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步敏
品德教育的軟肋就是不能把“認知”內化為“行動”,往往是學生嘴巴說的和實際做的對不上號。其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品德教學基本上是一種沒有商量余地地向學生告知“結論”的教學,結論的生成過程、學生的體驗過程都給省略了。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教學中,教師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可以看出,《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要著重讓學生親身去體驗,而不是將現有的道德觀強加給學生。因而,對學生的品德教育應該從體驗入手。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對品德教學中體驗學習的認識。
一、要鏈接兒童生活
課程標準指出:“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而且,“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要使品德教育提高實效性,教育活動就應該植根于學生的現實生活之中,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善于在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將教材中的原材料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盡力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使活動內容貼近兒童生活,易被兒童接受。如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怎樣做好事》這一課時,我們不需要利用課件與說教,只要請班集中那些經常默默無聞做好事的同學來談談,為什么見到地上有紙就主動撿起來,他們為什么每天都爭著擦黑板,窗臺上“紅十字”箱里為什么這兩天又多了一瓶紅藥水和幾片創可貼等等。其他同學為了爭取“做好事,做好孩子”的榮譽,一般會努力效仿身邊的榜樣,使教學內容有效內化為學生的行為。
二、要豐富活動的形式
有效的體驗活動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強化其活動體驗。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占優勢,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設計體驗活動時,能重視學生自身的興趣、經驗、生活習慣和道德水平,確保活動能從學生的興趣、愛好、經驗、關注點而非教師的主觀愿望出發,多采用游戲、制作、實驗、故事、表演、擬體驗等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展,為兒童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人人有長處,合作力量大》時,我就在教學中設計這樣一個游戲活動來引導學生理解。我先問學生:“一個人有幾條腿?”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兩條。”我又接著問:“那么兩個人有幾條腿呢?我們把四條腿變成三條腿比比誰走得快,好不好?”我挑了四位學生,把他們分成兩組,分別用紅領巾把他們的右腿綁在一起。一聲令下,他們出發了。只見他們跌跌撞撞地向前跳著,不時停下來調整一下,有一個小朋友走著走著竟然被同伴給拖倒了,自然他們也就失敗了。后來,我也參加到了游戲中去,每次比賽,我都跟合作的學生講好,我們把手相互搭在對方的肩上,由我發口令,我先出左腳,他先出右腳。比了幾次,學生們感到奇怪了,怎么每次都是老師贏呢?聰明的學生就站起來問了,我讓那幾個學生把我對他們說的話告訴大家,學生們這才恍然大悟。這樣,通過有趣的游戲,學生知道了要想走得快,關鍵在于要學會合作。在競爭中,合作密切,能夠互相幫助,揚長避短,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三、打破課堂局限
杜威說:“準備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進行社會生活,離開了任何直接的社會需要和動機,離開了任何現存的社會情境,要培養對社會有益或有用的習慣,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過做動作教兒童游泳。”的確,學生脫離了社會實踐,所學知識就會變成無源之水。因此,要讓兒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就必須讓他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是一種融說教于體驗當中的活動教育,使學生在自我的需要和付出的體驗當中,置自己于真實的情境之中,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體精神,強化了德育內容,淡化了教育痕跡,激發了學生內心的波瀾,從而觸及心靈,生成情感,自發地形成自律的行動,養成良好的個性品德。
如,在《上超市》一課的教學中,我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學校附近的超市進行了一次購物實踐活動。學生個個興致勃勃,紛紛購買了家中需要的和自己喜歡的價值十元的商品。通過這一次踐行體驗活動,幫助學生梳理了超市購物的常識,拓展了教材內容,使課堂對孩子們真實的生活更富于指導作用,有利于學生知行的統一。
心靈世界的教育不能靠“灌輸”,也不能靠“塑造”,只能在師生共同參與,教學相長的過程中,由教師引領學生自主認識、自主體驗、自主感悟、自主抉擇、自主踐行,才能尋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早在19世紀就提出,“實踐是最好的老師”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釋說:一件事我聽到了,隨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記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對孩子來說,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記憶不深,只有親身實踐和體驗到的才刻骨銘心,終生難忘。在我們的品德課堂教學中,不妨從“體驗”入手,幫助學生逐步形成道德行為習慣,扭轉我們的學生“只會說,不會做”的尷尬局面。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