元。但工資差異對凈轉移率的影響是有限的,仍小于預期的平均余命差異對凈轉移率的影響。因此,相同參保年限的女性參保人將比男性參保人預期得到更多的利益凈流入。此外,隨著參保年限增加,凈轉移額的差異增加,但其差額轉移率卻在降低。
(五)跨制度轉接對再分配效應的影響
目前我國現存的養老保險制度有三種,分別是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以下簡稱“職保”)、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以下簡稱“城居保”)及新農保。2012年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征求意見。據2010年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農民工已有近2.3億人①。龐大的農民工群體使得我們不得不考慮農民工外出打工后返鄉享受新農保的情形。城居保的制度設計與新農保的設計幾乎一致,包括基礎養老金數額及個人賬戶養老金的計發系數,僅在繳費標準的設定上有所差異。因此,參保人從城居保轉入新農保后的利益凈流入水平與在相同年齡及繳費標準下直接參保新農保的人不會存在任何差別。職保區分個人賬戶及社會統籌賬戶,且保障水平較高,與新農保設計存在較大差異,這里僅討論職保轉入新農保的情形。
農民工參保職保將按照工資基數的8%繳納保費,但一般最低按照上年度當地平均工資的40%作為繳費基數②。根據2009年人社部的統計,農民工平均工資為1400元,而當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年工資為32244,農民工平均工資達到城鎮工資的40%,則按照其實際工資為基數繳納養老保險費。按照《暫行辦法》規定,職保參保人轉入新農保僅轉移個人賬戶部分,假設職保的參保人一直在職保繳費,直到退休才轉入新農保,且繳費比例不變,則凈轉移額計算公式調整為
其中,W為工資總額,W=1400×12=16800元,R為繳費比例,取值8%。則職保轉入新農保后再分配效應如圖2所示。
可以看到,由職保轉入新農保的再分配效應大大降低,凈轉移額遠少于直接參保新農保的凈轉移額。由于新農保政策支持力度較強,而職保轉移至新農保僅轉移個人繳費部分,喪失了參保新農保可以得到的保費補貼,這種福利補貼上的差異最終反映在二者凈轉移額的巨大差距上。
五、總結
新農保具有明顯的福利特征,體現為所有參保人都享受利益的凈流入。政府的保費補貼使得新農保存在代內再分配的特征,而預期平均余命與養老金計發系數的差異及由政府負擔的基礎養老金又使得新農保具有代際再分配的特點。新農保鼓勵長期繳費的制度設計使得繳費時間越長,參保人所得到的凈轉移額越多,但其自身繳納的保費的比重將會增加。繳費水平對再分配效應也有影響,具體表現為繳費越多,凈轉移額增加,而凈轉移率下降。各參保人壽命的不一致導致再分配效應的差異。以72周歲為轉折點,72周歲后,參保人不僅可以享受基礎養老金及政府保費補貼的凈流入還可以享受政府負擔的額外的養老金的凈流入。一般來說,由于女性平均壽命更長,女性比男性得到的凈轉移額多。但由于男性平均工資水平比女性高,可以抵消一部分由于壽命差異導致的凈轉移額的差異。新農保與城居保一樣都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礎養老金和保費補貼,因此,從再分配效應來說,盡管職保保障程度較高,但由于職保轉入其他制度僅轉移個人賬戶,沒有體現對農民的福利補貼,其轉入新農保將損失很大部分凈轉移額。因此,對于確定將來要回到農村養老的群體來說,建議直接參保新農保以獲取更多凈轉移額。
(責任編輯:湯戈于)
參考文獻:
[1]侯慧麗.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再分配效應[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王曉軍,康博威.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應分析[J].統計研究,2009(11):75-81.
[3]王翠琴,薛惠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收入再分配效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8):14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