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銳
一、家長加強對孩子的監(jiān)督與引導
家長務必要提高警惕,加強對子女上互聯網的監(jiān)督,防患于未然。除了禁止子女在網吧逗留之外,如果家里有電腦可以上網的話,家長還應加強對子女的管理,設定開機密碼并由家長掌握,在征得家長同意的前提下才能允許子女上網并要適當控制子女的上網時間。據有經驗的網民講,青少年每次上網時間積累不應超過2小時,連續(xù)操作1小時以后,應適當休息15分鐘。家長還應當告知孩子上網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處理方法,讓孩子知道社會的復雜性,不要隨便和網絡中的人見面,如果一定需要,要由家長陪同;教育孩子不要隨便泄露個人信息,在網站填寫個人資料時應征得父母的同意。家長要積極主動關心孩子,正確引導上網。家長要有超前意識,不斷學習,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養(yǎng)和能力,爭取成為自己子女最佩服的人。加強對孩子上網監(jiān)管,更是每個家長責無旁貸的事情,嚴格控制孩子的上網內容、上網時間,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網絡作用,既借助網絡幫助中學生成才,又消除它的負面影響。同時父母應該加大對孩子的網絡安全教育,加強與學校的信息溝通,避免孩子在家或在網吧登陸不良網站,以免受到網絡侵害或引發(fā)違法犯罪。
二、學校加強對中學生的網絡思想道德教育
1. 營造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
學校建設校園網后,在努力豐富校園網資源的同時,應積極做好防范措施,確保信息安全。如,利用技術手段,使用“防火墻”防止黑客的入侵和秘密資料的泄露;使用過濾軟件對網上不良信息進行過濾;制定必要的網上行為規(guī)范及獎懲制度,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安裝網絡模擬教學軟件,既讓學生能學習網絡知識,瀏覽因特網上的一些信息,又確保有效控制信息污染等。學校不僅要把網絡道德教育內容納入德育課,而且要重視在其它學科教學滲透網絡道德教育,信息技術課中尤其要指導學生正確健康地使用互聯網。
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學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重點,加強中學生全面素質教育。學校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與遵紀守法及網絡自護的教育,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學校的法制校長和德育領導要結合學生實際,在學生中以專題講座等形式開展網絡法制教育,并組織專題討論。引導廣大中學生,充分考慮中學生的身心特點,以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們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增強他們道德判斷能力,指導他們學會選擇,識別良莠,提高自我約束、自我保護能力,鼓勵他們進行網絡道德創(chuàng)新,提高個人修養(yǎng),養(yǎng)成道德自律。同時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建立校園網吧,提供學生安全健康的上網環(huán)境。
建立適合中學生的綠色網站,占領網絡前沿。目前,形形色色的網站很多,但健康、具有教育功能的網站缺少點擊率。因此,需要加強網絡工作的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既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了解熟悉中學生心理特點與思想情況,又了解網絡文化特點,能比較有效地掌握網絡技術的隊伍,建設一批能吸引中學生“眼球”的綠色網站,在網上進行生動活潑的教育,弘揚主旋律。適合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網站,用主旋律和喜聞樂見、深入淺出的內容吸引中學生、凝聚中學生,生活在信息高速路上的一代中學生就一定能夠茁壯、健康地成長起來。
2. 重視學生的網德教育
重視對青少年網絡知識的傳授。網絡能夠帶給孩子更廣闊的知識空間,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絕不能因為網絡存在問題就杜絕孩子上網。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學校網絡資源,變“堵”為“疏”,正面引導。加強對學生的培養(yǎng),讓他們能夠學習幻燈片制作、發(fā)送E-mail、簡單網頁制作、設置電子表格,還可以讓青少年見識網上精彩世界。學校還可以適當地安裝一些有利于開發(fā)學生智力的游戲,使學生在學習之余能輕松一下,同時使網絡在他們的心里不再是一個神秘的世界,讓他們在正態(tài)心理下使用網絡。
學校要將學生難以直觀認識的網絡倫理知識引入課堂,以科學的態(tài)度和人文情懷,引導學生從科技理性與倫理理性的結合上獲得相關的網絡道德知識,解決學生網絡道德意識中的“知”的問題。讓學生清楚,互聯網一旦進入社會生活,成為人們社會生產和社會交往的活動方式,它就同現實社會一樣,會產生出不同的利益主體及其相互利益關系,因而也就同現實社會一樣,需要用相應的道德來調節(jié)和規(guī)范各個不同利益主體的行為及其相互關系。個人的網絡行為不僅存在“能不能”的技術操作規(guī)定,更存在“該不該”的倫理道德要求,只有兩者有機結合,才能保證網絡安全有序,保證個體網絡行為健康、文明、有益。如果只要技術支持,沒有道德約束,網絡就會成為潘多拉魔盒,誘發(fā)和滋生出比現實社會更可怕的邪惡和犯罪,最終危害人類自己。從而培養(yǎng)他們內在的網絡責任感、道德自主和自律,激發(fā)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在道德實踐基礎上實現主體的合作與交往,提高道德的選擇與評價能力,逐漸確立他們“網絡社會”道德主體的地位,使他們承擔起維護“網絡社會”秩序的重任。
3. 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網絡道德教育要充分利用網絡的特點,最大限度地保證網絡交流的自由、開放和民主。鼓勵青少年把自己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及存在的情緒與困擾,通過網絡直接反映,直率表達。同時配備具有心理學專業(yè)素質的教師,直接在網上與青少年對話,對他們關心的熱點、難點作出解答,使青少年因上網出現的問題都能得到及時的心理疏導和排解。
三、動員全社會力量,營造齊抓共管局面
中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著祖國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社會、家庭、學校應當承擔起各自的責任,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形成“三位一體”的網絡文明系統。學校有關部門要加強與信息產業(yè)部門、教育部門的聯系,共同制定出本地區(qū)為中學生網絡服務的方案、計劃,向上級領導反映情況,引起重視,爭取支持;要和其他教育機構加強對校園網絡或其他青少年網絡的協作協調及聯合開展活動;要幫助家長提高網絡安全和網絡道德意識,發(fā)揮家長對中學生的監(jiān)護和指導作用,讓家長成為管理指導的主力軍。
責任編輯潘孟良