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旭飛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師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為了適應新課改的需求,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現代新型人才,廣大教師應該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法,巧妙運用參與式教學,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發展學生的個性。說到底,就是使我們的教育成為“尊重個性、發展個性”的教育。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個性呢?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教育觀念,育人教書,尊重個性
1.更新教師觀
教師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對于教師的功能,古人的理解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在新世紀的課改中,教師應扮演多重角色,時間的沉淀和歲月的流逝給教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教學的設計者、指導者和信息源、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管理者、學生學習的伙伴和幫助者、反思者和研究者、學生成長的發現者。如此多的角色重疊實則是對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尚的師德修養,豐厚的文化底蘊,淵博的專業知識,科學的教學方法,精巧的教學藝術”。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與學生建立友好融洽的伙伴關系,盡一切可能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為學生的學習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不僅如此,在關心學生對于文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先“育人”后“教書”,只有注重了育人這個環節,教師才能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學生的個性,進而發現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發展潛力,對學生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指導,以使學生快速地健康成長。
2.更新學生觀
對教師而言,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在教育教學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賦予了學生全新的定義:“學生活的知識、學生存的技能、學生命的意義。”這個定義完全詮釋了新的學生觀:努力培養和建構知識、能力、人格型的學生。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該充分理解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的共性及特點,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相信他們都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個性化教育將成為21世紀教育的必然選擇,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和個性,同樣學生的人格也不容侮辱和侵犯。尊重學生,且尊重學生的個性,關鍵在于能否公平公正地對待所有學生。每個學生都是富有獨特個性的個體存在,他們的性格、能力、素質等都是千差萬別的。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個性的存在,科學看待學生個性的發展,更要充分理解并尊重學生,給他們創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收獲到成功的喜悅。如果對一些處于弱勢階段的學生進行挖苦、諷刺、體罰的話,就會使其自尊心受到強烈的傷害,產生壓抑感和屈辱感,時間一長就會養成逆反心理,真是適得其反。我們教師工作的對象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學生,而不是一味接受知識的容器,必須改變這種強硬的做法。新時期的教師就應當帶著新的教育理念去育人教書,尊重并理解學生的個性存在,才能培養出具有現代時代特色的新型學生,才能使新時代學生既具有前人的優秀品質,又具有前人所沒有的現代品質。
二、轉變教學方法,巧用參與,培養個性
長期以來,課堂的教學組織形式比較單一,教師容易偏重講授知識點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提高,這樣易使學生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中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情感變化具有復雜性。在現在的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單一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培養他們的個性,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學習潛力,并激發他們的參與積極性。教師可從導入、提問、多媒體等方面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課堂教學起伏多變,不斷給學生提供參與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1.導入
精彩的導入語言可給學生直接、鮮明的情緒感染。教師通過眼神、語言把感情傳遞給學生,調整學生的學習情緒,幫助學生進入角色,激發他們學習的內驅力,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迅速進入求知的最佳狀態。如在新授《生物進化的歷程》時,我這樣設計了導入語:當原始地球形成時,并沒有任何生命的跡象,過了漫長的年代才演變出了原始生命。而如今的地球上,生物種類千姿百態、形形色色,它們美化著我們的環境,充實我們的生活。每時每刻都演繹著生命的精彩,呈現著存在的光芒!然而,這個過程是如何經歷的呢?誰能告訴我們在這條漫長而曲折的進化道路上,究竟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入“生物進化的歷程”,共同來揭開這個謎團。此時的學生都非常期待學習這節的內容,整堂課的表現都很積極主動,學習效果當然也很好。
2.提問
提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杜威曾經說過:“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必須要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一兩個思維的支撐點,可以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從而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如在講授“人體的呼吸”中的呼吸原理時,我在學生閱讀書本內容的之后,提出了如下幾個問題:“什么是胸廓?與呼吸有關的肌肉是哪些?它們在哪里?為什么說它們有助于呼吸?”如果說,知識點是長在樹上的果實的話,這些問題的提出相當于給學生堆砌了一個掌握相關知識的平臺,有了這個平臺,學生只要稍使點勁就能跳上去,接著就能采摘到成功的果實了。學生只要體會到勝利的喜悅,就會為取得下一個、甚至更多的成功果實而努力,思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多媒體
電教媒體具有直觀、形象等特點,能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再加上合適的音樂和富有情感的解說,能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身臨其境、觸景生情。如在學“病毒”一節內容時,若教師只采用口頭講述、學生聽講的教學方法,課堂氣氛肯定沉悶而缺乏激情。但是,選擇一段有關病毒的視頻資料播放,就能很好地幫助教師解決這一難題。形象的動畫效果、生動的講解無一不吸引學生的眼球。對于病毒的生命力之強,學生看得是瞠目結舌;對于病毒的復制本領,學生只能是嘆為觀止;對于如何應用病毒為人類更好地服務的前景,學生又是托腮深思。總之,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共鳴,課堂效果極佳。
三、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鼓勵實驗,發展個性
在生物學科中,實驗能為學生正確認識事物及其變化規律提供實驗事實,又能培養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以其獨特豐富的內涵讓學生領悟到生物學科的魅力。教師應該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進行動手實驗,逐步讓學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準確的判斷力,從而更好地發展他們的個性。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選擇恰當的多樣化的活動形式,讓學生演一演、做一做、比一比,不僅可以寓教于樂,活躍氣氛,而且可以讓學生之間的情感在活動中互相感染和溝通。如在新授“觀察溶液濃度的大小對植物吸水的影響”這部分內容時,我就為學生準備了許多做實驗的材料:黃瓜條、棉線、清水、濃鹽水、燒杯。當我給學習小組發這些材料時,學生對發到的棉線不是很理解。我就先讓學生思考:除了用尺量兩根黃瓜條的長度比較它們有無發生變化外,還可以通過什么方法來比較它們吸水和失水的不同變化呢?經過思考和適當的討論,得出了共識:就是用棉線綁住黃瓜條,再系在尺的兩端,一開始由于黃瓜條的大小粗細都相等,手握在尺的中點處時應該是平衡的。如果將黃瓜條分別浸沒在清水和濃鹽水中,一段時間后,再進行同樣的測試,就可以看出浸在哪種液體中的黃瓜條重了。對于自己能想出不同于書本上的方法,也可以得出一樣的實驗結論,學生當然是勁頭十足,信心滿滿,做起實驗來也是一絲不茍,嚴謹非常,而且印象深刻。通過這次活動,學生不僅掌握了書本知識,而且鍛煉了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學生參與應該是積極參與和有效參與的統一。只有在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有效參與的統一之中,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才能夠全面落實。正是在積極參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被培養起來了。正是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學生的情感態度明顯發生了變化。不但學到了生物知識,情感和價值觀也得到了升華。同時,也讓我更加堅持自己所選擇的教學理念:課堂上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總之,發展個性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標志。未來學家托夫勒認為,工業社會的特點是標準化,信息社會的特點是個性化、多樣化。教育也不例外,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世界變得五彩繽紛,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現代教育只有尊重、培養并發展學生的個性,才能培育出具有個性、有創造能力的和開拓精神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識經濟時代的激烈挑戰。讓我們的學生在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自己的個性,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的學習!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