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兄
關于人文性,《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體現青少年文化特點,關懷學生精神成長需要,用初中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課程內容,實施教學,用優秀的人類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學生心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這就為我們在思品課堂中滲透人文教育指明了方向。
1. 從培育人文精神的根源來看,我們應該立足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著眼于世界先進文化發展的前沿,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培育新時代的民族精神。用先進的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培育學生,有利于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
如教學“難報三春暉”時,我將精選的詩詞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作為課堂總結展示出來。首先,我用飽含情感的語言:今天,我們共同感受了天下父母最真摯、最質樸的愛,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回饋父母的養育之恩。就在此時,《弟子規》中《入則孝》的視頻開始播放,隨著字幕,和童音,師生齊聲誦讀。在瑯瑯的誦讀聲中,師生的情感得以升華,課堂在高潮中結束。這樣的總結,深化了知識點,弘揚了傳統文化,又散發著濃郁的人文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2. 從學生自主成長的角度看,我們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為他們全面發展提供幫助。培養人文精神必須尊重一切學生的個性,關心一切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應該以開放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思想品德的養成,承認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過程性和差異性,欣賞他們的優點,尊重他們的個性特點。
如教學“公民權利義務具有一致性”時,我強調:每個人既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權利與義務兩者具有一致性。我話音剛落,有學生就接了一句: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好像是一對鴛鴦。結果引起全班學生哄堂大笑。我沒有呵斥這個學生,學生們靜下來之后,我指出鴛鴦的正確比喻應該是夫妻,并指出最早將鴛鴦比喻為夫妻的是唐朝詩人盧照鄰,他在《長安古意》詩中,作有“愿作鴛鴦不羨仙”一句,贊譽了美好的愛情,使人感到新鮮,以后的文人競相效仿,于是鴛鴦就成了夫妻的代名詞了。這樣,既讓學生深刻理解了課文內容,讓學生熏陶了古代文學知識,也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很具有人文味道。
3. 從社會發展與學生自主成長的統一看,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須加強思想引導,而這個引導要充滿人文味,具體來講就是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過程要有講究耐心細致,潛移默化,形式要生動活潑。
什么樣的過程與形式才具有人文味,讓學生樂于接受呢?《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善于利用并創設豐富的教育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能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能讓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好地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豐富想象,內化知識,強化學生的認知行為,促使師生雙方達到和諧統一。
教學情境創設的策略多種多樣,有活動情境法、問題情境法、媒體情境法、故事情境法等,方法的選用因人因時因內容而異。但無論用哪種方法,都要注意兩點:一是要創設符合生活實際的真實情境。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尋找知識與經驗的聯系,使課堂情境的內容和形式得到完美的統一,使學生去自主探索、主動發現。二是創設的教學情境具有可體驗性和實踐性。在課堂上,教師面對的是“人”,要全方位、多樣地調動學生各種感官,讓其在綜合活動中構建知識,在參與和體驗中,在原有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構建道德認識,塑造道德行為。
4.從構建人文課堂的主導者——教師這一角色的自身素質要求來看,教師首先應具有很好的人文素養,這樣才可游刃有余地教學中滲透人文味。人文素養包括兩部分,一個是人文知識,另一個是人文精神。所以,一方面教師在工作之余要不斷地學習歷史知識、哲學知識、文學知識、宗教知識和美學知識來豐富自己的人文知識,使自己在教學中能依靠自己的專業知識、品德修養、人文底蘊、審美情趣和教育技巧來贏得學生的認同和模仿,使學生主動自覺地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另外一方面,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如教師要培養自己強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責任心、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利、要以寬容之心,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