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霞
閱讀的過程因人而異。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經歷,即使是同一年級的學生也由于學習的方法和閱讀習慣、興趣等存在著差別,使得閱讀理解實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常見的有逐字逐句的閱讀,忽視了培養根據上下文線索猜測詞義的能力,缺乏非視覺信息。
一、導(感知教材)
導讀是教師在學生自由閱讀前的指導。教師可根據閱讀材料的不同內容,采用不同形式導入新課,如提問、講故事、設置懸念、介紹背景、觀看影片、唱歌等,適當地講解與該內容有關的背景知識或其他介紹,幫助學生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激發學生獲取信息的興趣和欲望。在指導學生閱讀一篇有關打電話的對話時,我先讓學生猜一個謎語:What can hear you without ears and can answer you without a mouth?學生一下子充滿了興趣,有急于一讀的沖動。在學習有關星期、學科的詞匯時,我在布置閱讀任務前,首先和他們談論: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do you have on Mondays/ Tuesdays…? Whats your favourite day? Do you like Mondays? Do you like Math? Why? 問答之后,我讓他們做個有趣的調查,調查他們的好朋友喜歡哪一天、哪些學科。最后,讓他們帶著好奇心去完成課文的閱讀。
二、讀(理解教材)
1. 掠讀(Skimming)。要求學生快速瀏覽全篇,領會主旨或抓住主要內容。學生可以跳過細節,跳過不重要的語句,圍繞問題來閱讀等。
2. 猜詞性讀。(1)根據構詞法猜測詞義。許多英語單詞都是在基本單詞上加詞綴或詞尾而形成的,如: danger-dangerous, sleep-asleep.還有一些是合成詞,如:underground, motorbike, mini-bus.(2)根據上下文理解。如“Public signs”,我通過多媒體展示高壓電箱的標志,提問:Can I go in? 學生根據標志及電壓箱認識到dangerous后說:No.我接著說:You must stay away from the building.從而讓學生根據句意猜測出away from是“遠離”之意。(3)根據句子結構理解。這對于小學生來說可能有點難懂,因為現行教材語法知識講解得較少,但也可進行簡單的初步嘗試。如PEP六年級下冊Unit 2 “Whats the matter, Mike?”Part B Lets read部分,場景較明顯且學生熟悉,我首先利用簡筆畫展示場景,在圖1下出示句子:John passes the ball to Mike. Mike kicks the ball, Its a goal.在圖2下出示句子:Zhang Peng kicks the ball. The ball flies into Johns face.從而讓學生根據句子結構猜出pass和kick是動詞,并根據簡筆畫、肢體語言及句子結構猜出是“傳遞”和“踢” 的意思。
3. 細讀(Close reading)。細讀的首要任務是掃清語言障礙。這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細致的指導。細讀,能培養學生確切理解詞義、正確使用語言的良好學習習慣;細讀,能扣住每一個單詞、短語和句子在上下文中的含義,這對理解全文特別重要,而不是一知半解、囫圇吞棗的理解。
英語閱讀教學中,還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如:“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這原是一句拳擊術語,在拳擊比賽中拳擊手若被對方擊倒,裁判數到10還不起來則被判輸。但在很多情況下不等裁判數到10,倒地的拳擊手便能爬起來再戰。因此,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人擊倒,并不意味著輸了這場比賽。其寓意為:當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喪失了成功的機會。
教師要培養學生這樣的“三心二意”:信心、決心、恒心、創意、樂意。堅持高效率的閱讀活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動機,滿足他們學習英語的成就感,還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用英語思考、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和自學英語的能力。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