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山
摘 要:政治社會化對社會成員的成長、政治的穩定和政治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都有著重要影響。互聯網因自身特性而對中國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有著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有:導致一些大學生現實政治參與技能不足、政治價值偏差、政治思想混亂、政治行為失范。筆者有針對性地提出如下規避對策:豐富大學生的政治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的政治分析和政治鑒別能力;加強互聯網管理,為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政治社會化;負面影響;規避對策
中圖分類號:D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030-02
互聯網(Internet)又稱因特網,是指由全球的計算機等終端通過采用傳輸控制協議和網際互聯協議(TCP/IP)連接而成的一個龐大的帶有共享性的全球信息系統[1]20。互聯網具有快速便捷、信息豐富、自由、開放、互動性、受眾對信息的選擇性和一定的匿名性等特性。
當代中國大學生與互聯網聯系密切,互聯網為其政治學習和政治參與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互聯網的一些缺陷與不足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健康發展也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政治社會化是社會成員學習政治知識、政治技能、形成政治價值、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過程以及政治組織塑造其成員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人格的過程的辯證統一[2]73。政治社會化的主要作用有:使社會成員獲得適應社會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政治知識、政治立場、政治技能和政治人格;傳承和更新政治文化;影響政治穩定,維持或改變政治體系[3]。而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其心理、思想和人格尚未成熟定型、政治社會化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一、互聯網對中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主要負面影響
(一)導致一些大學生政治價值偏差
互聯網的自由、開放、匿名和監管不足使得互聯網上各種政治價值、政治觀念、政治思想傳播和泛濫,而很多大學生的政治價值、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外界環境對其最終成熟定型有顯著影響。一些大學生受其影響全盤接受了西方的政治價值和政治觀念,其中包含一些不適合當代中國的事物,如三權分立、直接民主、聯邦制、多黨制,同時對中國現行的政治制度、現存的政治文化持否定甚至批判的態度,政治價值的取向無疑嚴重偏離了我國堅持社會主義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方向。
(二)導致一些大學生政治思想混亂
互聯網為各種政治價值和政治思想的傳播提供了土壤。一些信仰某一政治思想或別有用心的人在互聯網上采用各種手段來大肆宣傳某些思想學說,而許多政治價值、政治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學生難免會受其影響,導致政治思想出現混亂、偏激,例如一些大學生原本認同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單一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但后來在互聯網上各種思想學說的影響下逐漸懷疑我國上述制度的合理性與優越性,對其將信將疑,不知所措。
(三)導致一些大學生現實政治參與技能不足
互聯網政治參與畢竟只是對現實政治參與的模擬,雖然貼近實際,但卻有著顯著的差異。互聯網政治參與相比于現實政治參與簡化、省略了一些政治程序,互聯網政治參與消除或解決了一些現實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如天氣、場所、禮儀、特定紀律、會談交往技巧等等。長時間的以互聯網政治參與為主的政治參與方式往往使人們認識不到現實政治參與的復雜性和存在的諸多困難問題,導致一部分大學生現實政治參與的技能不足。
(四)導致一些大學生政治行為失范
當前政府對于互聯網的監管還存在不足,互聯網在一定意義上仍是一個匿名的平臺,人們在匿名狀態下往往對自己的言行不太負責,這就為一些道德素質較差、不顧及他人合法權益的大學生發表一些虛假的、煽動性和攻擊性的言論提供了條件,再加上當前政府部門和許多網站對互聯網政治言行的引導重視不夠、引導的方法不當,就使得一些大學生肆意而惡毒地攻擊我國政府、政策、政治人物和政治制度[4]。
二、互聯網對中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負面影響的規避對策
(一)通過豐富大學生的政治實踐活動來提高其現實政治參與技能
大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是校園,因此豐富大學生的日常政治實踐活動主要通過高校來實現。首先,各高校應在黨和政府的領導、支持下認真貫徹落實大學生的選舉權、監督權等政治權利,使大學生在投票、選舉中增強作為公民行使政治權利、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內心體驗,從而提高相應的政治技能。其次,各高校要結合時政鼓勵、支持大學生開展各項有關政治問題、政治熱點的社會調查。再次,應暢通大學生政治意愿的現實表達途徑,大學生通過現實途徑表達政治意愿可以使其深化對政治角色的認識、提高政治技能、積累政治經驗、促進政治參與。還有,學校應為大學生提供參加政黨、政治社團和以團體或組織的方式去解決社會問題、政治問題的暢通的渠道和便利的條件。
各高校還可通過辯論賽、演講賽、茶話會等活動來提高大學生的現實政治參與技能和政治素質,以減小政治社會化對互聯網的依賴。
(二)通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來加強大學生的政治分析和政治鑒別能力
1.加強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使大學生掌握分析政治問題的正確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質,增強其政治鑒別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5]。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是科學的世界觀,它科學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加強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其掌握分析政治現象和問題的正確且科學的方法。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分析政治問題的基本方法,它要求用辯證的、歷史的、階級的觀點和方法認識、分析政治現象。
2.加強社會主義政治觀教育,強化大學生對主流政治文化的認同
政治觀是指人們對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立場、根本態度和根本方法。加強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政治觀的教育,就是要對大學生進行基本國情教育、黨的基本路線教育、形勢政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歷史和現狀,正確認識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國家的前途命運和自己的社會責任。
強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政治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強化大學生對我國主流政治文化的認同。在政治認知層面,要加強大學生對黨的指導思想的學習,深入開展關于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的教育;在政治情感層面,引導大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對黨、對社會主義的深厚情感;在政治態度和政治價值取向上,要堅持以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大學生,使他們確立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6]43。
通過上述對策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政治分析和政治鑒別能力,減小其政治價值的偏差和政治思想的混亂。
(三)通過加強互聯網媒介管理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1.加強互聯網立法
互聯網的開放性、匿名性、弱規范性、信息豐富、內容更新快等特征,使互聯網的管理存在很大困難,因而互聯網上違背道德和法律的政治行為時有發生。進一步加強互聯網立法工作,首先要端正思想,提高意識,充分認識到依法保障和促進互聯網政治信息傳播和規范互聯網政治行為的重要意義。其次,要加強和完善互聯網立法,進一步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互聯網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等法規的宣傳貫徹力度,根據現實和發展的需要修改和完善網上信息發布和網上信息審查監督等規范。最后,要學習和借鑒各國在互聯網立法方面的經驗和成果,加強與世界各國在互聯網立法、執法和司法方面的研究與合作[6]36。
2.加強對互聯網政治行為的引導
首先加強對大學生互聯網政治信息獲取的引導。互聯網上的政治信息良莠不齊,既有與社會主流政治價值、政治文化相關的各類信息,又有居于次要地位的政治亞文化信息,還有各類與主流政治價值、政治文化相抵觸、相對立的政治觀念、政治學說。政府、學校、家庭要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地鑒別、篩選政治信息,客觀、正確地認識和評價中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學說,自覺抵制偏激狹隘、違背科學、與我國實際不符的各種政治學說。
其次加強對大學生互聯網政治參與的引導。當前不少大學生的互聯網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還比較淡薄,再加上互聯網的匿名性、弱規范性和難以監管,導致一些大學生存在不文明互聯網政治行為甚至違法行為。各級政府互聯網管理部門及學校要大力宣傳、教育、引導大學生文明、依法政治評論、政治交流、發布政治信息、宣傳政治學說及留言,并使大學生正確認識互聯網政治參與與現實政治參與的顯著差異,不過分依賴互聯網政治參與。
3.加強對互聯網政治類信息的監控管理
嚴密監控互聯網政治類信息。對互聯網政治類信息動向的嚴密監控對于查找和控制互聯網不良政治信息源,切斷其傳播途徑,減少其影響范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建立專門的制度,通過技術、行政、法律等手段對電子郵件、BBS、QQ聊天群、各種論壇等信息來往頻繁的渠道進行監控;各級互聯網管理部門應配備專門的人員,投入專門經費對不良政治信息的來源和去向進行嚴密的追蹤與挖掘,為過濾和降低有害性處理提供良好條件;廣泛發動社會成員抵制互聯網不良政治信息,對接觸到的不良政治信息及時反映和舉報;對法律規定應承擔監控義務而沒有履行職責或沒有認真履行職責而造成嚴重后果的互聯網運營商和服務商,要依法給予嚴肅處理,以實現監控的有效性[6]33-34。
技術屏蔽不實政治信息。首先應配備專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應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對互聯網政治信息進行積極監控和處置,防止有害信息進入大學生視野。其次,要建立系統完備的監控檢查體系。應建立起科學、開放、完善的監管機制,做到條理清楚,責任明確,落實到具體的部門和個人,形成對互聯網監管的合力。最后,要積極開發和研究相應的軟件,對互聯網進行網址攔截、文字攔截、圖像審查、程序屏蔽,有效地阻攔黑色和灰色政治信息。
參考文獻:
[1]吳風.網絡傳播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20.
[2]楊光斌.政治學導論: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73.
[3]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82-294.
[4]黃燕華.論因特網對當代中國青年政治社會化的影響[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21-22.
[5]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6]劉維.互聯網對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