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梅
新課程強調以生為本,課堂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性,關注學生的體驗。因此,實踐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數學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實現趣味教學。據研究:7~10歲的兒童注意力只能保持20分鐘。如何使他們保持比較久的注意力,使課堂教學富有趣味性呢?
一、 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1. 打手勢法是趣味教學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常常鼓勵孩子用自己最有利的雙手演繹學到的數學知識。特別是打手勢計算一位數、兩位數加減法時,又準又快!學生會用左、右手的手勢分別表示1~10各數后,老師出示口算題,得數是一位數的就用右手表示口算的結果,例如:1+8=9,用右手9的手勢表示結果;得數是兩位數的就用左手手勢表示十位上的數,右手手勢表示個位上的數,只要得數在100以內的加減法都可以使用,例如:53+36=89,左手8的手勢表示80,右手9的手勢表示9個1。這一方法不僅提高孩子的計算速度和準確度,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致。
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運用感官總動員,讓學生學懂,學透,能夠做到舉一反三,知一曉十,還要能夠用“聯想”去學習。例如:我在教《測量》這一課時,本節課主要是學習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由于每根手指之間的間隔與我們學習不同單位的進率極其相似,于是,我讓學生伸出左手,一邊摸一邊說出長度單位。伸出大拇指說“千米”,伸出食指說“米”,伸出中指說“分米”,伸出無名指說“厘米”,伸出小指說“毫米”,而且還依次說出它們之間的進率: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隨著時間的推移同學們就學會了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和單位之間的互化。而在三年級下冊《鋪地面》這一課,我們學習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互換,學生馬上想到用右手的手指表示各個面積單位。伸出大拇指說“公頃”,伸出食指說“平方米”,伸出中指說“平方分米”,伸出無名指說“平方厘米”,伸出小指說“平方毫米”,它們之間的進率是……
在以后的日子里,如學習質量單位、人民幣單位、體積單位,只要掌握單位之間的進率以后,就能夠“聯想”到長度單位的手法和長度單位進率之間的互換,這樣學生學起來就非常容易了。例如:在教學學生認方位時,讓學生伸出右手分別向上、下、左、右方向指,并說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樣一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學得有趣。
2. 猜謎語、唱兒歌、講故事等是趣味教學中較形象的方法。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巧妙選用謎語能激發興趣,活躍思維,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過程中,我通過猜謎語:一個小小游泳家, 說起話來呱呱呱, 小時有尾沒有腳, 大了有腳沒尾巴。(猜一小動物),引起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進而出示:一只青蛙一張嘴……從而揭示課題,共同探索新知。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唱兒歌的形式,為孩子營造一個輕松自如的學習環境。例如:學習《探索規律》這課時,我先主動唱一首永遠唱不完的兒歌:1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1聲撲通跳下水;2只青蛙2張嘴,4只眼睛8條腿,2聲撲通跳下水;3只青蛙3張嘴,6只眼睛12條腿,3聲撲通跳下水……接著讓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 (n只青蛙n張嘴,2n只眼睛4n條腿,n聲撲通跳下水),學會了探索規律的方法。
二、應用課堂教學藝術,激發學生思考的情趣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兒童的心理特點,在趣味教學中,我主要采用“談話激趣法”、“巧妙設疑法”、“情境導入法”等教學方法,力求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而又愉快的數學學習環境。巧設疑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創設問題情境,點燃學生的探索熱情。例如:我在教學《年、月、日》時出示:“小冬今年(2012年)16歲,但他只過了4個生日,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過了1分鐘,我才說:“同學們,學完本節課你就知道為什么了。”這樣的引入,使學生對自己日常生活經驗產生懷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結果,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三、善于思考和總結,堅持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每一次的趣味教學后,我都要反思和總結,吸收成功的地方,改變遺憾的環節。教學中,我還特別注意了學生的思維訓練。讓自己在一次次的成功與失敗的嘗試中歸納總結出適合孩子的一套方法,也讓學生在一次次成功的思維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從而鞏固他們熱愛數學的情感,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