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櫟娜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國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指出旅游學科建設和專業課程設計不能完全符合我國快速發展的旅游業需要,并提出了應對的方案。
關鍵詞:旅游;高等教育;才培養
我國的旅游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是在改革開放后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20世紀80年代,只有大專或中專職校設有旅游管理課程,到20世紀90年代,很多旅游高等院校開始開發學歷項目,以此應對旅游業高層次管理人員匱乏的現狀。2009年以來,教育部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精神,積極整合旅游教育資源,引導普通高等學校加強旅游業相關學科專業的建設,為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截至2011年,全國旅游高等院校已達到1115所,其中完全的旅游高等職業院校20余所,設旅游相關院(系)的普通高等院校和高等職業院校分別達到260余所和220余所,設旅游相關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和高等職業院校分別達到270余所和330余所。全國旅游院校旅游相關專業在校生共計108.33萬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數為59.98萬人,畢業生數為15.97萬人。
然而,從我國快速發展的旅游人才需求看,現有旅游高等人才的理論基礎、知識和能力結構還不能完全適應現代旅游業的發展,旅游高等教育還有一些與旅游發展不相適應,需要繼續加以研究改進。
一、旅游學科與專業建設仍然任重道遠
盡管許多學者對旅游學科的體系和性質都作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缺乏旅游理論體系的支撐,目前旅游學科還沒有最終形成,旅游學的學科地位還不穩定,影響了學生學術的上升通道,進而影響到了旅游管理專業的生源質量和行業就業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旅游業和旅游教育的發展。從專業設置上看,2012年教育部在旅游管理學科下設了三個專業,同時對旅游院校設立新專業(方向)給予了高度重視,各院校已經開設了近30個與旅游密切相關的專業(方向)。然而對于旅游業這個廣泛的研究領域來說,較為完備的專業教育體系尚值得旅游教育界進行深入探討。
二、現行課程與學生實際就業需求存在差距
旅游教學內容大都缺乏實際的應用性,只注重理論教學。并且我國的旅游專業大部分都是從其他專業的教學轉變來的,在教學內容教學設置以及教學課程安排上都缺乏專業性以及實用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存在著各種問題。許多院校在教學內容設置上還存在一些與原來教學內容相關或者相近的部分,比較混亂,嚴重制約了學生專業能力的發展。同時,在原來以旅游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中,旅游學科按照本學科自身的知識體系和邏輯體系選擇教學內容,容易忽視相鄰學科之間、旅游學科與分支學科之間在一些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框架上的相似性問題,從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出現了一些會被不同學科從不同角度反復講授的問題。這樣的重復性教學無疑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會浪費學生的時間。因此,我們的教學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提高學生的旅游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如果涉及以前的教學學科,我們也應找準與旅游教學最佳的契合點,在學生學習旅游知識的基礎上拓展知識面,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
2012年,教育部發布最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的本科專業目錄在管理學的學科門類下單獨設立旅游管理的專業類,該專業類下設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等專業,旅游管理的專業類今后將和工商管理類平級。這一學科隸屬關系的調整和下屬新專業的確定,必將使得國內眾多高等院校的旅游相關專業面臨轉型、整合的前景。
我國旅游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歷程,和專業的建設與調整有重要的關聯。1978年國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正式成立旅游教育機構,先后與8所高等院校聯合開辦旅游系,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旅游教育的發展和課程結構建設。隨著20世紀90年代高等教育的繁榮,越來越多的院校開設旅游專業。在此過程中由于各院校專業依托不同,形成的課程結構類目繁多。如依托于地理學的課程結構的重心放在了旅游資源開發;依托于經濟學的課程結構的重心放在了旅游經濟宏觀管理。為改變旅游專業過熱和學科設置混亂狀況,1998年教育部將旅游專業設置為管理學,成為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之下的一個二級學科。然而,原來的學科隸屬關系使得工商管理核心課程占了較多課時,真正留給旅游管理安排專業課程特別是實踐教學的課時有限,導致旅游院校教育專業特點不突出,教學計劃和培養目標不夠明確。
各旅游高等教育機構應抓住專業調整機會,對旅游相關專業的培養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一系列的調整,以適應旅游學科新的發展方向,應提出國際化視野下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設計,創建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旅游教學模式。在國內外旅游教育領域起到了創新與探索的領頭作用,真正實現世界旅游管理教研重地的建設目標,探索出“全球產業領袖”的人才培養模式。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