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琴
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唱歌的基本技巧、聲情并茂的藝術表現以及演唱風格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三個方面。而在演唱風格中更加準確把握民歌的演唱則是我們專業聲樂演唱者更應深入探討的核心問題。因為民歌是祖國藝術瑰寶中的明珠,我們要展現她的風采、靈魂,我們應把優美流暢的聲音貫穿到民歌的演唱中去。
民歌是歷代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生活中為了表達某種情感而口頭集體創作出來的歌唱形式,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在世界藝術的舞臺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國民歌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體裁以及獨特的表現形式,我們要準確掌握不同民歌的演唱風格及演唱習俗。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人民有著不同的性格和情感表達方式,這體現在民歌演唱中就有著演唱方法和技巧的差異。在民歌演唱訓練中最為基礎的就是“呼吸”,要想不斷提高民歌演唱的技巧就必須要研究學習和熟練掌握運用民歌的演唱呼吸技巧。在民歌演唱中要高度重視咬字與吐字的技巧。民歌的創作來自于廣大勞動人民,旋律流暢易于流傳,歌詞貼近生活的語言,顯得親切自然,更能直接表達其思想情感。所以說歌詞是民歌非常重要的部分,這就需要演唱者必須要盡力清晰準確地吐字,才可以向聽眾準確傳遞真情實感。民歌的演唱風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歌的語言文字,各個地區和各個民族都有各自的語言,在發音、行為及修辭等方面都有著差異,我們應當認真反復學習并掌握,將其特點融入歌曲的演唱中,使其生動、優美并連貫起來。
正確處理民歌演唱中的聲與情的對立統一關系。藝術表演的實質就是以情來感人,民歌演唱這種藝術能用美妙的歌聲來表達人們的內心情感從而帶給人們心曠神怡的感覺。在民歌的演唱中有兩個最為基本的要素,那就是聲和情。其中聲音是民歌演唱的基礎,而情感卻是民歌演唱的靈魂,兩者在民歌演唱過程中互為基礎、相輔相成,因此在民歌演唱中必須要正確處理好聲音與情感的對立統一關系,盡力做到“聲情并茂”,達到演唱聲音技巧同情感的表達實現完美的統一。如果民族的民歌演唱者只是用聲音的技巧來演唱,不去重視民歌本身內涵的情感,就會出現重聲輕情的情況,最終會導致演唱缺少藝術感染力,但是如果只是重情輕聲,也同樣無法完整表達歌曲豐富的情感,讓聽眾產生遺憾。所以民歌演唱者必須要通過了解民歌產生的背景來準確理解和領會民歌的思想內涵,要根據民歌意欲表達的情感來選擇恰當的語氣、語調及語勢等,然后用聲音的技巧來傳達這種情感,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激起聽眾情感的共鳴,從而獲得非常理想的優美、流暢的貫穿聲音。
掌握不同民族演唱中的潤腔技巧。民歌演唱中潤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因此在民歌的演唱中對潤腔的民間技巧要求非常高,但是潤腔的技巧比較復雜,因為各民族的民歌演唱風格不同,所以潤腔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比如演唱藏族的民歌時就要求達到寬廣遼闊和深情樸實的效果,這就必須要求演唱者熟練運用一定的喉音色彩的“喉顫音”。而如果演唱蒙古族民歌的時候就要求達到高遠明亮和低回婉轉的效果,這就要求演唱者必須熟練掌握“顫音”技巧。同時,演唱蒙古族《贊歌》等民歌還需要用到“嗖音”這類技巧。另外,演唱四川民歌《妹兒去討菜》時所需要的腹部“顫音”、演唱東北民歌所需要的“滑音”及陜北民歌中所需要的“撒音”和“直音”等等。對于演唱者,只有正確充分運用了各地民歌各自的潤腔技巧,才能更好地把握民族的個性從而使優美、流暢的聲音貫穿在民歌的演唱中。
聲樂藝術離不開技能技巧,技能技巧訓練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表現聲音本身,而是為了表達聲樂作品的情感與文化內涵。如果只強調聲音技巧,而忘記了技巧是體現藝術的手段,是為聲樂藝術服務的本質,那么優美流暢的聲音就不能貫穿在演唱中。
在民歌的演唱中還應注重韻味。講究氣韻生動,推崇藝術的意蘊和境界,是我國傳統藝術理論的另一重要思想,這種追求使得中國傳統演唱理論對歌唱技巧的探索主要落在“字”和“腔”的關系這對范疇中。即,追求“腔詞”關系的良好結合,成為追求歌唱韻味的主要途徑。
例如山西民歌《繡荷包》中,
起句的腔詞,一開始即用“腔”行“字”而韻味十足地將“月”賦有情感的高掛天空,兩句的陳述如此樸素、清麗,這里的“氣”、“字”、“情”、“腔”都完整的在整體中和諧、自由流露并將地域文化的內涵真實呈現在聲樂中,這是何等的簡練、親切。
韻味首先來自唱腔的旋律化,特別是旋律的語音化。歌唱的發聲和吐字是韻味的決定因素。音腔作為中國傳統聲樂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傳統聲樂的審美觀念。
只要把握好聲樂的演唱技巧,充分表現出聲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在氣息的使用方法、共鳴的技巧、訓練吐字的字正腔圓等方面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從內心到面部的表情都充滿美感,將“聲”、“情”相輔相成,就會塑造出豐滿鮮明的藝術形象,生動清晰表達內心情感,最終達到“聲情并茂”,讓優美流暢的聲音貫穿在我們偉大的民族民歌的演唱中。
(作者單位:海西州民族歌舞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