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峰德
農村學困生的教育是農村初中階段教育教學中的一大難點,而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更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心理障礙造成成績下降而厭學的學生較多。一個教育工作者應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學好的潛能,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消除心理障礙,讓他們健康成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一、學困生的心理障礙類型
1.厭學者占大多數。由于學困生學習自覺性差,學習成績差,所以經常受到教師、家長的批評和同學的冷落,于是產生頹廢的情緒,尤其是性格內向的學困生,心理壓力更大。
2.自卑心理者次之。學困生往往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無藥可救,比他人矮一截,所以,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內心充滿沮喪,缺乏進取心和上進心。
3.部分學生對學習有抵抗心理。學困生學習上有了困難,做了錯事,不愿讓教師知道,對教師避而遠之,不敢回答教師的問題,不敢向同學請教問題,或推托、或搪塞、或撒謊,心理矛盾重重。
4.有個別學困生有逆反心理。由于經常挨批評,學困生便錯誤地認為,家長教育是多事,教師教育是故意找麻煩,同學的幫助是打擊報復,于是從心底產生逆反心理。
5.也有極少數學困意生有畏懼心理。由于學困生經常被批評、被責備,所以對自己缺乏信心,學習上怕苦、怕累,缺少鉆研創新精神。
二、學困生心理問題來源的因素分析
一種現象的產生,總是有其原因。學困生的這些心理問題從何而來?分析起來,其來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1.來自社會的困擾。學困生由于自己在學習方面的不如別人,就更加在意別人的眼光,總是覺得其他人在不懷好意地注意著自己,心里總是感到緊張,覺得其他學生在背后說自己的壞話,而一旦發現有人在背后議論他,就會感到討厭。
2.來自學校的壓力。主要是學業的壓力,對于學困生來說,他們在學習上落后別人,但是這不是他們自己愿意的,他們也因此感覺到難為情,也希望自己能有好的成績,但學習成績并不是一日就能見效的,所以學困生往往會因此而焦慮,每次考試提心吊膽,考完后又因為成績不理想而感覺不開心,擔心教師、家長等各方面的壓力。長此以往,使得學生心理自卑,認為自己不聰明,干什么都不如別人。
3.來自家庭的影響。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但有些家長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給學生以正確的關愛及空間,比如有些家長只給孩子以優越的物質條件,卻忽略了更多促進孩子成長的因素;比如有的家長只顧工作、生意,不關心孩子的學習、成長及內心活動;有的家庭中父母關系不和、生活不安定;有的是單親家庭等等,因為種種原因,使得這些學困生在生活中產生了不利于發展的不良傾向。
4.學困生的自身因素差異。學困生的自我評價明顯低于自己的實際情況,他們自我肯定不足,也有一部分人全靠別人來肯定,他們的喜怒哀樂受制于別人的贊賞或貶損。遇到挫折常常自責,生活態度消極、被動。自我接受是指對自己的現實,特別是對自身的缺陷能夠寬容。俗話說“人無完人”,一個人應該對自身的缺陷以及無法改變的生理特征(如相貌、身材、嗓音等)持寬容的態度,而部分學困生由于自己的懶散,不求上進,導致別人對他疏遠時,往往認為是自己以上無法改變的缺點給自己抹了黑。于是,對自己的缺陷耿耿于懷。這樣的人生活得非常痛苦,常常有挫折感,最后容易形成消極的自我概念。
三、消除學困生心理障礙的教育對策
1.關愛。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才能教育好。”在學困生轉化工作中,教師要真正走進弱勢心靈,把愛灑向每一個學困生。當我們與學困生建立一種友好、平等的關系時,當我們脫下“有色眼鏡”自然而然地把“弱勢群體”當朋友時,他們就會主動向我們吐露心跡、敞開心扉地與我們交朋友,他們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自覺地糾正自己的各種不良心理。基于師愛這一點,我們教師在幫助學困生的工作中,要積極深入地調查了解每個學困生,掌握他們的家庭狀況及學困的成因,切實制訂幫助轉化計劃,處處以師愛這把金鑰匙去感化、洗滌學困生的心靈,開啟他們的心靈之窗,使之盡快脫困,登上新臺階。
2.激勵。我覺得要轉化學困生,關鍵要樹立學困生的自信心,打開他們的心理之結,形成一個“自信——成功——更自信”的良性循環。大部分學困生的心理是脆弱的,心底是善良的,他們有美好的愿望,有積極上進的要求,教師教育他們時一定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改善學困生的學習環境,排除他們學習上淺嘗輒止的心理和畏難心理,對學困生提高學習成績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要積極主動接近他們,信任他們,和他們交朋友,克服他們的畏懼心理,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進一步確立合作關系。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渠道,教師的教學要讓學困生有成功的自豪感,從而樹立起他們的自信心。作為教師應該把一片愛心獻給他們,使他們真正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愛護;教師要從備課、上課、輔導、練習中,專門為學困生設置較為合適的教學目標。做到課堂發言學困生優先,課間談話學困生優生,作業面批學困生優先,課外輔導學困生優先。這樣做,縮短了后進生與優等生的距離,提高了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3.評價。隨著課改的實施,評價也倍受教育者的關注,無論對于評價者還是被評價者來說,“結果誠可貴,過程價更高”。評價是指揮棒,指引著教師前進的方向,引領了教師的思想潮流。“面向每一個學生,面向每個學生的未來,面向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教育永恒的話題。好的評價是和風,吹面不寒;似細雨,潤物無聲,它會使學困生的臉上有陽光般的笑容,讓他們在一個個小成功的帶動下,插上自信的翅膀,飛向更大的成功。好的評價辦法,能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讓教師眼里有學困生,心里有學困生,真正體現出教育的公平。我們教師要適時地使用“好評價”加速學困生的內在變化。如,“××今天表現很好,老師相信你以后會更出色。”“真棒!”學困生聽后,在學習上也一定會急起直追,使他們嘗到成功的滋味,在潛移默化中,他們的“成功心理”也潛滋暗長了。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