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濤
1. 源于生活,注重應用性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數學練習的設計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材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練習設計,可展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身邊,從自己身邊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數學問題,運用數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用的,使他們對學習數學更感興趣。
如學習《面積和面積單位》時,可以設計這樣一道練習:讓學生小組合作選取合適的工具:報紙、米尺、軟尺等表現1平方米的實際大小。由于學生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經驗不同,所以設計出不同的方案。有的用4根米尺就圍成了一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也有的用幾張報紙,借助米尺或軟尺拼成了一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
2. 立足課本,注重基礎性
新課程理念強調“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這體現了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為其他學科提供了語言、思想、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而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法則、數量關系和內容反映出來的數學思想方法等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必須使學生學好、用好,因此我們在設計練習時要力求把握基礎,使練習有助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識、理解,對基本技能形成,對數學思想方法的鞏固。
如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后,可設計如下的練習:長方體有幾個面?它們是什么形狀? 相對的面有何關系?正方體有幾個面? 它們是什么形狀?這些面有何關系?為什么說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通過這些練習,使學生能很清楚地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而且形成知識體系,為進一步學習形體知識建構基礎。
3. 突破難點,注意針對性
教學內容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而教學目標的設計又應緊緊圍繞新課程標準的規定和要求,并落實到每一堂課的課堂教學中,也就是說,練習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由此,我們要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練習,準確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識結構中的重點和難點;必須符合學生思維特點和認知、發展的客觀規律。那種盲目的、機械的、重復的練習往往是無益的。這使得我們在練習設計中,更要有針對性,所有的練習設計都應充分體現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層施教的原則,應該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練習。
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在練習設計時,我就根據這課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點和難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
判斷:
①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②三角形的面積一定比平行四邊形小。()
③三角形內任意一條底乘以任意一條高再除以2,就得到這個三角形的面積。()
④一個三角形的底是5米,高是4米,這個三角形的面積是20平方米。()
4. 促進思維,注重開放性
設計練習時,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能開拓學生思路的,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不同解決問題策略的,或者設計一些條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開放題。有利于不同水平學生展開發散思維,有利于學生大膽創新,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在教學時,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練習,給學生提供較為廣闊的創造時空,激發并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如教《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后,設計這樣一道題:把含鹽16%的鹽水40千克改制成含鹽20%的鹽水怎么辦?這樣一個靈活性較強的問題,打破“陳規舊矩”的束縛,引起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思考。提高濃度的途徑:使鹽水中的鹽變多——加鹽,使鹽水中的水變少——蒸發水,由此提出兩個不同的問題:(1)需加多少鹽?(2)需要蒸發多少水?從而使思路明朗化。當加鹽時鹽水中水的重量不變,當蒸發水時鹽水中鹽的重量不變。學生的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展開,最終得出兩個不同的答案。小學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設計這樣的習題讓學生去解答,恰恰給他們創設一種“探索”的感受意境,解題中感到樂趣無窮。通過這樣的練習,能給學生創造一個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既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又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