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內容摘要】美術課程資源豐富多彩,教師要善于挖掘各種課程資源,為教學服務,具體可:挖掘鄉土資源(如徐州漢畫像石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它飽滿均衡的構圖,夸張精練的造型,嫻熟流動的線條等成為藝術史上的寶貴財富,應該積極的在課堂教學中去充分的利用這一地方藝術資源);精挑細選網絡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挖掘學生潛能。
【關鍵詞】課程資源 漢鄉土資源 畫像石 網絡資源
初中美術作為一門藝術性極強的課程愈來愈受到家長重視和學生的喜愛,新課程改革賦予美術課蓬勃的生機和活力。2011版《初中美術課程標準》強調:廣泛利用校外的各種課程資源,包括美術館、圖書館、公共博物館及私人博物館、當地文物資源、藝術家工作室和藝術作坊等。學校與美術館、博物館以及社區攜手,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如何立足于《課程標準》和教材,開發出更多更豐富的美術課程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較多的資源是每位美術教育工作者所應思考的課題。
為了開發更多的美術課程資源,美術教師應該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潛力,切合實際,因地制宜地利用家庭、社會、地方的美術課程資源設計和安排出讓農村學生能接受的美術課,比如利用當地的一些民間藝術資源、帶學生走出課堂寫生感受大自然等!
一、挖掘鄉土資源
1.徐州漢畫像石
有“帝王”之譽徐州,是有名的漢文化故鄉,有豐富的美術教學資源,其中最能體現徐州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的當屬漢畫像石了。徐州漢畫像石題材豐富,著名的歷史學家剪伯贊先生就將漢畫像石比作是一部“繡像的漢代史”,這個名號對于徐州的漢畫像石來說是當之無愧的,它的題材涉及天上人間、歷史故事等,幾乎囊括了漢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空前興盛,漢畫像石的雕刻技藝嫻熟精湛,而將雕刻與繪畫相結合是漢畫像石又一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徐州漢代畫像石雖然經過兩千年的磨礪,大漢雄風依然猶存,造型生動,層次分明,紋飾精美,豪放古拙的大氣磅礴的藝術風格具有不可為后世任何的藝術所代替的獨特性,所以在美術課上向學生講述這些知識不僅可以豐富他們的歷史知識,而且可以提高他們對藝術的興趣,也可以增強他們對家鄉的熱愛。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課程快結束的時候安排他們去漢畫像石博物館參觀,讓他們身臨其境的感受漢文化的魅力讓他們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的東西結合在一起,這樣更能鞏固他們所學的知識。通過豐富的教學形式也可以提高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增強他們的藝術修養。
2.特有教學資源:
徐州博物館、美術館可以讓同學們自己在家長的帶領下去參觀,以此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大自然是藝術家最好的老師,我們要盡可能運用自然環境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如活動、事件和環境等)進行美術教學。利用農村特有的自然風貌,教授學生畫一些風景作品,如小橋、流水、古村居、裊裊炊煙、長河落日、伊莊的奇石都可以讓同學們去感悟、欣賞、寫生。并舉徐州籍著名畫家楊小民的事例,楊小民歷時兩年寫生而成的《大廟暮秋圖》,就是描繪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廟鎮山水風情全圖的中國畫,這幅長10.5米,高0.68米,焦墨水墨并用的畫卷就是描述了作者家鄉的山野、屋舍、人物,呈現出氣象蒼茫、渾厚華滋的“大廟”韻味。
3.民間其他藝術形式
單集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雄厚,是銅山區四大“百年古鎮”之一。漢朝的一位公主就葬在鎮內洪樓村北皇姑墓,出土的漢化像石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玉水牛價值連城。另有大寺廟、一手禪河、匡胤遺址及爛銀單等優美的傳說,很多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家都“潛伏”在農村,為此我幫助學生成立美術興趣小組通過《鄉志》和走訪了解到本地區很多的民間藝術的民間藝人,有可能的話請他們到學校進行專題講座或作為綜合實踐課程的“指導老師”。如單集鎮的民間藝術奇葩——面塑,我就請民間藝人到校指導并以此作為研究課題。
二、精挑細選網絡資源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科技、信息都迅速發展的時代,美術教育也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跟上時代的步伐,本著創新和跨越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挑戰,并樹立新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課程標準》要求:有條件的學校應積極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網絡,獲得最新的美術教育資源,開發新的教學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并開展學生之間、學校之間、省市之間和國際的學生作品、教師教學成果等方面的交流。美術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充分的展現藝術的魅力。
但是網絡資源浩如煙海,需要教師做好學生“導航員”,通過網絡可以讓學生與巨匠對話,徜徉于藝術的海洋,欣賞到大師的作品,體會其中豐富內涵,可以對教學進行縱向和橫向的拓寬。通過多媒體可以設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與興趣;通過多媒體可以搜集資料,幫助老師建立自己的資源庫;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美術人文素養。例如,通過多媒體視頻展示徐州籍著名畫家李可染光輝、不平凡的一生,欣賞其,了解其作品風格,感受其個性魅力,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徐州人杰地靈,人才輩出,增加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的情感。
三、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挖掘學生潛能
我們要利用有限的條件去派生出豐富的教學方法,既然沒有現代化的設備,我們就把重心轉移到那些有生命的東西上,所有這一切都圍繞著一個主體——那就是學生,具體到美術課程來說,也就是應該讓學生成為美術教育的主體,去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的想象力,發現自己身邊能夠看的見摸的到的教學資源。美術課對于他們來說也是極其被重視和充滿好奇的,這樣一來便出現了一個契機,就是利用學生對美術課的熱情,比如創設一個教學情境,讓孩子們到山上采集一些好看的植物,石頭,粘土,就地取材制作一些比較富有趣味性的美術教具。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展不竭的動力。創新是藝術家最顯著的特質,教學中美術老師要多手段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起創造力,如讓學生自己去構思作品、做手工藝術品(教師節、母親節、父親節或朋友的生日之際動手做賀卡、禮品等),對家鄉文化藝術形式開展綜合實踐探究。
總之,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本著因地制宜、就近取材的原則,不斷積累和開發各種美術課程資源并進行本土化調整和創生性開發,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促進學生美術的學習和欣賞能力,促進教學高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單集鎮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