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宇
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逐步改變傳統教學的模式,轉變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提倡導學式教學方法,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學習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教師要領悟導學式教學理念,轉變教學理念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朱幕菊主編的《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提出:“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自然成為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
這句話的核心詞句是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同時,明確指出了教師的作用——指導學生學習。
依據新課程的理念,我們把“教”改為“學” ,這三個問題則變為:“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一個字的變化,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和關系發生了變化,更能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習方式變了,由以教師教為中心變為以學生學為主,學習的目標和任務也發生了變化,由關注我教得怎么樣,轉變為學生學得怎么樣,有沒有達成學習目標。這是理念的轉變,也是最值得我們轉變的理念。
二、在導學式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把握好角色
下面介紹我的生物教學案例,談談教師角色的轉變。
1. 課前對話
主要圍繞學教設計展開,明確導學的內容。在備課組集體備課的前提下,設計出“學教設計”。“學教設計”應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學習內容、學法指導、達標訓練等。學教設計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 學習目標要明確,讓學生一目了然 ;②學習內容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能力,聯系生產生活;③學法指導,讓學生掌握方法性、規律性的東西,逐步由“學會”變為“會學”。教師課前把學教設計發給學生,學生可以個人也可以合作結合教材及其他資料自學學教設計出示的內容。若有疑難問題,要做記錄,以便在課上對話中解決。
如講述《花的結構》一節內容時,走課內外相結合之路。先通過學情分析,將所教班級學生按照學業水平、能力、性別、個性特征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4--7人不等,根據學生特長如生物基礎知識、實驗技能、某種生物的觀察或飼養等,選出組長(組長可根據學習內容選定),為學生主動參與、積極交往、合作學習、公平競爭創造條件。再,教師布置可供選擇的適合于小組合作學習的作業內容,各小組自主選擇、接納。如:要求學生課外觀察各種花的形態、結構,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比較各種花的異同,大多數學生會驚訝地意識到自己經常看到的各種植物的花盡管形狀、大小、顏色多種多樣,可是它們的結構卻是基本相同的。課外讓學生完成教材中“動動手”的內容,收集有關花的詩句、名言、諺語等。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新問題、探索新問題,重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每掌握一個新知識,都能得到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 課上對話
主要圍繞新知探究環節展開。課堂上學生分小組進一步學習研究學教設計,學生之間相互溝通交流,做到“組內交流--全班交流”結合,小組代表綜合學習結果向全班匯報。教師到各學習小組巡視,查詢各小組的學習情況,并進行適時、適當的點撥、指導。凡是能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教師不要包辦代替,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構建學生主動參與、師生共同探究知識,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教學情境。
3. 課下對話
主要圍繞拓展學習環節展開。教師結合課時內容,深挖教材,制定課后進一步學習的內容。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如宣傳板報、小實驗、進一步探究、植物栽培、小動物飼養等。在整個教學中,學生獲得的知識不是教材或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自己主動努力獲得的豐碩成果。
三、要注重教學信息的反饋調節
如在講述生物進化歷程時,筆者引導學生比較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的心臟結構,有位同學卻標新立異把蚯蚓的心臟拿來比較,并得出動物的心臟是由無到有,由多到少,由簡單到復雜的結論,這是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筆者捕捉到這一信息,鼓勵這位學生向全班同學闡明自己的觀點。該同學的觀點引起全班的一次大討論,這是一次探索求知方法的大討論,這次討論加深了學生對生物進化論的理解,有助于學生生物進化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成功的反饋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強有力手段,它能夠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激起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與信心。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