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芳
責任感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
那么,我們該如何培養和確立現代人必備的素質——責任感?
一、在學校生活中加強責任感教育
現在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很長,除去回家吃午飯的幾位同學,其余同學一天在校時間至少9小時以上,要孩子培養責任感,這9小時不可或缺。低年段的孩子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1. 學會收拾學習用品。
學習用品是學生在學校的基本配置,學習用品種類也多,如教科書、作業本、文具盒、鉛筆、尺子、油畫棒……因為多,所以對低年段的孩子來說,每節課結束收拾學習用品就成難點。一年級入學第一周,每天放學打掃時,我都能撿到各種筆、橡皮,甚至書、作業本,同時還伴隨著第二天無人認領的現象。為什么會這樣?一是孩子年齡小,無法有條理的進行整理。二是一下課就想著去玩,其他事情全拋諸腦后。三是對自己的東西缺乏責任心,如是丟東西成為家常便飯,甚至很多孩子丟了東西都不知道,直到需要用時才知道,然后又哭又鬧。
針對這一現象,我首先向孩子們的家長提出建議,給孩子的學習用品做上記號,這樣即便丟了也容易找回來,避免幾個孩子爭搶的情況出現。其次,加強愛護學習用品的教育力度,教會孩子怎樣整理文具盒,書包怎樣放,常用和備用的東西如何合理安排擺放位置,當孩子能掌握這些方法時,我再開始進行多手段的激勵,課前準備好的、一周沒掉過文具的、書包收拾干凈整齊的……都能夠得到小紅花,或者是小文具之類的獎品,雖然價值不是很高,但卻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熱情,責任心也在收拾中潛移默化地形成著。
2. 學會自省。
家長老師常常都會覺得現在的孩子不會檢查,作業、試卷中既不能一次全對,對于其中那么明顯的錯誤,你不給他指出他還永遠檢查不出來。為什么不會檢查,還是因為對自己缺乏責任感,學習的目的不明確。針對這一點,我首先是在課堂練習的批改上做文章。要求孩子最早在書寫時臨摹字帖,要像,筆畫要到位,寫完后自己對照,然后面批,面批后指出問題再改正,然后再面批,凡是改進之后有進步的,都在作業批改的基礎上蓋一個小印章。用這種小距離的目的刺激孩子,一步一步讓孩子達到自己希望的高度。有了這樣完成課堂練習的基礎,我進一步要求孩子自己檢查作業,一次做對的和自己查出問題來的孩子都可以得到同樣的贊揚,不能夠查出問題,而問題又實實在在存在的,我會幫助孩子分析原因,然后跟蹤,連續陪這個孩子檢查一周,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也掌握方法從而糾正。長此以往,大部分孩子能很好地對自己的作業檢查、完善。
二、在家庭生活中落實責任感的教育
1. 教育孩子,首先要家長端正思想。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因此,父母太勤快這只是一種情感之愛,是愛的低級表現。“懶”父母雖然看起來很殘忍,但有智慧的懶其實是一種理智的愛,這是更高級的愛的表現。真正愛孩子,不如做一個“懶”父母。
與勤快父母相比,我所提倡的懶父母,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懶惰,而是身懶心不懶,有所為有所不為。即要求父母樹立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的意識,給孩子提供自由探索、自主做事、自我負責、自主交往、自主學習的機會,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方法給孩子一些指導,鼓勵孩子獨立面對各種各樣的事情。
2. 遵循層級性原則,加強責任意識培養的針對性。
為了讓學生做到家里學校一個樣,我要求學生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穿衣、洗漱、整理書包、收拾房間……逐步自理,并設計了表格,讓父母填寫孩子一周自理的表現。每周一的晨會統計學生在家承擔家務的情況,樹立榜樣,對暫時落后的同學及時給予指導。我還建議中年段的學生在家中養養花,養養小動物,看誰養得好,養的時間長;高年段的學生周末當家買菜,進社區做好事等等,一切請家長不要代辦,只作為旁觀者指導。
3. 適當讓孩子自食苦果。
孩子尚處于成長之中,他對一些事情表現出沒有責任感也是正常的,因為他許多時候的確不太清楚這樣人有對他有什么不好的影響,所以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家長可以適當地讓孩子品嘗一下辦事情不負責任的苦果,孩子如果一而再地受到了自然后果的懲罰,他自然就會提高警惕,下次做事情的時候自然就不再會馬馬虎虎,草率了事。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