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其一,走進文本的“心”。
在太倉市首屆“百節好課”展示活動中,我執教的是蘇教版必修二的《金岳霖先生》。這篇課文四年前上過一次,當時將學習重點設定為“細節描寫的魅力”。從這個角度切入文本,應該說基本沒有問題;但此番重上,我覺得還應在“深挖文本內涵”方面多下點功夫。于是,備課過程中反反復復,一遍遍研讀課文,還拓展閱讀了與課文相關的《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昆明的雨》(汪曾祺)、《篤實·軟弱·真純——金岳霖逝世二十周年紀念》(彭原)等文章。細加研讀的成果是,我逐漸明晰了一個核心問題:作為汪曾祺先生67歲時寫下的一篇隨筆性散文,《金岳霖先生》的教學可以表現出四重境界:
一是視課文中的關鍵詞“有趣”為“好玩”“古怪”,課堂停留于這一層次,嘻嘻哈哈地一節課也就過去了。
二是結合教參提示,認識到“有趣”的字面義可理解為“怪”“好玩”“風趣”“幽默”等,其實質卻是表現了人物獨具魅力的真性情,進而引導學生著重品味這一點。
三是關注文本中的一系列“閑筆”,聯系開頭的“西南聯大有許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及全文末段,精準地把握作家真正的創作意圖(意在表現對金岳霖率真人格的敬重,提倡我們要做一個真性情的人;同時表達對西南聯大雖艱苦卻自由、火熱的生活的贊美和懷念,或者說,表達一個知識分子對西南聯大那個充滿自由精神的殿堂的向往,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表現出來的人格魅力的贊嘆)。
四是進一步品出文本“淺白的文字背后隱含了一種淡淡的‘苦味” ——正如呂冀平在張中行《負喧瑣話》序言中所說的,“作者對他所談的人和事傾注了那么深沉的感情,而表現出來的卻又是那樣地沖淡雋永。我們常常能夠從這沖淡雋永中咀嚼出一種苦味,連不時出現的幽默里也有這種苦味。這苦味大概是對那些已成廣陵散的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的傷感,也是對未來的人、未來的事虔誠而殷切的期待”。
——只有進入“第三”乃至“第四”重境界,才算與文本所描繪的圖景、所抒發的情感融為一體,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與文本對話,才能切實領悟文本的旨意與好處。具體設計教學方案時,我把“學習目標”確立為:
1.培養“入境”研讀的意識;
2.把握人物性格及深層次的精神內涵,認識作者的創作意圖。學習流程則主要包括:
A.課前預習
通讀課文兩遍;閱讀“學案”上的“相關資料”。思考下列問題(以書面形式完成):
1.作品從哪些方面寫出了金岳霖先生“有趣”?
2.文中有多處“閑筆”(即“人物和事件主要線索外穿插進去的部分”),請找出一二處來,并選一處說說“閑筆”中的“深意”。
B.課堂學習步驟
一、提示“學習目標”——入境研讀(“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見葉圣陶《語文教學二十韻》)
二、交流預習所得
三、“入境”研讀
(一)品讀“有趣”,深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內涵
1.師生共同品讀“腦袋總是微微地仰著”;
2.學生自主品讀其他幾筆細節;
3.品讀臨近篇末處的“誰也不會知道這位東張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二)揣摩“閑筆”,深入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1.師生選例(文章第2段描寫金岳霖的穿著后,寫到聞一多和朱自清的服飾,更進一步聯想到聞一多在蔣介石干兒子家里大罵蔣介石的情景)共同揣摩;
2.學生自主揣摩文中其他“閑筆”(如由金岳霖的得意門生王浩展開聯想,第8段寫王浩“剪了一個光頭”“現在成了洋人”,又進一步詳細交代他與作者的聯系——托同學要畫);
3.揣摩開篇首句“西南聯大有許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以及篇末的“聯大的許多教授都應該有人好好地寫一寫”。
考慮到“入境”閱讀一般是建立在閱讀者博聞廣見、占有較多相關材料的基礎之上的,在課前,我還通過“學案”給學生提供了一些富于提示性的參考資料(包括對金岳霖、汪曾祺及西南聯大的簡要介紹,包括“金岳霖與梁思成、林徽因”,包括余杰《樸素》節選、汪曾祺《新校舍》節選等)。
因教師深透地鉆研了文本,課堂設計整體合理而巧妙,學生預讀又比較充分,本堂課的學習氣氛、教學效果均較理想。聽課教師在評課時一致表示,“‘入境閱讀很有必要”“授課者的功底令人欽佩”“聽這樣的課深受啟發”。課后,針對這一課例,我寫下了下面一段感想:
當前,不少語文課在低幼層面上追求熱鬧、花哨,教學中根本沒有思考的深度。為此,重提“入境閱讀”這一并不時髦的話題,自有其很強的現實意義。語文教學中的入境閱讀,必先“深思”(即古人所謂“熟讀細參”),這就要求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當然教師應深思在前;由“深思”而抵達“深悟”(這種“悟”是透徹之悟,而非一知半解之悟);在“深悟”過程中,閱讀者獲得豐厚的知識與學養,從而達到“深識”。
其二,先學后教與析疑賞妙。
葉圣陶先生在1934年與夏丏尊聯手創作的《文心》中,提出了變“教”為“學”、變“教”為“導”等具有全新理念的主體性教學方法。變“教”為“學”強調“我們遇到一篇文章或一本書,都不可預言必然能了解,總是準備著一副心力,嘗試去了解。嘗試的結果,假如果真了解了,這了解是自己的收獲,印象必然較深,自己對于它的情感,必然較濃。假如不能了解,也就發現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師的指導,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其時在內容的領悟上和方法的運用上,都將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對于以后的嘗試,這是有力的幫助和鼓勵”。葉老提倡的嘗試學習,不僅是教學方法的轉變,而且是教學次序的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可以概括為由教而學,先教后學。這種教學觀,學生的學是教的附庸;是教師先講,學生后練。葉老的教學觀,逆轉了傳統的教學次序,變“教學”為“學教”,提倡學生自學,教師輔導。“自學輔導”的重要特點,就是把學生的“學”置于重要位置上,將帶有嘗試性的自學作為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筆者常采用的做法,是從學生寫“預習心得”(包括“預習提問”)開始閱讀教學。所謂“預習心得”,就是讓學生在預習活動中感知課文,寫下自己的閱讀所得、提出有疑惑的問題,教師從中選取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內容之一。
例如對于小說《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的:
A.預習要求
1.以下兩題,任選一題完成在作業本上
(1)疑義相與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難點解析(選取文中一兩個疑難點加以解析;也可再提兩到三個讀不懂的問題求解)
(2)妙處亦可言——《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妙點揣摩(選取文中二三處精彩之筆加以賞析)
2.梳理情節
(1)故事的基本要素
時間:______地點:______
場景:______具體環境:______
(2)情節結構。按小說的情節推進,一般是分四個部分;本文的高潮也就是結局,所以可考慮劃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5段)開端:寫_______
第二部分(16~45段)發展:寫_______
第三部分(46~53段)高潮、結局:寫_______
(3)思考:如果設計為“我”被鋸掉的是“雙腿”,表現力上有無影響?為什么?
B.教學步驟
一、導入
1.在上一個文本《一個人的遭遇(節選)》中,我們形象地感受了一個為保家衛國而戰的戰士,在二戰中飽受創傷的痛苦經歷;今天再學習一篇小說,它講述的是敵對陣營中的一個為法西斯賣命的小傷兵的悲慘遭遇,由此可見——戰爭不僅有害于人民,同樣有害于戰爭的發動者及其追隨者。
2.關于作者
(1)看課本第42頁注釋①(分兩層,后一層介紹課文題目的出處);
(2)補充介紹作者其人。
二、梳理情節(學生交流預習情況)
三、預習題“難點解析”與“妙點揣摩”交流(各選三四個學生)
四、師生一起從課文中選點作探究
比如文末作者讓門房比爾格勒出場,有哪些作用?想得越全面越好。
——①提供了一個見證人(比爾格勒是“我”昔日學校生活和今日悲慘處境的見證人);②表明從小的到老的,一個都逃不了(痛苦遭遇);③突出了命運捉弄人(造化弄人)的意味,是人生戲劇性的一種強化;④前伏后應,聯系前文看(前面多處寫“煙草”味),更覺文思縝密。
小結:閱讀這篇小說,我們不難發現內涵豐富的優秀作品,可以說是時有生花妙筆,處處暗藏玄機。我們應立足文本并擴大見識,細加領悟、體味。
五、主題歸納
——揭示了德國軍國主義教育是使許多青年成為戰爭炮灰的根源,反映了戰爭的慘無人道與犧牲者所處的絕境,以及被戰爭敗壞了的整個年輕一代的無可奈何。另外,文章第6段到第14段,反復出現的對學校走廊等的藝術布置的描寫,讓人感受到戰爭對文明的摧殘。學校和傷兵醫院本是兩不相干的地方,可是陰差陽錯,“我”受傷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該在學校讀書的學生卻上了戰場,文科學校卻成了傷兵醫院,學繪畫的永遠失去了雙手……這些都突出地表現了法西斯窮兵黷武的本質與惡果。(傳播人類文明的美術學校和充滿血腥的傷兵醫院形成巨大反差,十七歲的學生卻作為傷兵進了“簡易外科手術室”——這種荒悖的結果,正是作者想要展示的)
六、布置作業
對自己的預習作業作反思(提示:文中耐人咀嚼的細節還有很多,比如關于十字架印痕的描寫,這是干涉學校教育的納粹分子專橫而又無能的明證,作家給予了辛辣的嘲諷和無情的抨擊;再如篇末的“‘牛奶,我喃喃地說”,這里有什么內涵……),感覺寫得不到位的建議重寫。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