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一寬
波利亞說過,“中學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強解題訓練”“掌握數學就是意味著善于解題”。如何提高中學生的解題能力,關鍵通過解決數學問題,來逐步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拓展學生的思維。
在數學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除了抓好基礎知識、能力的學習與培養外,更重要的培養途徑就是解題實踐,下面將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的措施。
1. 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為解題提供依據
數學上的定義、法則、公式、定理等,是解題的依據,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加大重視的力度,要求學生做到爛熟于心的程度。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認識到問題的實質,加深學生理解的層次。
例如,講“換元法”法時我們要幫助學生了解換元法的概念,認清換元的實質就是轉化。
例1. 已知實數x,y滿足:■-■=3,y4+y2=3,則■+y4的值為()
A. 7 B. ■
C. ■ D. 5
思路分析:視■為一個整體不妨設為t(t>0);視y2為一個整體不妨設為u(u>0),則■-■=3可化為t2-t-3=0解得t=■(t=■舍去);y4+y2=3可化為u2+u-3=0解得u=■(u=■舍去),所以■+y4 =t2+u2=7,選A。
2. 養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的習慣
仔細、認真地審題是解題的前提。因為審題為探索如何解題的途徑提供了方向,培養學生的思維獨立,是每一個數學老師恒久不變的教學原則,告訴學生堅持獨立思考,獨立做題,你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得到迅猛提高。
例如我在教二次函數時將例2和例3放在一起,幫學生如何審題。
例2. 已知函數y=(k-3)x2+2x+1的圖象與x軸有交點,則k的取值范圍是()
A. k<4 B. k≤4
C. k<4且k≠3D. k≤4且k≠3
例3. 已知二次函數y=(k-3)x2+2x+1的圖象與x軸有交點,則k的取值范圍是()
A. k<4 B. k≤4
C. k<4且k≠3D. k≤4且k≠3
例2與例3雖只相差兩個字,但例2所說的函數可能是一次函數,也可能是二次函數,而例3只可能是二次函數。例2、3答案分別為B、D。
3. 理順解題思路,規范敘述解題的過程
當拿到數學題,不僅僅要求獨立思考,還要在此基礎上把數學問題解答過程嚴謹地敘述出來,這對學生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有著較高的能力要求,即敘述要正確、合理、嚴密、簡潔。一般來說,各種形式的數學習題都有一定的解答格式,無論哪種格式,敘述都應層次分明,條理清楚,表述要規范。
例4.已知關于x的方程■+■=■恰有一個實根,則滿足條件的實數a的值。
思路分析:對于分式方程,我們要注意增根的問題。因此只有一個實根卻要多次討論和驗證。
解:題中的等式可化為2x2-2x+(4-a)=0, (1)
當方程有兩個相等的實數根時,Δ=4-4×2×(4-a)=0。
由此得a1=■,此時方程(1)有一個根x=■。驗證可知x=■的確滿足題中的等式。
當方程(1)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時,Δ=4-4×2×(4-a)>0,由此得a>■。
若x=0是方程(1)的根,則原方程有增根x=0。代入(1)式解得a2=4>■。此時方程(1)的另一個根x=1,它的確也滿足題中的等式。
若x=2是方程(1)的根,則原方程有增根x=2。代入(1)式解得a2=8>■。此時方程(1)的另一個根x=-1,它的確也滿足題中的等式。
因此a1=■,a2=4,a2=8共有3個實數a滿足題意。
4. 重視方法的傳授,加強解題思維培養
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基本數學方法的傳授,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解題思維水平。
例5.如圖所示,C,D是以AB為直徑的半圓上的三等分點,半徑為R,求圖中陰影部分面積.
思路分析:我們知道三角形、梯形等特殊圖形的面積公式,對于不規則圖形則要通過“割割補補”的辦法變為上述特殊圖形求解。本題我們可以通過S陰影=S扇形OAD- S弓形AC-SΔOAD和S弓形AC=S扇形OAC-SΔOAC求出。答案為■πR2。
5. 注重一題多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水平,主要表現在解題上,尤其是一題多解,在數學解題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它不僅能加強知識間的橫向對比,而且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激發學生聯想,推測和創新的方法之一。因此,經常善于一題多想,一題多解,能使學生思路開闊,思維靈活,能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進而選擇最佳方案解決問題,使學生選擇運用知識的方法由零散呆板轉向系統靈活,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準確度。同時,還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極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例6.求函數y(x)=x+■(x>0)的值域。
我們可以用(1)判別式法,設y=x+■,則x2-yx+1=0,由Δ=y2-4≥0?圯y≥2。
當時y=2,x2-2x+1=0?圯x=1, 因此當x=1時,y(x)=x+■(x>0)有最小值2,即值域為[2,+∞。也可以用(2)單調性法;(3)配方法;(4)基本不等式法等等。
6. 勤于總結解題方法,加強解后反思
解題后的反思是提高解題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所以,解數學題絕不能解一題丟一題,這樣無助于解題能力提高,還會使學生養成不善于總結和反思的習慣。學生一旦養成反思的良好習慣,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不但大大增強,而且也會促進其它良好習慣的養成。
例7.如圖, 某橋的橋拱是圓弧型,已知它的跨度BC為20■米,拱高AD為10米,求橋拱所在的圓的直徑。(答案40米)
例8.如圖,BC是⊙O的直徑,A是弦BD延長線上一點,切線DE平分AC于E,求證:AC是⊙O的切線.(證明略)
上述這兩個例題實際上是圓中常見的題型,考查點(重點)都是圓心、半徑或是直徑所對的角是直角及勾股定理的運用等。例7實際上就是考查RtΔOCD或是RtΔOBD;例8連結DC,考查∠BCD=∠ADC=90°。
中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是在親自參與解題實踐中不斷提升的過程,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結合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不斷反思,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誠然,要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關鍵在于教師平時的引導,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和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數學的解題能力也將會在持久的努力中越來越高。
責任編輯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