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觀興
課程改革的理念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覺性,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去質疑、去調查,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新課程數學教學中應盡可能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運用基礎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的基本技能得到充分發展。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索的動機
學生探索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于充滿誘惑的問題情景。教學可根據新課標內容、生活實際背景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所產生的認識沖突,把學生引入一種參與問題解決的情景之中,使其產生對新知識的渴求,激發探索的動機。
例如:在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第五章第一節“你今年幾歲了”這一節課,我創設了更貼近學生生活現實的情境,向學生提出用你所熟識的人今年的年齡,乘以這個年齡與2和的積,減去這個年齡的平方,再減去1,把得到的數字說出來,老師就會猜出你所熟識的人今年有幾歲了。有一位學生算得數是25歲,我說:“你所熟識的人今年是13歲?!苯又鴰孜粚W生說出得數,我都猜準了,學生的好奇心馬上被帶出來了,于是我把握時機,引導學生投入到這課的知識探索學習中去……
二、巧設“階梯”,提高探索能力
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自主去嘗試、探究、歸納、總結,去發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為此,教師應適時指導,采取多種形式,設計適當的坡度,架設必要的橋梁,及時有效地幫助學生明確方向,越過障礙,形成探索學習的能力。
例如:教學“截一個幾何體”這一節時,我先向學生說明如何截,并且做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充分想象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6個人為一小組,每位同學拿出準備好的2個正方體的白蘿卜,用一個平面去截一個正方體,截面可以是哪些圖形呢?活動完后,代表都能說截面是:(1)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但不能是直角三角形。(2)四邊形、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
教師提出能不能截出五邊形,又讓學生去試,結果有很多小組不能截出五邊形,老師緊接著問:“六邊形行嗎?”六邊形是很難截到的。當學生的活動出現“偏離”受阻時,教師不應該再讓學生沒完沒了地爭論,可適時地給予幫助和指導,啟發學生找到截面的方法。通過分組探究討論,互相交流,從而發現問題的答案,使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成功的喜悅。
三、營造良好的氛圍,增強學生自主探索的動力
新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是引導學生自主發展,探索知識的場所。一個人只有在寬松的氛圍中才會展現自己,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得到發展。
在課堂里,采取這種分小組分析、討論交流的學習方式,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積極主動參與,去探索,去發現,從而獲取新知識,使學生樹立探索的信心,學生的自主意識、合作精神逐漸得到培養。
四、精心設計練習,培養學生自主探索方法
讓學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要讓學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地進行,而是有一定的探索方向,這樣才能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活動,才能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例如,我教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上冊“探索規律”這一課時,設計了一道課堂練習:下面是用棋子擺成的“小屋子”如圖,擺第1個“小屋子”需要5枚棋子,擺第2個需要枚棋子,擺第3個需要枚棋子……按照這樣的方式繼續擺下去,擺第n個這樣的“小屋子”需要多少枚棋子?
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探索出規律,可以啟發學生提出兩大探索方向:一是對數之間的規律進行比較;二是對圖形的組成進行比較。
指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索,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只有我們更新觀念,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合探索的氛圍,滿足學生探索者的需要,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探索活動的主體。
責任編輯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