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新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大大提高教學的質量,從而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物理的深入學習。那么,物理教學中的“激趣”應怎樣入手呢?
一、抓好入門,在初次的授課中激趣
物理課是八年級的一門新學科,這對剛接觸這門課的學生來說,往往有一種新鮮感,甚至有部分學生對此學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種新奇,如不及時深化,“熱”的時間也是短暫的。另外也有部分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對物理學習還存在些許畏懼。這就要求教師在上序言課時,把握學生心理,認真設計教案,上好第一堂課。比如通過演示 “冷水使熱水沸騰”、“三棱鏡分解白光”、“慣性演示”、“紙盒燒開水”、“被紙片封閉在倒轉的玻璃杯中的水不會流出來”等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的實驗,引起學生的疑問,激起他們濃厚的興趣。同時通過這些簡單有趣的小試驗,也能有效的打消學生學習物理的畏難情緒。再舉一些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現象,讓學生認識到在我們的衣食住行、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科學技術中都離不開物理,體會到物理是十分有用一門自然科學,使學生一接觸物理就感覺到物理的趣味性和實用性,為今后的奮發學習打下良好的開端。
二、激發好奇,在求知的欲望中激趣
人對新的事物總會有想探個究竟的欲望,這種欲望就是求知欲。初中生的求知欲是特別強的。利用學生對物理實驗普遍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其思維定向探究。
人的興趣與好奇心緊密相聯,培養好奇心的關鍵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之外,即出乎學生的意料之外。例如,在講授機械能守恒定律時,可用一個單擺來做實驗。先將擺球拉個較大的角度使之貼近眼睛,人站著不動,然后放手,使單擺擺動起來。學生都很擔心,生怕擺球會碰到老師的眼睛。然而實驗結果卻出乎學生的意料之外。通過實驗,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為下一步解決“為什么”做好準備。通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物理的興趣,從而使他們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
三、別出心裁,在創設的情境中激趣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與學生的求知心理之間,建立一個把學生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過程。教師在備課時應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巧設問題情境,調控學生思維活動,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進行學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創設情境,提出一些與現實生活相接近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其懷著解決問題的迫切心情投入學習,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怎樣才能使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興趣呢?最好的辦法首先是使學生感到這個學科有價值——即有用。因此,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我都致力于體現物理知識“有用”兩字含義。如我在進行“密度測量”教學時,提前讓學生了解密度的應用。目的是使學生先了解密度的應用不僅可以計算質量,而且還可以計算體積,還能鑒別物質。這時有學生提出來:可以鑒別金銀手飾嗎?我肯定地給予了回答:能!這節課就是要讓同學們來學習“密度測量”,從而掌握鑒別物質的方法。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激發了,聽課情緒更高了,求知欲望更強了,很快就掌握好密度測量的方法。
四、衣食住行,在生活的體驗中激趣
生活和物理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物理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例如交通安全、貨物運輸、節能減排、火車提速、水利發電、家用電器、醫療保健及同學們的衣、食、住、行都與物理知識相關,生活中的物理知識無處不在。所以,我們在學習物理時,不僅要善于在生活中發現、學習物理知識,而且還要把學習到的物理知識加以應用到生產、生活中,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新教材中有許多既來源于生活又可以用物理知識來解釋的實例,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外的物理實例,激發并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
五、巧借典故,在有趣的事例中激趣
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授課的過程中巧妙地穿插相關的物理故事,既可以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又可以讓學生從中受益。如在講授質量和密度的知識時,教師可講述如下的故事:丈夫買了幾斤廉價藕,滿以為可對妻子炫耀了。不料妻子破口大罵:“笨蛋!為何不買別的菜,這藕一斤少說也有半斤窟窿啊!還說便宜?”這些故事不僅讓學生加深了對物理現象的理解,而且認識到物理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