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萍
小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評價就是要對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態(tài)度、方法、過程作一個正確的判斷,其目的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數(shù)學教學.學生一旦具備這種學習評價的能力,將帶來以下可喜局面:1. 學生能夠主動自主進行判斷、思考和分析;2. 促進學生順利運用數(shù)學語言進行交流探討;3. 通過評價辨析可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這種學習評價的能力并非一朝形成,需要學生不斷的嘗試努力、教師的恰當引導,在數(shù)學課堂中開展小組教學是培養(yǎng)小學生數(shù)學學習評價能力的一個有效方式.
一、 加大了學生評價的參與性
在小組教學中,一般以4~6人為一組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來展開學習的.那么在組織評價時就形式就變得多樣了:可以采取組內(nèi)一個同學評其他組員聽;也可以組內(nèi)同位兩個同學互評;還可以像未分組時那樣一個同學評全班同學聽.這樣,學生參與的評價面就自然大大提高,每個學生個體都有平等的機會在各自的小組中進行評價,由傳統(tǒng)班級教學中單純的旁觀者變成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當然,在組織評價時可根據(jù)問題的難易程度適當采取不同的形式, 較難的問題適宜分組進行.
二、 提高了學生評價的積極性
在小組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評價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究其原因是因為在小組教學中能夠較好地體現(xiàn)對學生主體的尊重及組間的競爭機制.
首先,小組合作學習正是從滿足學生主體需要的基礎出發(fā),創(chuàng)設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給學生提供開展互助學習的場所和機會,使之在小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解決問題、分享成功的快樂,從而體現(xiàn)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尊嚴,使之產(chǎn)生“我要學”的強烈愿望.其次,就是組間的競爭機制.利用“組間同質(zhì)”的特點,對于評價同一個問題就可以讓各組派代表來回答,然后作出評比.這樣,為了同組的榮譽,組內(nèi)的組員們當然就積極參與評價了.
三、 鍛煉了學生評價的個性化
從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評價中,我看到當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被過于局限了,評價時有點千篇一律、死搬硬套,缺乏自己的思想,更別說創(chuàng)造性了.例如:在學生的評價語言中會出現(xiàn):“老師說過……所以……”;又如:某某是成績較好的同學所以他做的就是對的,某某是差生他做的就是錯的;又如:人云亦云,不知所以然.
其實,沒有個性化,人的潛能就不能成分發(fā)揮,社會不可能進步.那為什么學生評價時缺乏個性化呢?原因也是因為長期的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通常扮演著領導、權威的角色,在大部分時間里學生只是服從者,自主程度低,學生在評價時往往怕錯、不敢說.改成小組教學后,情況就大大不同了,教師的權力下放給學生自己,讓他們自己去評出好壞,并鼓勵他們評價時有自己的語言.漸漸評價的個性化語言就多起來了,如:“我認為”、“我覺得”、“我有不同意見”、“我覺得我講得比他好”等等.在讓學生講講直線的特點時,一生說:“直線無限長,不可以量度”,另一生評價:“他講得對,但我比他更詳細.直線由于沒有端點所以是無邊無際的,量不出有多長”.這樣,不再是一句單調(diào)的對或錯的評價語,而是勇于發(fā)表自己意見,評價突出了自己的個性.在此時教師也趁機對他作了評價 :“能夠運用自己的語言大膽作出評價,你做得好!”
四、 促進了學生評價的靈活性
評價一個問題往往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評價,而由于每個學生
都有各自習慣的思維方式,所以都局限于自己的講法,不利于思維的發(fā)散.在小組學習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交流探索、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同時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不同方法去評價.
如:評價一道計算題3600÷500=7……1
生1:他做得不對,因為余數(shù)沒有擴大10倍;
生2:用500×7+1不等于被除數(shù),所以錯了;
生3:根據(jù)商不變規(guī)律,只是商不變,但余數(shù)有變.所以照抄豎式的余數(shù)就錯了.最后,老師問:誰評價得好?大家就選出了第2、3位學生,同時還領悟到評價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評.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